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学生创业洗鞋店两个月赚8万,计划扩展业务并招募大学生加盟
近日,#大三学生给同学洗鞋,2个月赚8万元#成为热搜话题。
据悉,武汉东湖学院计算机专业大三学生张某在学校附近开了一家洗鞋店,两个月左右收入7万至8万元。张先生说,目前他每天可以洗70至80双鞋,每双洗鞋的价格为19.9至39.9元。
图片/视频截图
张同学说他很喜欢买鞋。他从网上了解到了洗鞋厂,觉得自己的学校应该也有发展空间,于是就萌生了自己办的想法。
早期,他在其他洗鞋店打工收鞋。这个学期,他买了一家商店,开始自己创业。张说,前期还是很辛苦的。他几乎参观了学校所有的男生宿舍。虽然投资比较小,但是利润还是很可观的。
张还表示,他正准备再开一家店,招募大学生学习擦鞋技能,通过加盟模式加入他。未来,他计划扩建洗鞋店,将其打造成洗鞋厂。
对此,有网友表示赞赏:“自己创业还是很厉害的。”
也有网友质疑:“哪有那么容易赚钱的?”有网友分享了自己当年的赚钱经历。
01
真相是什么?
给同学洗鞋真的那么赚钱吗?
据上游新闻报道,武汉洗涤行业高层人士指出,“两个月净利润7万至8万元”与市场情况不符。 “毛收入7万到8万元是有可能的。”
小张告诉上游新闻记者,在开洗鞋店之前,他曾经是一名娱乐主播,与人聊天、上传视频片段。他没有赚到钱,纯粹是娱乐。 4月11日,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讲述了自己的上述创业经历。
据悉,小张的店面面积约25平方米。有一个前台,两个鞋柜,一台高约1米,宽约1米的半自动洗鞋机。机器旁边是一个水池,店里还有一个滚筒。类型旋转干燥机、干燥机。
武汉一位洗鞋行业资深人士指出,上述洗鞋设备比较简单,与专业洗鞋厂的设备无法比拟。 “专业洗鞋厂洗出来的鞋子很亮,我看了他家鞋柜上洗过的鞋子,颜色有点暗。”
4月14日上游新闻记者走访该店时,店内只有一名女店员。她说,她的主要工作是前台。当她太忙的时候,她还会帮忙洗衣服。她的月薪有四五千元。 “这家店一天要洗七十到八十双鞋。”记者走访期间,无人进店咨询。女店员说,他们主要是和学生打交道。
小张此前的说法并不属实:“7万到8万元”是洗鞋季两个月的营业额。
下午5点左右,上游新闻记者拨打了小张的电话,洽谈合作。当记者要求见面时,小张说:“我今天太忙了。”下午接待了几个外地来的团子来洽谈合作。有时间我再告诉你。”当被问及“两个月净利润7万到8万元”是否满意时,小张在电话中表示,净利润是7万元。
经过反复沟通,4月14日晚上8点,上游新闻记者以洽谈业务合作为由约见了小张。
上游新闻记者注意到,小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自己两个月赚了7万到8万元时,他还表示,“我开始赚三五百元,现在每天赚两三千元”。天。”
14日晚见面时,小张说:“我两个月的净利润是7万到8万元,欢迎任何形式的打假。洗鞋的利润不是很高,但利润却很高。”修鞋费高,一双鞋60元,一双鞋60元。”一百块钱就可以了。如果你懂技术的话,花不了多少钱,丢点药就行了。”
经过深入交流,小张承认店面租金为每月1600元,这是他支付了一年的费用。七万八万元是包含会员充值金额的营业收入。他需要支付店员和擦鞋工的工资,每月1万元,以及6名兼职工人(收鞋的学生)的佣金,每月总计6000元。他和他的女助理也在洗鞋店工作。 “水电费不高,水可以循环利用。”
也就是说,两个月7万到8万元不是纯利润而是营业收入。扣除约3.2万元的劳动工资后,他和女助理还要上班,两个月后两人的工资也不会超过3.8万元。上游新闻记者了解到,2月、3月是洗涤行业的旺季。小张说,淡季的时候,收入不是7万到8万元,可能只有3万到4万元。
小张说,之前接受记者采访后,他就走红了。他现在计划从“收鞋、洗鞋”的具体工作中走出来,转而“做管理”、“做设计师”,并“孵化”更多大学生开店。如果让他开店,他不会收取加盟费,但会收取9000元左右的“学费”和9000元左右的“机器和材料费”。
“我是被媒体报道后出名的,现在正在考虑流量变现,要和我合作,我愿意交9000元‘学费’,9000元机器费。今天有四五家媒体表示要采访我,但我还没有准备好,所以没有同意。”小张说道。
洗衣行业在中国是朝阳产业还是夕阳产业?
我国洗衣行业的发展至今只有30年左右的历史。对比国际洗衣行业的集群现状和百余年的行业成长史,中国洗衣行业绝对是一个朝阳产业。整个行业的规模效应和集中度的雏形还在形成。尤其是随着各个城市洗头企业的不断发展,相信未来5到8年,我国将会出现少数优秀的洗头集团。
此外,洗衣业是一个配套产业,与一个城市的衣食住行密不可分。洗衣行业的可持续性和未来增长非常好。增长主要依靠服务业占GDP比重的逐步提高。也就是说,一方面,洗衣行业的市场容量将持续增长。另一方面,随着洗衣行业集中化程度不断提高,也将是催生一些大型洗衣企业的驱动因素。
02
面对“创富神话”保持理性心态
近段时间,一些“创富神话”的案例频频上热搜,也遭到舆论质疑。
3月中下旬,有媒体报道称,郑州一名姓黄的女大学生穿着得体的衣服前来收破烂。她在媒体上表示:“收集破烂,月入一万多元,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财务自由,你不应该让学历成为枷锁。”这件事立即引发热议。北京青年报记者深入采访了解到,黄女士是河南迅众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大股东。该公司注册资本500万元,经营“莫迪”垃圾回收小程序。当顾客表明有废品时,工作人员将提供上门回收和估价服务。目前主要由黄女士经营。
3月下旬,有媒体报道义乌一对95后夫妇“摆摊卖零食一天收入9000元”。提出问题后,丈夫回答:“平时每天的营业额有六七千元,那天电视台来摊位录制节目,就像拍电影一样,吸引了很多人,而且围观的人不断增多,加上那天生意异常火爆,销售额比平时多了2000元左右,不过我们的生意本身还不错,9000元都没完成。这夫妇,但有两名员工参与其中。”
同样在3月下旬,有媒体报道称“女孩们通过摆地摊还清了数百万美元的债务”。内容是,女性摆地摊后,成为自媒体,然后拥有粉丝,然后成为供应商。供应是利润的主要部分。
据上游新闻报道,评论员金瑞红撰文指出,大众能看到的“创富”故事很大程度上存在“幸存者偏差”。如果缺乏准备,盲目跟风加入,很可能会落得耻辱的下场。面对一些快速“致富”的案例,年轻人需要三思而后行,切忌头脑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