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晋安区少体校射箭队创历史佳绩,市运会夺16金助力青少年全面发展
经过一天的放学后,同学们前往福州市晋安区青少年体校进行射箭训练。本届市运会,晋安射箭队获得射箭比赛20枚金牌中的16枚,创下历史新高。
东南网12月3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肖蓉见习记者陈欢欢/文记者林曦/图)
核心技巧
青年强则中国强。这是多方面的,包括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身体健康和体力。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身体状况成为社会热点话题。体育作为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键。体教融合的目的是帮助青少年全面发展,同时更大规模地挖掘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在不久前结束的福州市运动会上,福州晋安区代表队在青少年组比赛中夺得金牌数、奖牌数、总成绩第一名,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这背后反映出的是晋安区青少年体教融合蓬勃发展的生动景象。
体育与教育如何真正融合,实现人才联合育人?近日,记者来到福州市晋安区,走访当地中小学、少年体校和俱乐部,探寻该区近年来在体教融合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今年市运会的比赛一结束,福州市晋安区儿童体校大门对面的墙上就挂满了所有冠军的照片,占满了整面墙。
秋日午后的阳光,不炎热也不干燥,让照片显得更加红润、金黄。陆续有小队员来到少年体校开始一天的训练。孩子们在墙上的照片前窃窃私语。他们在寻找熟悉的同伴,沙沙的声音就像种子生根发芽。
今年福州市运会,晋安区代表队在青少年组比赛中取得金牌数、奖牌数、总积分第一,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
晋安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党委委员、少年体校校长黄进才表示,他觉得他们在做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就是从上到下共同努力。 “今年是我在晋安区工作22年来最自豪的一年。”
破而立,破窗纸
创造历史后,黄金才忙于各兄弟单位体教融合的研究。
黄金才有些苦恼,好不容易找到了办法,却又不得不传授给别人。
“体育与教育的融合,其实只是一层窗户纸,很薄,轻轻一按就可以解决,没有什么特别的,等大家都知道怎么做了之后,对于金来说,肯定会变得更加困难。” “一个首先留下来的地区。”但转念一想,“对于体育人来说,我们的做法能够得到推广,让更多的人受益,也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黄锦才所说的那层窗户纸,其实隐藏在他的多重身份背后。在体育系统,任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少年体校校长;教育系统,2022年先任区教育局局长助理,后任区教育工委委员。这在全省极为罕见。用他的话说,“区领导对体教融合的重视,让初体校升级了。”
事实上,这层窗户纸在很多地方可能就是一堵厚墙,这也让晋安区体育与教育融合的探索变得有价值。据晋安区教育局体育与健康科科长潘峰介绍,晋安区体教融合不仅仅是体育和教育两个概念的融合。严格意义上来说,也是文体旅游局和教育局的整合。两个系统融合,“文体旅游局有竞技体育,学校有校体育,两个部门整合打通资源”。
当然,体教融合并不是简单的体育和教育资源的相加,而是理念转变和发展模式的探索。
2023年,晋安区印发《晋安区深化体育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实施方案》,这是区县出台的第一份涉及体育融合的文件省内水平。随后,《晋安区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十六条措施》、《晋安区青少年体育学校招生招生工作方案》、《关于开展体育运动试点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出台。 《加强校园阳光体育锻炼》等系列文件相继出台。体教融合也被写入晋安区《政府工作报告》。
这些文件也成为晋安区开展体教融合工作最有力的拳头。拳头打破了原有的壁垒,体教资源开始双向流动,直至重建体教融合的“护城河”。
“比如,目前该区有13所学校的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体育系统将为这些学校安排全民健身设施建设资金,帮助学校改善设施,让更多学生受益。” ”黄进才表示,从顶层设计到具体规划,从加大资金投入到强化制度保障,晋安区构建了政府主导、社会协调发展的体教融合格局,打造了青少年体育资源共享、人才交流、团队共建的发展模式。
潘峰认为,晋安区实施了一系列体教融合举措,对体育和教育两个部门起到了相互促进的作用。它“系统性地限制学校,并以更好、更专业、更多样化的方式发展学校”。在做好体育工作的同时,实现师资、场地、赛事等资源整合,在促进体育特色和体育运动形成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继续深造的机会和渠道。该地区每所学校都有品牌。”
如今,按照“一校一专”的学校体育模式,大力推行“体校+学校+俱乐部”的专业培养模式,晋安区拥有9所中学、9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全区小学35所。建立了学校校外运动队训练,拥有专业训练人员1000余人,实现了学校运动队全覆盖。四年来,晋安区共有13所学校申报省级传统体育学校,是全省符合申报标准学校最多的区(县)。
吸引和留住专业人士从事专业工作
此前的晋安区,学校“有场地但缺老师”,体校“有老师但缺球员”,俱乐部“有老师但缺场地”。这也是大多数地方的通病。政策的陆续出台和实施让尴尬局面逐渐缓解,而专业人才的引进和留用则让体教融合更具活力。
早在2017年,晋安区实验小学就被评为羽毛球省级传统体育学校。邱伯辉是该校羽毛球队的主教练。 2012年,这位前羽毛球世界冠军创办盛宇国际羽毛球俱乐部时,就把目光投向了校园。
当时,金安小学刚刚成立,急需一个品牌来打响知名度。仇伯辉的出现,让两人一拍即合。 “专业俱乐部不仅可以补充学校师资的不足,还能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资源,为学校搭建更好的体育发展平台。”仇伯辉说道。
与以邱伯辉为代表的社会力量不同,陆长亮去年就下定决心成为晋安区第三实验小学的一名体育老师。作为前亚洲举重冠军,他也是众多投身校园体育的优秀退役运动员之一。
2013年退役后,陆昌亮的心思一直在如何加入职业运动队当教练。 “但他一直没有找到地方,他突然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
去年4月,省体育局、省委编辑部、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联合印发《福建省学校教练员岗位设置实施办法》 ”。这是国家出台实施意见后我省提出的。全国首个实施办法。路昌亮决定改变想法,“体育也是一种教育,对我来说是一个好的开始。”
这是一切从头开始的开始。 “我从最基本的体能训练开始,一两个学期后,我开始做一些动作训练。”不到一年的时间,卢昌亮就瘦了十多斤。 “现在他是一名老师。我的肚子很大,无论我如何教我的孩子如何收紧肚子,我都觉得不好意思。”说话间,陆长亮挺起胸膛。
路昌亮的专业度慢慢从零变成了一。在今年的福州市锦标赛和福州市运动会上,学校举重成绩名列前茅。
黄进才手里有一组数据——在今年春季教师招聘中,晋安区仅招聘了25名体育教师。 “这是历史上数量最多的一次,而且招募的基本上都是有专业技术知识的人。” ”。
近两年,晋安区共招收15名羽毛球、游泳、乒乓球、足球、篮球、田径等运动项目的优秀退役运动员参加学校体育教学。目前,全区有专兼职体育教师300余人,有效保障了中小学体育课的正常开设。 “专业的事终究要由专业的人来做。”晋安区第三实验小学校长王卫东说。
礼物和养育使所有孩子受益
王卫东,1972年出生,担任校长20余年。他是晋安区最热心体育的校长之一。
近日,王卫东准备将学校课间休息时间从10分钟延长至20分钟。 “准备下课铃需要三分钟,学生还要去卫生间。你会发现孩子们在到达操场之前必须先跑回教室,这样更容易造成安全隐患。”在王卫东的计划中,我们要努力做到每天在学校进行2小时的体育运动,但大多数文件只规定不少于1小时。
王卫东认为,“对于整个教育生态来说,孩子的健康应该是第一位的,送孩子上学的时候,我们要给他们一个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品行,这才是学校应该做的。”
晋安区第三实验小学是福州市一所传统学校,主攻羽毛球、跆拳道、举重三项运动,但现在不再只有这三项运动。 “要因地制宜,尽力开展能开展的项目。因为体育不仅仅是一件事,必须是百花齐放。”王卫东说,学校的每个学生都必须了解一两个学校的特色体育项目。至于顶尖人才,那是他们的专长。
专业也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在体育竞赛和文化学习之间找到了平衡点,从而为自己的人生开辟了新的道路。四年来,晋安区共选送110名优秀运动员进入国家、省、市队,并考入浙江大学、同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体育大学、河北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等知名运动员。体育院校102人。
福州七中是晋安区唯一一所省级高中。早在2003年,该校就设立了专项武术教育项目,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方式帮助学生实现梦想。据福州七中党委书记邱小兴介绍,近10年来,全校共有152人通过武术单级动作考入各类院校。 。
然而,在体教融合的大背景下,这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拼图。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体育需求,在这所拥有4200多名学生的学校,体育活动占校本课程的40%以上。 “武术、田径、冰壶、手球……”邱小星掰着手指头数着体育项目。他将这些校本课程形容为“包包”,而对于“享受包包”的孩子们,邱小星说:“他们一定很幸福。”
邱小星认为,体育是五项体育同步发展非常重要的支撑和抓手。一所真正强的体校不仅仅是赢得冠军、捧回奖杯,而是要把它传播给每一个孩子,“在孩子们的心中树立体育意识,同时能够掌握一项自己满意的运动技能”可以终身使用,最终的要求就是拥有高水平的技能。”
事实上,当学子们从福州七中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时,济安体教融合的实践也在这一刻完成了最初的使命。然而,体育运动到这里只是一个句号,远没有结束。邱晓星说:“体教融合的核心本质是充分发挥体育的教育属性,培养更多健全的人,让大家能够更加从容地面对来自各领域的竞争,应对各种挑战和挫折。冷静地。”
就像拳击手所受到的最重的一拳往往来自生活而不是来自对手一样,校园体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才,通过体育教育使他们变得更好,成为一个坚强而成熟的人。
11月14日下午,福州市运动会晋安区总结会暨体育强区建设推进会召开。参加人员包括区委、区政府、区各部门、各乡镇(街道)主要领导,以及各集团学校书记、校长、体育教师代表。这样的“豪华阵容”,是晋安区在体教融合探索中破茧成蝶的坚实基础。
会上,金安区委书记林涛这样总结:“近年来,金安区重点解决学校有好场地无好学生、体校有好学生的突出矛盾”但没有好的场地,不断打破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脱节、普及普惠性体育教学与顶尖体育人才培养相分离等机制障碍,实现融合的“金安实践”。体育教育专业拥有标准化的教学体系、完整的训练体系、完备的竞赛体系、畅通的人才渠道、健全的保障机制已基本形成,下一步要继续搭建体育与教育的桥梁,谋划“迭代升级”相关政策的落实。该区体教融合已初见成效。”
学生在校园内进行体能训练。
福州市晋安区第三实验小学是一所举重专业学校,举重文化已成为校园的一道风景。
课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们在福州市晋安区青少年体校进行羽毛球训练。
举重冠军卢长亮在福州市晋安区第三实验小学指导学生训练。
孩子们在操场上进行体育锻炼。
福州市晋安区第三实验小学,学生们进行举重训练。晋安区遵循“一校一专”的学校体育模式,大力推行“体校+学校+俱乐部”的专业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