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课回归中小学课程:70后80后记忆中的劳动技能教育重现
近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彻底分离出来,并发布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从今年秋季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独立课程。中小学生不仅要学习做饭,还要学习家用电器的使用和维护、种植蔬菜等多项农业生产技能。
疫情期间居家学习期间,海淀区二年级学生曲智子在家学习包饺子
劳动班返校的消息立即引起了家长的关注。一些家长早早下手,利用疫情期间在家的时间,帮助孩子提前掌握劳动技能。
学习烹饪:
做饭10分钟,家长“收拾残局”2小时
“切菜的时候眼睛要盯着刀,千万不要用手切!” “油热了,赶紧把鸡蛋倒进去,哎呀,你跑什么呀!” “做饭的时候,手远离锅边,别烫着了!哎呀,铲子怎么扔了?”……
崔女士教孩子们做西红柿炒鸡蛋时,惊得满头大汗。
受疫情影响,崔女士五一假期后开始在家工作,孩子们每天都在家学习。几天之内,崔老师发现班上的家长交流群已经成为疫情期间家庭展示技能的新窗口。今天,孩子学会包饺子了,家长晒出了照片;明天,孩子炒了一盘葱花炒鸡蛋,家长晒出了成品图;后天,另一个孩子跟家长学做蛋糕,家长立刻把它们拼起来,发了一块《九宫格》到群里。崔女士看到这一幕,脑子就活跃起来了。她想到九月份开学的时候,中小学生都会有劳动课,烹饪就是其中一门课程。不如趁着疫情期间在家的时间早点出发,让她10岁的儿子先练练手艺。
看到儿子拿起菜刀,崔女士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不断提醒她:“慢点!小心别割伤手!”
现在来了炒鸡蛋。儿子距离油锅有八尺远,握着蛋液的手不敢再往前走。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看到油锅开始冒烟,崔女士不断催促:“快点,把油倒进锅里!”蛋液滑入油锅的那一刻,油溅得到处都是。孩子被邢吓了一跳,没吃完的蛋液洒在了炉子上。到了做饭的时候,孩子拿着铲子的手一不留神,不小心被火锅边缘烫伤了。他吓得赶紧把手里的铲子扔了。
吃完饭,崔女士走进厨房,看着灶台上到处都是蛋液,地板上沾满了菜汤,墙壁上沾满了铲子甩出的油渍。她不能笑,也不能哭。她花了两个小时才收拾好儿子留下的烂摊子:“孩子做饭花了10分钟,我收拾厨房花了两个小时,做饭就像一场战斗。”
学习洗衣服:
洗一双脏袜子需要8盆水
拿到女儿的家庭学习指南后,王女士欣然同意。除了学科课程外,老师还根据孩子的特点,专门为孩子安排家务学习内容。你需要学会洗袜子之类的小物品,学会扫地、擦桌子、学会自己系鞋带、系红领巾……虽然看起来只是一些最基本、最简单的工作王女士深知,掌握这些基本技能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小时候,我就是不努力、不辨五谷的典范。”王女士回忆起自己的经历。在她离开北京去其他地方上大学之前,她的日常生活几乎都是由母亲包办的,从来没有要求她做任何工作。 “你只管学习,其他的事情不用管”成了妈妈的座右铭。在大学独立生活的第一天,王女士就遇到了麻烦。看到桶里堆满了脏衣服,她不知所措,因为她从来没有洗过衣服。没有洗衣机怎么洗衣服?洗衣粉应该倒多少?最后,无奈之下,她只得回到宿舍向同学求助,并学着同学,笨手笨脚地擦洗着手中的脏衣服,完成了人生第一次洗衣服。
“从那时起,我就下定决心,以后有了孩子,一定要让她从小学会做家务。”女儿上幼儿园一年级时,王女士第一次教孩子如何洗衣服。浸泡、涂肥皂、揉搓、反复清洗……王女士一边示范,一边看着女儿用笨拙的手指小心翼翼地模仿大人的动作。
第二天,王女士第一次让女儿尝试清洗一双脏袜子。 10分钟过去了,20分钟过去了,半个小时过去了……浴室里只听见哗哗的水声。王女士耐心数了一下,为什么洗一双袜子需要8盆水呢?她再也无法忍受,冲进了浴室。她看到孩子的衣服前面已经湿透了,水槽里、地板上都溅满了肥皂泡。看到他进来,孩子高兴地举起湿漉漉的袜子挥舞着,“洗好了。”
强忍住脾气,王女士还是夸奖女儿:“洗得真好,拧干就挂起来了。”王女士知道,就像学习文化知识一样,学习任何技能都需要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初始学习过程是培养兴趣的重要阶段。这个时候,孩子千万不要灰心。 “她可能会洗袜子,把水弄得满地都是,但我们还是会鼓励她自己洗,毕竟洗衣服的技巧是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来掌握的,家长不可能陪孩子一辈子。”一生,但一旦掌握了技能,它就是你的余生。”
学习手工艺:
让我们尝试缝纽扣和组装家具。
爷爷会组装家电,爸爸会修理家具,妈妈会刺绣……在一群工匠的簇拥下长大的小轩,从小就学会了很多技能。
当她上幼儿园时,她看到妈妈在绣花。她缠着妈妈给她做针线活,还学着妈妈的样子,在一块布上缝制各种歪歪扭扭的线条。慢慢地,她学会了刺绣图案和不同的针法。当她在幼儿园大班的时候,她成了班里的缝纫小老师,教全班同学缝纽扣。像这样的孩子拿针扎手了怎么办?如果我的眼睛被刺痛了,我该怎么办?面对这些问题,小轩妈妈认为,孩子的潜力其实是巨大的。有时候,只要父母敢于让孩子去尝试,意外不一定会发生,但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快乐”。 “学习缝纫和刺破双手是很常见的事情。因为怕扎手,你的孩子不应该学吗?”
小学二年级时,小轩根据图纸独立组装了一张网上购买的儿童学习凳,插入并拧紧螺丝。 “平时在家,爷爷、爸爸组装家具时,她就喜欢凑热闹,帮忙用锤子、钉子。有时候,如果让她自己钉几颗钉子,她会很高兴。”小轩的妈妈解释说,家人从来不阻止孩子参与这些任务,因为他们认为存在风险。随着时间的推移,小轩的动手能力逐渐提高,使用工具也越来越熟练。用她自己的话说,组装学习凳就像拼搭乐高玩具一样简单。
疫情在家学习期间,8岁的东城区学生潘振宇每天在家做一些简单的家务
家长们说:
不要成为“拍照上传”“为你做”的家长
9月起,中小学生要学做饭、修家电、种菜……近日,“劳动班返校”的消息传出后,立刻引发了一阵焦虑。父母。
“如果我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做,我怎么能教我的孩子呢?”许多家长抱怨方便面是他们唯一能做的特色菜。如果电器坏了,他们只能扔掉,买新的。他们购买的绿色植物永远无法存活。 。有的家长立即整理了一份简单易学的速食菜品清单。名单上的菜肴包括西红柿、炒鸡蛋、黄瓜等老百姓餐桌上常见的家常菜。
一些家长明显表达了他们的焦虑。前段时间,北京宣布中考增设乒乓球、羽毛球等自选运动项目,引发新一轮“报班”热潮。许多孩子在课外课程中增加了羽毛球或乒乓球等新科目。 “现在学校要求学生学习做饭和维修家电,市场上会很快推出少儿烹饪班和家电维修班吗?”
有家长担心,新设立的劳动班是否会进一步增加家长的负担。 “老师留了一份做饭作业,孩子做不到,回家后还是要靠父母帮他做,到头来只是让孩子考一考而已。”做好菜的照片,打卡上传,然后回学校交作业。”
老师说:
关键是要让孩子“学以致用”
作为一名“80后”,市民袁女士回忆起自己上小学时学校开设的劳动课。四年级的一天,劳动班老师要求孩子们第二天带面粉和盆去学校。随后,又花了整整一节课的时间教大家做面条。放学后,还是个孩子的袁女士拿着自己做的面团高兴地跑回家,自豪地拿给父母看。 “我还记得和面的时候,需要盆的光、脸的光、手的光。我在学校就学会了揉面,现在包饺子、蒸饺子。”家里包子,拌面和面都是我的,可以说是让你受益终生的。”
除了编织面条,当时的学生还在劳动课上学习了编织毛衣、挖树坑、锄地、种植蓖麻子等各种技能,充满了经验和收获。 “上小学的时候,我可能早已忘记了我教过哪些数学应用题、写过哪些语文作文,但我在劳动课上学到的很多东西我还记得清清楚楚。” “70后”徐先生有些自豪地说,他现在拿起一根织针,还能织出平针。
谈及“开设劳动课”这一热门话题,在朝阳区一所学校从事教育工作13年的郭娜老师建议,劳动教育不要简单理解为应试教育。学会应对学校作业和考试。 。劳动教育不仅是让孩子掌握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更重要的是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也就是说,在学校学到的劳动技能,回家后要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并真正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大兴区五年级学生刘雨欣在家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郭娜表示,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将在劳动班学到的劳动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学校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孩子回到家庭后,家长的支持作用也必不可少。 “比如孩子在学校学会做一些简单的饭菜,但回家后,家长不让孩子尝试,这样就起不到劳动教育的作用。”因此,学校在设置课程时应鼓励孩子主动自己做工作,避免家长替你做。家长也应该端正观念,从自身做起,在生活中言传身教,在家学校共同教育孩子,让孩子在劳动中学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