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2025年20项民心工程全面启动:就业服务与育才护苗双管齐下
1.就业服务项目
1、建设“进才电子就业”驿站。创建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基层就业服务网点,建设100个就业站,帮助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稳定就业、增加收入。
2.实施“技能强企”行动。组织新认定企业培训中心100个,组织师资培训1000人次,以技能提升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2、人才培养及苗木保护工程
3.继续推进中小学学位项目建设。新建、改扩建一批中小学,新增中小学学额1.62万个。
4.推进“五爱”教育阵地建设。选择800个“五爱”教育阵地提供资金、体育用品等支持,打造50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实践活动专项项目和专项工作室(站、厅),用“小手牵大手”深入开展“斗争”主题活动“做文明有礼的天津人”。
5、开展中小学生体质测试和视力筛查。建立中小学生电子身体健康档案,加强视力筛查结果应用,强化视力健康管理。
3、健康保障项目
6、完成环湖医院天塔院区改扩建工程。进一步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着力解决神经系统疑难复杂疾病的医疗救治问题。
7、完成南开医院中西医结合临床中心建设。利用原有建筑进行改扩建,进一步加强中医工作,促进中西医协调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
8、打造金牌家庭医生队伍。在东丽区、西青区、津南区、北辰区、武清区、宝坻区、静海区、宁河区、蓟州区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创建金牌家庭医生队伍,培育一支家庭医生队伍。选派一批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特诊服务家庭医生队伍带头人,为签约居民提供优质的“全专科一体化”医疗健康服务。
9、开展“关爱生命,拯救身边”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针对消防救援人员、会展场馆工作人员、酒店服务人员、快递人员等重点群体开展不少于3万人次的应急急救认证培训,推动应急急救走进农村、学校、企业、和机构、家庭、场所。
4.养老改善工程
10.提高养老服务设施水平。推进社区嵌入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建设30个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乡村幸福院)、10个老年人认知障碍照护区、10个智慧养老服务综合体(敬老院)。
11.开展失能老人家庭照顾人员培训。全年培训不少于1000人次,提高居家重度残疾老人护理水平。
12、建设老年示范食堂。创建30个具有明亮厨灶、集中就餐、个性化送餐、网络化服务等功能的老年示范食堂,建立可持续、可复制的运行机制和模式,推动老年助餐服务提质增效。老人家。
5、残疾人救助与保障工程
13.实施残疾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为全市3800个有需要、有改造条件的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设施改造,缓解居家养老压力,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
14.继续做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为3000名符合条件的残疾儿童提供医疗手术、康复训练、辅助器具康复救助,实施自闭症儿童关爱促进行动。
6.扶弱济困项目
15.对低收入人群进行救助。适当提高低保标准,开展服务型社会救助试点,识别刚性支出困难家庭,提高困难群众基本保障水平。
16.对困难家庭提供租房补贴。向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提供4亿元租金补贴,预计惠及7万个家庭。
7、兴业解忧工程
17.对活跃工会成员开展大病救助。对因医保在定点医院就诊的现役工会会员,一年医疗费用(含自费)由医保、商业保险、单位两次报销且个人实际医疗费用合计超过6万元的元,一定数额的医疗费用将梯度支付。援助金额。
18、对住院工会成员进行关怀慰问。对因医疗保险在定点医院治疗的现役工会会员,每年按照有关规定一次性给予500元、2000元慰问金。
19.对农民工、困难劳动者和新就业形式劳动者开展免费健康检查,全年不少于4万人次。
八、安居工程惠民
20.规范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筹集2000套保障性租赁住房,逐步缓解新市民、青少年等群体的住房困难。
21.继续推进城市老旧小区改造。完成39个老旧小区改造任务,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
22.开展农村贫困人口危房改造。预计将改造180户,不让一户落下。
九、农民增收工程
23.提升乡村旅游质量和发展。结合中国美丽乡村优质休闲旅游线路推荐工作,全市将推出5至10条优质乡村旅游线路。在相关农业地区开展5至10期“畅享天津郊外365”乡村旅游专项活动。推进乡村旅游重点区核心村道路建设和坑塘沟治理,促进村容村貌整治。
24.大力推进品牌农产品基地建设。重点培育小站大米、沙窝萝卜、跃龙红药红薯等重点品牌,建设升级10个品牌农产品基地,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拓展市场渠道,带动农民增收。
10、商业便民项目
25、打造一刻钟便民的优质城市生活区。打造20个布局合理、业态齐全、功能齐全、智能便捷的高品质城市15分钟便捷生活圈,满足人民群众便捷化、多元化、品质化的生活需求。
26.新建、改造、升级标准化菜市场。新建标准化湿货市场6个,改造升级3个。预计将为超过16万居民购买食品和生活必需品提供便利,同时也创造一些就业机会。
11.燃气安全工程
27.改造老旧燃气管道。更新改造200公里老旧燃气管道,确保居民用气安全。
12.供暖改善工程
28、改造旧供热管网。实施200公里老旧供热管网改造,提高供热服务质量和居民供暖稳定性。
29、城市供暖开展“冬病夏治”。改善5000户室内供暖设施老化、堵塞、运行不良的问题,提高供暖效果。
13、供水保障工程
30、改造旧供水管网。实施100公里老旧供水管网改造,改造市政道路、小区庭院、居民家中劣质供水管道以及其他运行30年以上、已使用的管道及附属设施。影响水质、水压、经常漏水等安全隐患。 ,提高城市供水保障能力和供水质量。
31.改造居民二次供水设施107处。
14、防洪排涝工程
32.修复积水隧道。完成东兴、密云一路、天平桥3条充水隧道排水设施改造,提高隧道排水能力。
33、改造旧排水管网。完成中心城区180公里排水管道疏通整治,解决管道塌方、堵塞、破损严重等问题,保障排水系统正常运行。
34.实施中心城区二级河道清淤疏浚工程。完成中心城区津河、卫津河、外环河等19条二级河流疏浚及岸线修复,对河道淤泥进行开挖处置,提高河道排水能力。
35.实施重点山洪沟治理工程。对冀州黄鸡子沟、牛头沟等10条重点山洪通道进行疏浚、护岸、修筑堰、桥涵维修改造、安装视频监控系统,提高防洪排涝能力区。
15.轨道建设项目
36、地铁4号线北段(小街站至西站)即将竣工。
37、地铁7号线(赛达路站至鼓楼站)竣工。
38.建成Z4轨道交通一期线北段(营城街站至北塘站),加强滨海新区汉沽、中新天津生态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联系。
39.完成津滨轻轨9号线信号系统升级改造,最小行车间隔由4.5分钟缩短至3分钟,运行效率进一步提高。
16.路网改善工程
40.加强市政道路建设。完成台儿庄南路(现台儿庄南路—南兴路)等5条市政道路主体工程建设。
41.实施道路桥梁安全改进和维护。改造修缮中心城区49条重点道路、20座立交桥、12座跨海河跨江桥梁,改善和增强交通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安全便捷的出行需求。
42.实施农村路桥升级改造工程。升级改造农村公路310公里,维修改造桥梁6座、隧道2条,方便周边村镇居民出行。
43.提高公路运输质量。改造机场大道、天津大道两条高速公路,整治外环西路与北辰西路交叉口、金来线与赛达大道交叉口、武京线与北京环线交叉口、交汇处等4处交通拥堵朝阳大道和科黄线。路口改造及京沪高速王庆沱服务区升级改造。
17.交通管理项目
44.优化公共交通。进一步完善公交线路网络,加强公交与地铁衔接,新增优化公交线路50条,开通10辆定制公交车连接学校,更新400辆新能源公交车,方便居民绿色出行;提高公交专用道网络的连续性,优化交叉口20个,全面提高公交专用道效率。
45. 增建停车位。利用城市街角地块、闲置空地、桥下空间等资源,新增公共停车位5000个,缓解群众“停车难”问题。
46.加强大型活动交通服务保障。加强展览、比赛、演出等大型活动周边道路交通疏导,在条件好的道路上设置便民停车区,为八方游客提供安全畅通的交通保障。
47.提高城市道路通行能力。完善中心城区40条道路交通安全设施,优化103个主要路口交通组织,引导群众文明出行。
48.提高智能交通服务水平。整合交通管理数据资源,充分发挥警企联动优势,与互联网导航公司合作,及时提供交通拥堵、道路施工、交通事故等动态信息,为公众提供良好服务合理选择出行方式和路线。
49.道路照明设施升级改造。对于本市六区及环城四区道路、桥梁、小区路灯缺失或建设不良的点,将通过电源线连接等方式重新安装,减少“黑点”和“黑点”。城市照明中的“盲点”
18、生态宜居工程
50.建设柳林公园(三期),突出开放、共享、参与,打造亲近自然的绿色生态空间。
51、建设设计公园(一期),更好满足群众运动休闲娱乐需求。
52、新建袖珍公园64个,升级改造袖珍公园16个,实现“窗外见绿,门外入园”。
53.建设16条幸福河湖,为群众营造“水清、岸绿、风景优美”的生态宜居环境。
54.开展市容环境综合治理,促进城市绿化、美化、净化。组织城市道路园林绿化补植,提高园林绿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对沿街建筑外墙进行维修和保养,以提高安全性;实施“城市家具”维修保养,增强功能性;提高环境卫生标准,确保城市干净整洁;开展“三站一园”、旅游景区、城乡结合部、背街小巷等环境治理,消除城市肮脏死点;实施海河沿岸的维护和改善,为市民提供休息和活动的空间。
19.全民健身工程
55.加强群众健身场所设施建设。改造社区健身公园1000个,建成社区户外微场地80个、群众健身房20个、主题体育公园12个。
56、举办“体彩杯”2025年天津市全民健身健康运动会。发动群众和各级各类组织积极参与。预计参与人数将达到10万人,实现全民健身推广和赛事综合效益的双重提升。
57、举办2025年天津马拉松赛。做好赛事筹备、组织和保障工作,推动体育赛事与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提升天津国际影响力和城市美誉度。
20、文化惠民工程
58.组织经典名著季节性演出,造福人民。组织演出国家重点艺术团、市专业艺术团知名艺术家新编或保存的经典戏剧(节目),演出200余场。
59.举办第十届公民文化艺术节。凸显群众主体性,开展近40项重点群众文化品牌活动。
60.开展“进博物馆庆祝传统节日”活动。充分发挥我市文化和博物馆资源优势,突出金牌文化特色,逢元旦、春节、清明、端午、国庆等节日在博物馆开展传统节日和周年纪念活动精心设计展览、社会教育等文化活动,适时开展延伸开放服务,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营造浓厚多彩的节日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