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渔港冲击创业板:生鲜食材供应链新模式能否讲出新故事?
在獐子岛、东方海洋接连遭遇雷雨之后,投资者面对渔业股总是要问,你和他们有什么区别?
由此,亚洲渔港正以生鲜供应链新模式走向创业板。
但错过了供应链电商趋势,疫情打压餐饮市场影响公司业绩,以不稳定的合作模式推进新业务。还能讲述新的故事吗?
新型号
在涨价、预制菜等概念反复炒作后,又一家海鲜企业即将登陆A股市场。
2月18日,志在创业板上市的亚洲渔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亚洲渔港”)即将迎来首发。
该公司来自海鲜之都大连,但其经营模式与该市的獐子岛、金枪鱼捕捞等公司不同。亚洲渔港自称是一家品牌生鲜供应链公司。
简而言之,公司不繁殖。它从上游购买大部分原材料,内部生产较少。其严重依赖外包加工模式,主要通过自有仓储和冷链系统向下游餐厅供应加工后的生鲜产品。相关公司。其主要连锁客户包括宜家、华莱士、凑凑(呷哺呷哺旗下子公司)等。
传统水产品加工业效率低、损耗高、稳定性弱,导致A股渔业板块饱受诟病。而亚洲渔港的新模式,以销定产提高了效率,转移了风险,可以稳步提升产业链整体价值。
同时,一旦供应链稳定运行,可以将产品从原来的海鲜拓展到糕点、牛羊肉等品类,公司的增长空间将不断扩大。
然而,疫情打乱了亚洲渔港的创新方向。
2018年至2020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9.14亿元、12.03亿元、8.97亿元,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分别为6408.89万元、6904.87万元、5352.14万元。
2020年营收和净利润双下滑的主要原因是疫情对餐饮行业的整体影响以及大连零星疫情对公司业务的影响。
未经审计数据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8.72亿元、5550.83万元。尽管已强劲复苏,但仍未恢复到 2019 年的正常水平。
与此同时,2021年11月大连再次发生疫情,冷链相关企业暂停生产经营。预计公司去年业绩可能继续低迷。
除了生鲜供应链外,公司还投资了总部位于大连的同得来火锅。亚洲渔港间接持有通德来15.69%的股份,为该公司第二大股东。
数据显示,通得来2020年、2021年上半年分别亏损2765.25万元、851.08万元。
错过了机会?
除了主营业务外,亚洲渔港很早就布局了供应链电商。
2015年,公司成立亚洲食联发展,为终端餐饮企业提供一站式供应链电商平台。
当年年底,亚洲食联发展与陈琳达成合作协议。陈琳及其一致行动人控制的公司较早建立了覆盖东北三省的餐饮食材销售网络。
陈琳创立沉阳亚洲食联,亚洲食联发展通过增资成为沉阳亚洲食联大股东。此后,陈林逐渐将原有业务转移至合资公司。沉阳亚洲食品联合会的实际运作和管理仍然由陈琳进行。
供应链电商自诞生以来,小有收获。亚洲渔港招股书显示,2016年,沉阳亚洲食品联合会及所属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09亿元。
2016年后,互联网巨头开始布局餐饮食材供应链万亿级市场。该公司觉得自己无法与阿里巴巴、京东、美团等公司竞争,因此接受了美团抛出的橄榄枝。
2017年6月和2018年5月,公司两次将亚洲食联发展100%股权转让给美团,总对价1.32亿元。
当时,亚洲食联发展稳定并盈利,合资公司沉阳亚洲食联业绩亏损明显收窄。
转让亚洲食品联合会的发展后,亚洲渔港获得了一笔现金和可观的利润,却失去了一个站在前列的机会。同时,他还亲自培养了一位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美团收购亚洲食联发展后,大规模布局餐饮食材电商平台业务,推出餐饮食材电商品牌“快鹿”。
当然,美团与公司的关系并没有那么简单。
2017年6月,美团斥巨资参与亚洲渔港股份制改革。截至目前,美团旗下的天津中美、龙珠投资持有该公司14.93%的股份,为第二大股东。
同时,美团也是公司的重要客户。报告期内,美团旗下子公司稳步跻身公司前五大客户名单。 2018年至2020年、2021年上半年交易金额分别为2017.11万元、6095.82万元、6263.6万元、3300.56万元。
合资企业不稳定
在出售供应链电商业务后,亚洲渔港试图加大对上游业务的投资。
2018年底,亚洲渔港通过全资子公司雅鱼管理与朱海洪合伙设立海燕公司,持股比例分别为51%和49%,从事进口虾初级加工产品业务。
朱海洪,自然人,是济南伟康市场大型南美白虾经营者,拥有长期的行业经验。
双方的计划是,朱海洪将其进口渠道等资产转移至海盐,并通过亚洲渔港拓展餐饮客户。
海燕的业绩承诺是2019年、2021年净利润分别不低于150万元、180万元、210万元。
2019年,海燕净利润415.31万元,超额完成首年业绩承诺。业绩承诺取消后,公司2020年亏损1248.35万元,2021年上半年扭亏为盈,盈利242.02万元。
2021年4月,海燕召开股东大会,同意朱海洪将海燕49%的股权转让给雅宇管理,作价120万元。
然而,双方最终陷入争执。去年7月,因海燕少数股东未能履行购买海燕部分存货的协议,雅宇管理层预付了库存货款50万元,并扣留了剩余70万元。
2019年上半年,采用同样模式,雅鱼管理与细分行业资深人士王明耀共同成立海鹰公司,强化鲍鱼初加工产品业务。
2020年、2021年上半年,海鹰净利润分别为-87.37万元、-18.55万元。
幸运的是,到目前为止,“海鹰”号上的行动仍在正常进行。
因为海燕、海鹰两家公司,亚洲渔港的库存规模近年来大幅飙升。各报告期末分别为4,316.98万元、1.02亿元、9,974.01万元、1.07亿元。流动资产占比由7.67%上升至18.09%。
2020年末,公司存货跌价准备余额为1543.02万元,较2019年末增加1542.81万元。
现在更棘手的问题是,没有了朱海洪,海燕原有的业务能否可持续?此外,过去的教训仍然存在。海鹰如何才能避免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