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杂咖啡组合火爆广州:一天卖出300多份,咖啡馆新启发
这是一条值得社区咖啡馆借鉴的路径。
文|金玉
编辑|蒋少华
来源|假面(ID:KamenClub)
封面来源|视觉中国
零食+咖啡,一种是推荐,一种是大众。
肉夹馍咖啡、油条阿芙佳朵、螺蛳粉咖啡相继出现在圈内后,我又发现了一个新CP:牛杂配咖啡。
广州有一个品牌把“牛杂+咖啡”做成套餐。一天能卖300多份,而且可以“从早卖到晚”。它卖的咖啡比许多咖啡馆还要多。
这个团体是如何流行起来的?能给咖啡馆带来哪些新的灵感?
每天从早卖到晚!广州人气“牛杂咖啡公司”
前段时间,流云社区一家牛杂咖啡店走红,号称广州最好的咖啡。即使是工作日,也需要排队。
这家店的名字是“CowCow CowCow Coffee Company”(以下简称CowCow Coffee Company)。整体装修是美式复古风格,有室内室外两个区域,只有7张桌子。
菜单上,咖啡主要是美式、拿铁等日常咖啡。有3种咖啡豆可供选择。主打产品是广东特产“萨斯皮美国”,售价18元/杯。另外,店里的招牌“萝卜牛杂”18元/份,还有肥牛饭、牛杂饭/面等主食,售价26元。
得益于牛杂+咖啡的奇妙组合,这家店的生意在新年之后特别好。在社交平台上,可以看到某博主的打卡视频获得数万点赞,有网友称其为“内脏类中最好的内脏之一”,是咖啡圈里的一股清流,一朵奇葩。 ”
经理钱程告诉我,牛杂咖啡公司是去年5月份开业的。 “(经历了疫情之后),这是在最困难的情况下对门店模式的一次考验。”今年一切都出现了反转,再加上网友们的自发传播,生意更是红火,每天的营业额都在两万多元。
虽然在钱程的心目中,“牛杂咖啡公司”是一家快餐店,咖啡只是为了提高客均价格而添加的附加品,但现在,这家店每天的咖啡产量有300多杯,而且每天来店的顾客90%都会下单。 ,生意比很多“只卖咖啡”的店还要好。
CowCow·牛杂咖啡公司白天客流
另外,我还注意到,这家店的营业时间是早上10:30到晚上9:00,几乎每个时间段都挤满了顾客。也就是说,他们兼顾午餐市场、下午茶、夜市、夜宵生意,着实令人羡慕。
今年是当地小吃+咖啡流行的第三年。一碗“进攻性牛杂”给普通咖啡馆带来什么新灵感?
零食+咖啡已经流行了3年,为何这次又是“内脏配咖啡”?
本土小吃+咖啡组合的CP这几年几乎爆红。
比如卡门曾报道过,巴浪屿咖啡的“炸韧阿芙佳朵”、“煎饼水果咖啡”、肠粉咖啡、烧麦咖啡等都因契合早餐场景而大受欢迎。
今年年初,“蜗牛粉咖啡”也走红全国多个城市,带来了实实在在的销售增长。
巴浪屿咖啡的“炸硬阿芙佳朵”
接地气的零食与咖啡的碰撞,往往会带来各自的话题和流量,“反差越大,越出圈”。越不可思议的组合,就越能最大化流量,比如“臭豆腐+咖啡”的组合。
不过,大多数情况下,商店都将零食+咖啡作为制造热度的一种方式,并限时限量出售。他们无法生产出经典产品,无法成为稳定的商业模式。
在回顾“内脏+咖啡”的组合时,我发现这个模式或许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首先,选择一个能够撬动更多消费场景的“咖啡伙伴”
钱程告诉我,他们选择牛杂作为搭配的主要原因是牛杂是一种强复合产品——可以做汤面,也可以做零食,也可以做正餐。钱程表示,未来可能会增加“牛杂火锅”,丰富产品线。
既可作为主食又可作为零食的“牛杂”,可以撬动更多的消费场景。
正因为如此,无论是午市、夜市、下午茶还是夜宵,都有人会选择来这里。考虑到消费者不同时段的需求,该店的营业时间已延长至全时段。
另外,只专注于牛内脏,成本相对可控。
许多咖啡馆中午提供餐点,下午提供小吃,晚上提供葡萄酒。在开辟更多消费场景的同时,也增加了备货成本和人工成本。
采用牛杂咖啡模式,人力成本和运营成本的增加相对可控,对独立小店也更加友好。
注重性价比,也可作为上班族的午餐
除了场景扩展之外,另一大优势体现在产品性价比上。
在大众点评网,牛杂咖啡公司的“招牌单餐”两人团体售价为30.8元。主食6选1(肥牛饭、牛杂饭等)、饮品7选1(美式、拿铁等)。
更不用说那些专程来打卡的,这个价格,对于广州上班一族来说,既能吃饱喝足,还是非常划算的。
而且,对于午休时间宝贵的职场人士来说,餐+咖啡套餐显然更加方便、划算。
咖啡馆“开得越来越晚”,零食的重要性显露
与其说年轻人晚上想吃牛杂,不如说他们需要一个单价低的休闲场所。
CowCow·牛杂咖啡公司夜间客流
这两年,咖啡馆“开得越来越晚”。本质是年轻人夜间消费场景存在差距——酒吧、烧烤的人均消费高,不可能每天都去。氛围好的咖啡馆成了适合年轻人去的地方。
添加适合夜景的高性价比零食,并不会让年轻人付出高昂的决策成本。还可以提高客单价,提升体验,这无疑会给咖啡馆带来新的增长。
这或许是一条值得社区咖啡馆借鉴的路径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并不是提倡大家开“牛杂咖啡馆”。
“Ow牛杂咖啡”模式的更大意义在于,它为社区咖啡馆提供了一条参考路径。
近年来,社区咖啡馆的演变是显而易见的。早些年,只要位于住宅区,主要消费群体是周边居民,就可以成为“社区咖啡馆”。
但今年一切都不同了。
重庆“黄雪珍咖啡”
年轻人会把社区咖啡馆视为情感栖息地。就像社区里的老人和孩子仍然聚集在公园里一样,年轻人开始呆在那里,在咖啡馆里聊天。
在演变的过程中,社区咖啡馆的核心是人,咖啡也成为了一种陪伴产品,就像豆浆一样,可以陪伴你每一天。这也是咖啡变得更加日常化的有力证明。
说到零食,中国人的胃离不开热食。以零食为代表的烟花自然有利于提供良好的情感体验。
也许全国各地还有无数的“坏人”等待被发现。它们都具有复合性强的产品特点,可以覆盖更多的时间段,也可以打造更多高性价比、结合地域特色的“咖啡+”模式。
是时候从简单的吸引眼球的角度考虑到真正的商业角度来考虑当地小吃+咖啡的结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