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8888888
网站首页 关于乐橙真人 产品中心 新闻动态 成功案例 荣誉资质 联系我们
咨询热线
020-8888888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淮海中路1469号
邮箱: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人大副教授王小伟谈技术与幸福感:物质繁荣背后的内心空虚与抑郁症增多

发布时间:2025-01-18 00:58:29 点击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政和道(ID:zhenghedao),由王小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日常生活的深度》作者)解说,编辑:米丽萍,原标题:《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少用手机,好好生活!》,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明明下班后想好好休息一下,结果打开手机,一不小心就闪到了十二点。我必须收拾行装并起床,又到了上班的时间了。

在物质生活高度繁荣的今天,我们常常被外在的事物所累,内心却越来越空虚。

尽管科技在不断发展和进步,但我们似乎很难感到快乐。

尽管物质生活丰富,但我们身边患有抑郁症的人却越来越多。

……

这是无数生活在大城市的人的内心写照。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近日对话了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日常生活的深度》作者王小伟。

他说,“科技不是中立的,我们都在被系统控制。解药就是回归日常生活,因为日常生活不在系统之内。”

以下是采访内容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1.技术不是中立的

问:你研究科学技术哲学。如何理解科技哲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王小伟:科学技术哲学是哲学下的一个小方向,关注科学技术对人、对世界的影响。

我们原本以为科技的应用是好的,有科技乌托邦的想法。近年来,情况变得更加复杂。核技术、生物工程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都对我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你可能会认为,在不远的将来,机器人将取代我们,人类基因将被修改,科技风险将开始与每个人的具体生活相关。

对话生活小常识_常识对话生活小报图片_生活常识小文章

过去只有少数哲学家和伦理学家关注这些问题,但现在大家普遍关注技术挑战。科学技术哲学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视角来审视我们面临的这些挑战。

问:有人说技术是中性的,关键在于人类的选择。比如,有的企业提出了“科技向善”的使命和愿景。你怎么认为?

王小伟:我觉得从常识来看,很多人认为技术是中性的,就像刀可以用来杀人做饭,枪可以用来保卫国家或者屠杀平民一样。

但在科技哲学领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哲学家认为技术不是中性的,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技术具有内在价值。

法国哲学家拉图尔举了很多例子,比如汽车。你一直要求大家“为了前面的学校慢点”,但效果很差,有些人还是会超速。后来工程师又修建了减速带,效果很明显。

拉图尔表示,如果每项技术都像一个会说话的人,那么减速带就会说“不要超速。超速会给你带来非常糟糕的驾驶体验。”

拉图尔认为,工程师正在编写脚本,然后将这个脚本嵌入到材料技术中。当该技术部署在道路上时,执行此脚本,驾驶员必须配合其性能并减速。因此,脚本是嵌入在技术中的,不能说是中立的。

还有一个例子。据说,俄罗斯王储送给李鸿章一把金手枪作为礼物。李鸿章见状,本想拿起枪射击两枪,但当他拿起枪时,却发现周围有数千人。厨房里很安静,炊烟袅袅升起。他一开枪就打破了宁静。于是他默默地放下了枪。

有句话叫“利刃在手,杀机生起”,就是说科技和物质安排的作用对你有说服力。如果你是锤子,别人就会像钉子。如果你手里有枪,那么每个人都会成为靶子。科技就这么中立吗?实际上相当复杂。

问:哲学上常说人有主体性,物体是人的附属物。一般来说,我们将人视为主体,将枪支、技术或物体视为客体。但正如你刚才所说,减速带也有自己的心思,而且似乎是一个主体。

王小伟:我想拉图尔不一定会说减速带是主题。他拒绝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二分法,因为他认为这是自笛卡尔以来的现代建构。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如何看待世界?如何与世界相处?即我是主体,是自由理性的存在,而技术是客体,没有灵魂,可以随意使用和操纵。

拉图尔表示,这是错误的。这本身就是一种现代偏见。你应该从更高的层面观察我们的行为是如何产生的。我去做某事,怎么发生的?

比如,在某些情欲伤人的情况下,有人会说,如果当时手里没有刀,他们绝对不会这么做。但从主客体的角度来看,你是主体,你可以用刀切菜,你为什么要杀人呢?这都是你的责任。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持刀人更容易实施冲动犯罪。

拉图尔建议我们使用对称的镜头来审视动作的生成,不仅仅关注人,还要关注人和物体如何组合在一起构成特定的动作。

对话生活小常识_常识对话生活小报图片_生活常识小文章

2、回归日常生活,过简单踏实的生活

Q:从对称的角度来看,其实感觉像是把人拉开,从第三个角度来看。

王小伟:从第三个角度来看,很容易把人视为唯一的行动者。人们很容易将自己视为主角。

人真的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自由、理性吗?我不这么认为,尤其是在现代生活中,人们的行动自由受到高度限制,并且总是受到其他物质和技术状况的深刻调节。

在现代科技的情况下,你必须做任何你不想做的事情。比如说现在很多算法都是给你一个非常完整的数字描述,然后诱导你。

你已经有27双鞋了,但你还是买了第28双。为什么?因为每次它给你介绍了适合你兴趣的新东西,而你却不受控制地购买时,你也不能太责怪自己。你要原谅自己,因为技术体系对你有很强的说服力。 。

放在今天的技术状况下,任何人都很难不“剁手”,所以不能简单地说我是一个堕落的人,没有自律。

问:如何突破这种系统性控制?

王小伟:我认为普通民众反对技术诱导/劫持的空间很小。我尝试过的一种方法是回归日常生活,因为日常生活不在系统之内。

你不能想一想就说我不看手机。当你这样想的时候,你实际上是在和你的手机作斗争。在对抗它的同时,你也在放大它。你越是试图忘记你的手机,你就越有可能忘记它,你就越有可能感到沮丧。

更好的办法或许是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投入精力,手机自然就变得无关紧要了。

我的手机现在不是我的焦点。我更注意我的鱼缸。鱼缸的生态每天都不一样。喂鱼、刮藻还是挺幸福的。

问:事实上,科技的发展让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方便。它正在从各个方面侵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怎样才能真正融入生活呢?

王小伟: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方法。比如我在水族箱里养鱼,很多人会说,你时间还挺多的。我们朝九晚五工作,哪有时间养鱼呢?

有一点我特别困惑。例如,对于一个生活在大城市的上班族来说,他/她是真的没有时间,还是忙于表演?有的人确实没有时间,但有的人可能还有半个小时的时间过日常生活,但还是要让自己看起来忙碌、有动力、努力。

现代生活都是表演性质的,很多人都得努力工作才能表现得像个大忙人?部分原因可能是每个人都想成为所谓更好的自己,实现更充实的生活。

那你可以再问,更好的你是什么样子的?谁告诉我更好的生活?这是我自己策划的,还是社交媒体无意识地渗透到我身上?

我觉得很多时候忙碌的痛苦并不是外界的X造成的,而是人们自我强加的。韩秉哲在《倦怠社会》中表示,我们社会的暴力不再是强制和监视,而是鼓励。

社会充满肯定。总是鼓励每个人乐观、勇敢、努力奋斗。人们处处受到赞扬,让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特别”、“有才华”,最终会成就伟大的事情。这就导致了现在大家都在逼迫自己,不想放松,想要过很忙碌的生活。

这样,你就抛弃了整个日常生活。也许慢慢地,过了40岁,你就会发现演戏这么累。你成不了爱因斯坦,也成不了马云。到时候,你就会逐渐回归日常生活。

我周围有很多50多岁、60多岁的人,在学术界非常成功。他们的生活变得非常单调。他们不再想扮演自己,慢慢地接受自己。接受自己后,他们的生活立刻发生了改变,他们开始钓鱼、爬山、甚至干农活等等。

年轻人可以把这座城市视为一片雨林。年轻人体力较好,探索欲望较强,对很多事物感到好奇。列斐伏尔指出,现代城市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展示柜。城市的核心区域是消费场所。每个人都在不停地买、买、消费。

怎样才能超越消费主义?列斐伏尔说,这座城市堪称一件艺术品。艺术不是商品,而是有一个更超越的维度,那就是它既没有用处,也没有用来兑换金钱,而只能用于观赏。

艺术品当然好,但如果你把城市看成一个活生生的状态,看成一片雨林,也许会更彻底?你可以看到钢铁和混凝土后面的东西。

事实上,这座城市还有很多差距。比如,如果你下楼,你会发现很多缝隙里都长着植物,甚至还有一些活着的动物。事实证明,他们并不在视野的焦点之中,完全被忽略了。但从整个地球的表面积来看,城市只是缝隙,并不是整个地球的主要特征。

同样的,当你审视自己的人生风景时,你应该将别人眼中的成功人生视为差距。这绝不是生活的全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特别有趣的事情,比如做饭、散步。这些都是生活的自然状态,是简单而踏实的生活。

山里的小草不想长成大树,也不想冒充花朵。它不太关心其他植物的状态。它只是从岩石的裂缝中生长出来的。它既不谦虚也不傲慢。它并不认为这只是一个非常低级的生态位。草。

问:您的书中有一个描述是“简单踏实的生活”。您能告诉我们具体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吗?

王小伟:生活为什么要简单?因为生活本来就很简单,有自己的节奏,太复杂了就不像生活了。

常识对话生活小报图片_生活常识小文章_对话生活小常识

现代社会,老百姓的物质生活还是能够得到保障的。现在我们每天都能吃饱,甚至可以经常吃肉。我们还可以喝奶茶、叫外卖、喝不同品牌的矿泉水、穿多种款式的衣服。

但我们似乎让生活变得非常复杂。我常常想,我是否应该再读一本书,未来五年是否应该有一个大的改变,以及如何微妙地处理我和同事之间的关系。于是我又拿起了《孙子兵法》、《人性的弱点》和《自卑与超越》。生活应该如此复杂吗?事情不必是这样的。

生活不是问题。你看到小鹿在山上奔跑,小兔子在挖洞,孩子们在花园里喧闹。他们都没有问题要解决,但现在我们每天都在解决问题。

这可能是忘记了生活是什么样的。也很难强迫大家放松。大家都在学习,不然心里不踏实。但你可以保留另一个维度。生活可以很简单。如果继续生活在问题中,那将是非常遗憾的。

3、放弃“脱离”,对事物感恩

问:我们现在处在一个物质过剩的时代,抛弃、极简等概念也随之出现。您如何看待日常物品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又该如何处理与物品的关系?

王小伟:我不反对放弃,但我觉得更重要的不是拒绝事物,而是发自内心的尊重事物。

分离的重点是放下一些东西,让它离开我的生活世界。 《日常生活的深处》讲的是我们应该如何仔细审视哪些物品可以建立深层的联系,让它们进入我的生活体验。这两个角度不同,但结果可能相似。

在日本,有“针撑”的做法。当针使用多年后断裂时,会将其插入豆腐中,并让它留在最柔软的东西上。

当然,中国对事物也是有感情的。在我的家乡,腊肉是晒干的。有一天,妈妈回来叫我把肉带进来,晒几天。日出日落,太阳有自己的节奏,所以不需要休息。你需要不需要是一回事,有没有态度又是另一回事。这是对一切事物的深深的欣赏。

如果你对事物心存感激,对事物有认真的态度,自然就会让更少的事物进入你的生活,客观上达到放手的效果。

为什么我觉得分手不好?一是它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的兜售。如果你看段舍利的照片,他们经常会展示一个非常大的房子,里面有名牌家具。这是一种非常昂贵的生活。

另外,我觉得当你试图拒绝某件事时,拒绝本身就会放大那件事。当然,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同,对于某些人来说,分离的效果特别好。

一位读者读了《日常生活的深度》并给我留言。我特别感动。她说,父亲走后,火化后,他们还要整理遗物。有些会被扔掉,有些会被烧毁,有些会被保留。

当她要扔掉东西的时候,妈妈就会把它们拿回来,每件物品都讲述着爸爸穿这件衣服时和谁吵架、下棋、喝茶的故事。结果出来了,她根本不知道。

其实,在妈妈眼里,每一件衣服都对应着一段过去。我能感受到其中有很多温柔。

问:现代社会虽然物质过剩,但人们普遍感到匮乏、不足。很多人购买是为了填补内心的空虚。这种缺乏和不足是如何产生的呢?我们怎样才能消除这种无力感呢?

王小伟:这可能是一种现代病,不仅在中国,在欧美国家也很严重。马克·费舍尔的《资本主义现实主义》指出这可能是新自由主义的困境,韩秉哲在《倦怠社会》中也谈到了这个问题。

在现代社会,我们的传统价值观已经被解构。上帝死了,传统死了,我们只剩下一系列松散的选择:结婚还是不结婚?你想买房子吗?您想攻读博士学位吗?你想创业吗?你想“断绝关系”吗?我们逐渐失去了整体的意义和叙事,把个人幸福作为正确生活的唯一标准。

幸福就等于幸福吗?如果可以划等号的话,现代社会一定比以前幸福多了,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感到不幸福呢?为什么抑郁症发病率这么高?也许以自己的幸福为唯一标准的生活方式是不健康的。

科技在这里是帮凶,为你提供很多便利和商品,让你尽可能快乐。我并不反对技术,但也许有必要重新思考技术。

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其实有很多保守派,他们非常重视家庭和基督教价值观。他们相信,适度回归传统和仪式可以帮助我们缓解内心的空虚和痛苦。

我自己也正在经历这种痛苦,常常感到失去意义。我还没有标准答案,但我每天都在努力与它作斗争,到目前为止结果还不错。

问:您认为现代人在追求幸福时容易陷入哪些误区?如何在物质丰富的时代找到自己真正的幸福?

王小伟:我不知道具体怎么找,但我很确定,幸福不等于幸福。幸福或许含有一些幸福,但幸福绝对不等于幸福。如果你把所有的生活内容都当成对幸福的追求,那么很可能会带来不幸。

叔本华曾经说过,生命在两个极点之间摇摆:得不到的时候痛苦,得到的时候空虚。给我带来持久满足的不是幸福,而是看到一种关系的形成和加强。

例如,如果我给自己买了一件非常昂贵的东西,那么幸福是短暂的。但如果全家人都能一起分享,就能带来持久的满足感。

真正能让人幸福的是爱,而不是真理,更不是幸福。这是加缪的观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正和道(ID:zhenghedao),主讲:王小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日常的深度》作者),米丽萍主编

Copyright © 2002-2024 乐橙真人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冀ICP备07016787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