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8888888
网站首页 关于乐橙真人 产品中心 新闻动态 成功案例 荣誉资质 联系我们
咨询热线
020-8888888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淮海中路1469号
邮箱: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石水井自然村:云中乐谷农旅融合,打造乡村振兴新典范

发布时间:2025-01-19 00:43:35 点击量:

石水井自然村全景

云中乐谷成为孩子们的乐园

U形山谷,青山环抱,绿树掩映,潭水清澈。泳池周围,蓝瓦白墙的小屋间有农耕天堂、农耕广场、时令果蔬园、彩虹村道、乡村民宿、“太空舱”酒店、亲子乐园、特色餐厅、森林烧烤、游乐园。咖啡……以农业带动旅游,以旅游发展工业,通过农旅融合实现乡村振兴。这是昭通市鲁甸县江底镇石水井自然村扶贫致富示范区试点的实施给我们的启示。

产业形态从传统农业转向农旅融合

“谁能想到,世世代代只从事传统农业的农民,竟然搞旅游业当老板了。”鲁甸县石水井自然村云中乐谷农业旅游专业合作社董事长聂正堂高兴地说,乡村旅游发展以来,在村合作社的统一管理下,村里仅有的100亩土地都种植了农作物。用有色水。水稻,千亩山坡地种植四季瓜果蔬菜,农业培育成景观农业。利用村里的房屋、庭院开设餐厅、烧烤店、民宿、“太空舱”酒店、便利店、咖啡馆、亲子服务等。开业三个月以来,尽管受到COVID-19疫情的影响,其收入仍超过60万元。

咖啡店股东_跟咖啡厅谈入股_入股咖啡店

48岁的聂正堂是石水井自然村的村长。以前,因为村里常年只靠种植玉米和土豆为生,和大多数村民一样,他也加入了外出务工的队伍,以寻求更好的未来。他凭着灵活的头脑和勤奋,学会了汽车修理技术,随后在鲁甸县开了一家汽车修理店。由于技术过硬,服务热情周到,聂正堂的汽修店经营得很好,举家搬到了城里。

2021年,位于二板山区的石水井自然村被昭通市委、市政府确定为全市扶贫致富示范区试点的三个试点村之一。虽然在外打拼,但一直关心村庄发展的聂正堂毅然回到村里,带领大家投资建设试点项目。

2022年6月,村里成立了云中乐谷农业旅游专业合作社。聂正堂被群众公认为有能力、公正、热心村务,全票推举为合作社董事长。

制定章程、建立董事会讨论制度、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制定合作社社员分配制度……合作社成立的几个月里,聂正堂和村民们​​选举出了5名主任、3名理事。督导员到县、乡镇工作。而在中国农业大学李晓云教授团队的指导下,我忙得不可开交。

石水井,是鲁甸县江底镇坡脚行政村所属的一个自然村。地处云贵两省三市交界处。 213国道从该村经过,与贵州毕节市威宁县和我省曲靖市会泽县相连。 ,区位优势明显。因村内有石灰岩岩缝,清澈的泉水流入岩缝中的石窝,可容三担水,故名石水井。

2015年之前,石水井只有38户村民。鲁甸6.5级地震恢复重建期间,46名山区村民搬迁至石水井。目前该村有84户312人居住。虽然石水井自然村距昭通市中心城区40公里,距鲁甸县城22公里,但村民们仍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耕生活。

“离城市不远,最接近自然。”在鲁甸县石水井扶贫致富示范区试点项目工作组成员、江底镇镇长康健看来,石水井年平均气温16℃,森林覆盖率100%以上。超过60%。水井自然村生态环境良好,是城市居民休闲放松、体验农家生活、农耕文化的好去处。石水井自然村要实现乡村振兴,仅靠传统农业肯定不行。要实施脱贫致富示范试点,探索一条适合昭通二板山区特点的乡村振兴道路,为昭通市提供示范和样本。

咖啡店股东_跟咖啡厅谈入股_入股咖啡店

“春天有百花齐放,秋天有瓜果蔬菜,夏天没有酷暑,冬天没有严寒。是四川等地游客理想的避暑、休闲、疗养胜地。”坡脚村党支部书记聂正江告诉记者,石水井自然村是坡脚村人均最高的。在耕地最少的地方,全村人主要在山坡上种植玉米和土豆作物。巩固扩大脱贫成果、持续乡村振兴,必须依托石水井自然村。石水井自然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生态环境良好,仅有的100亩基本农田和山上3000多亩坡地。山区也被考虑在内。基本农田种植彩色水稻,山上种植板栗、核桃、樱桃、杨梅等。梨树、蔬菜等,通过景观农业和四时果蔬采摘,吸引游客到石水井自然村体验农家生活,走农业与旅游融合发展的道路。

产业形态必须从单一的农业生产转向多种产业并存。为把石水井打造成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致富样板村,探索具有昭通特色的乡村振兴新模式、新路径,为实施乡村振兴提供典型示范。振兴战略,昭通市县乡村振兴局以党建为先导,在中国农业大学李晓云教授团队的指导下,成立专门的工作班子,制定好方案,找准定位。好路径按照“一山一谷一村”的发展思路主体发展思路,做强一批村集体,造福片区人民,立足区位、人文、结合石水井自然村的交通优势,采取政府引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石水井自然村拟通过三年示范建设,发展健康休闲、时令果蔬、特色餐饮、教育培训、亲子活动、户外运动、房车露营、劳动教育等新业态以及针对中小学生的培训。通过旅游推动乡村振兴、农旅结合带动产业融合、多元结构带动区域经济、综合发展带动效率提升的“四轮驱动”,带来了景观、项目、消费五个方面等级、体验方式、场地。超越城市的乡村旅游体验,真正把石水井自然村打造成休闲旅游欢乐谷,描绘出农业强、乡村美、农民富的乌蒙山区乡村振兴新画卷。

思想观念从相对保守走向逐步开放

“我是云中乐谷烧烤的‘小王子’。”见面时,38岁的杨万高幽默、自信的话语让采访气氛活跃起来。

“别看简单的烤鸡、烤羊肉,这是一个技术活,重要的是调料的准备、腌制的时间、火候的控制。”杨万高得意的说道。他的烤全鸡和全羊,外焦里嫩。大家都在争着给他们起名字。

杨万高从小就住在石水井自然村,曾在新疆、山西、浙江、广东等地工作过。 “我在建筑工地搬过砖,在工厂做过计件。”杨万高告诉记者,在外工作了这么多年,他就来自这个省份。到另一个省份,从一个工地到另一个工厂,别说辛苦和劳累,关键是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与人交流也受到很大限制。

2021年下半年,当听说石水井自然村要发展乡村旅游时,两个孩子的父亲杨万高兴地回到家乡参与村庄建设。

如今,杨万高当选为云中乐谷农业旅游专业合作社主任,妻子在村合作社从事旅游服务工作。虽然夫妻俩的工资收入暂时没有农民工高,但年终资产、工资、股票股息等收入加起来,收入也不错。 “关键是一家人住在一起,能照顾老人和孩子。在外打工这么多年,我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石水井就是我的根。”

“村里的妇女见到县镇干部都会主动热情地打招呼。这种可喜的变化得益于试点项目的实施。”鲁甸县江底镇镇长康健告诉记者,特殊的山地地形使得这里的村民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外来的人很少来到村子里。县、镇、村干部进村开展工作。当他们在路上相遇时,大多数村民都会礼貌地避开他们,妇女们甚至会害羞。自7月1日试营业以来,来到村里的游客越来越多,村民们也变得开朗大方。

“以前我见到干部就到处走走,都不好意思打招呼。”谈及康健的看法,几名正在打扫餐厅的中年女服务员立即表示,现在村里来的人越来越多了。不再有见人害羞、胆怯的心理负担。相反,我觉得见面时不打招呼是不礼貌的。见到干部,我感觉更像是家人。

“以前的生活不如外面好,看到外面的人总觉得自卑。”村民夏凤彪说,他们家的收入主要靠他外出打工。妻子家里种了两亩多玉米,三亩土豆,年年种植。有两只猪,两个孩子,一个读高中,一个读初中。虽然他们衣食无忧,但与亲朋好友相比,或与外地人相见时,他们总有一种被轻视的感觉。

村里发展旅游业以来,夏凤彪一家在村合作社投资了5亩多土地。他和村里的10多名青壮年积极参与村庄建设。通过一年的学习实践,已有10多人学会了技能,成为了乡村工匠。现在每天挣的工资不低于300元,妻子在合作餐厅工作,每月赚取固定工资。夫妻俩每月工资收入超过万元,合作社年底还分红,他们不再感到自卑。

从外出打工到参与家乡建设,成为一名乡村工匠,村民夏凤彪的自信和愉悦源于观念的变化、环境的变化,源于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

“我们要建设超越城市的现代乡村农业综合体。”对于聂正堂、杨万高等合作社主任来说,他们的变化与村民不同。他们规划的不仅仅是如何过好自己的小生活,而是如何依托石水井自然村得天独厚的区位,利用丰富的农耕文化和优美的自然生态,带领村民们沿着公路、在​​荒山、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统筹推进农村危旧房、畜禽圈舍拆除等绿化美化、生态保护和村庄美化行动,用村规民约、爱心超市引导群众破除陋习,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村庄。开拓新格局。将村畜禽圈改造成咖啡馆、便利店;开发民宿、餐厅、大型游乐园、劳动技能培训实习中心、房车露营地,通过参股村民的房屋、土地、林地建设林道,改造山上耕地,种植水果、蔬菜等景观农业。四季蔬菜。

跟咖啡厅谈入股_咖啡店股东_入股咖啡店

观念一旦改变,世界就变得更广阔了。石水井村民思想观念的变化,带来了村容村貌、产业形态、村民生活的变化。

生活从小康走向幸福小康

阳光透过便利店的门框和玻璃橱窗照进房间,显得温暖而明亮。一排排货架上,整齐地摆放着各种食物和生活用品。店主身穿棕色薄毛衣、蓝色牛仔裤、深灰色休闲鞋,微笑着迎接进店的顾客。

“生活是幸福的,充满活力的。”这是业主聂正璞给人的感觉。

52岁的聂正璞从小就住在石水井自然村。鲁甸6.5级地震恢复重建和脱贫攻坚过程中,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帮助下,村里道路通了、供水通了,散居居民46户。山迁至石水井自然村。村里的户数从38户增加到84户,户户都居住着钢混结构的房屋。娃娃不仅不用交学费,午餐还得到免费的营养餐。村民有医疗保险,衣食无忧,生活小康。

在石水井自然村脱贫致富试点期间,聂正璞将家里的3亩林地投入村合作社,在自家二层楼的一层开设了便利店,二楼改造成便利店。床和早餐。根据合作社章程,便利店收入的90%和民宿收入的39%归聂正璞一家,其余收入归合作社所有。

采访中,聂正璞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家里有五口人,两个女儿都已出嫁,儿子在部队服役,他经营便利店和民宿,妻子李正莲在公司工作。合作社、便利店、民宿等收入,夫妻双方每年的工资收入、年终合作社股份分红及其他收入合计不低于10万元。

“现在的生活越来越轻松,就像甘蔗越吃越甜一样。”大半辈子务农的聂正璞说,他从来没有梦想过有一天自己会坐在家里当老板。他的妻子在屋前工作并领取工资。无需向您的孩子要钱。

“村民幸福感是否强烈,决定乡村振兴质量。”康健告诉记者,试点实施过程中,石水井自然村制定了合作社与群众的利益分配机制。按照村民参与合作社的方式,所有土地、房屋、庭院等,由合作社统一管理。后期分成,净利润39%归村民,合作社占61%。完全由村民投资经营的项目和实体,净利润的90%归村民,合作社占10%。

据悉,石水井自然村整合了12人的土地和房屋,用于建设烧烤区、民宿、餐厅、咖啡馆。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份、农民变股东的“三个转变”,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发展。主动性和积极性。 “政府+党支部+合作社+经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动机制,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转变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政府统筹,合作社整合资源,运营公司运营管理,让农民通过投资、转让、分包、入股等方式实现一物多收,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且安全性将更加显着。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共同期盼,是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和必由之路。”为共建共享幸福家园,石水井自然村计划向合作社提供一定比例的收入。村里成立了老人日托中心。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每天都可以在中心锻炼身体、玩耍,早晚在中心吃到免费可口的饭菜,让他们过上幸福的晚年生活。

“这么暖心的事连小孩子都做不到。”听到村里的规划后,76岁的王廷秀高兴地说。老人告诉记者,村里来的人很多。她和几个老姐妹每天在村里的指定区域出售自家土地上种植的水果和蔬菜,一天收入一两百元。聂正普介绍,这些老人都是留守老人。他们的孩子通常依靠外出打工赚钱。现在他们每天都有收入,幸福感也提高了。

石水井自然村已改造成云中欢乐谷,村民生活由小康迈向幸福小康。这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生动例证。 (记者:蔡厚友,通讯员:毛利涛、田朝燕)

Copyright © 2002-2024 乐橙真人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冀ICP备07016787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