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祁海教授:从好奇心到创新突破的科研旅程
科研生涯:从好奇到创新突破
齐海教授的科研之旅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北京。学生时期的他虽然不是“学术大师”,但对世界强烈的好奇心促使他不断追求科学真理。齐海回忆道:“我对事物背后的秘密充满好奇,总希望发现被忽视的细节。”这种好奇心驱使他进入医学领域,并在基础医学研究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齐海与团队成员正在进行项目研究
在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院)完成学业后,心脏病学原本是他职业生涯的起点。然而,对基础医学研究的渴望让他决定遵循初心转行。在Lynne Song教授的指导下,齐海开始了他的免疫学研究生涯。
博士毕业后,齐海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国家传染病和过敏性疾病研究所(NIAID)担任博士后研究员。在那里,他师从世界著名免疫学家罗纳德·日耳曼教授。在NIAID的六年里,齐海专注于免疫系统如何产生保护性抗体来防御病原体入侵。这个过程不仅磨练了他的科研技能,也加深了他对免疫学研究的归属感。
2006年,齐海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开创性的研究成果,首次证明树突状细胞可以直接为体内的B细胞提供抗原。这一发现为疫苗研究开辟了新方向。 2008年,他在Nature上发表了另一项重要成果,揭示了SAP分子在调节结核细胞相互作用中的功能,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这些突破不仅为他赢得了国际认可,也为他后来在中国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回国创业:从科学探索到应用转化
2009年,齐海决定回国。他希望在中国建立一支世界一流的研究团队,为中国的免疫学研究做出贡献。当时,清华大学的生命医学研究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施一公院长邀请齐海等青年学者回国,推动我国生命医学的快速发展。齐海深感机遇难得,使命召唤,立即加入清华大学医学院,建立动态免疫学实验室。
七海团队合影
在清华大学,齐海和他的团队致力于抗体免疫记忆的研究,特别是B细胞如何持续产生抗体以及疫苗效果如何持续。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等顶级期刊上,让中国在国际免疫学领域发出了强有力的“中国声音”。
齐海在科研上的成功不仅体现在理论突破上,更体现在实际应用上。两年前,他通过清华大学知识产权转让系统成立了新靶点药物研发公司——“研生超”。公司致力于将课题组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开发针对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过敏性疾病的创新药物。 “燕生超”在今年的中关村国际前沿科技大赛中入选“生物医药领域十强”,展示了其科研成果潜在的巨大转化价值。
管理转型:从科研人员到院长的角色转变
2020年底,齐海教授出任清华大学医学院新任院长。作为一名科研出身的学者,他最初对管理职位感到不适应。随着实际工作的进展,他意识到建设和管理团队是成功的关键。七海将科研与管理相结合,努力推动清华大学医学院的发展。齐海在担任院长期间,注重吸引和扶持青年人才,鼓励他们专注于科研和教学。他认为科学研究不仅依靠个人努力,更需要团队合作、共同努力。
七海的管理风格强调严谨和宽容。他对学生要求很高,但也理解科研中的失败和挫折。他经常与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促进他们成长。团队成员称赞他不仅是一位严格的导师,更是一位关心学生成长的朋友。
拥抱未来:勇敢探索未知
齐海教授的科研历程展现了他勇于拥抱未来的不确定性和挑战。他认为科学探索是一个不断自我超越的过程,需要突破自我、挑战未知。在他的带领下,清华大学医学院继往开来,不断取得新的进步,为中国和国际医学事业做出了贡献。
齐海教授在个人科研和团队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充分体现了他对科学探索的坚持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积极态度。他常说:“人生没有路,每一步都算数”。这种信念不仅激励着他自己,也激励着他的团队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未来,奇海将不断探索未知,推动科学研究发展,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多贡献。他的故事不仅是科学探索的成功案例,也是对未来充满信心、勇敢追求梦想的真实写照。 (刘晓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