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乡村咖啡新时尚:稻田竹林间的诗意远方与咖啡香气的完美融合
如果说咖啡在城市可以“延年益寿”,那么在乡村它就是放松身心。春天踏青赏花时,后面一定要加上“咖啡”二字。诗和远方,都少不了咖啡的香气。朋友相聚,扶老携幼,驾车或骑行数十公里后,在春光灿烂的景色中,享受一杯“乡村咖啡”。你的疲劳就会消失,心情也会变得更加舒畅、舒畅。
游人向往,乡村兴盛。一杯“乡村咖啡”让麦田旁的小村庄频频出现在社交媒体上,村集体经济转负为正;它使已经衰落的老景区焕发活力,从而带动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它使原本荒山空地的坡头长出了竹林,成为孩子们学习、玩耍的好地方。荒废的古村落变得热闹时尚,成为都市青年创业的好去处。
咖啡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但当它下乡时,却为昆明农村的发展激活了一池泉水。
咖啡+洞穴探索模式乐趣无穷
“天蓝云高,花红柳红,心随洞中船漂流,忘却世间烦恼。”春游富民县三单镇宝石洞时,他即兴创作了一首打油诗,游客小高的好心情可见一斑。
草原碧绿,樱花绚丽,溪水清澈。划着小船,走水路,不一会儿就到了“桃花岛”。然后走陆路进入洞内,洞里玛瑙闪闪发光。沿着蜿蜒的栈道慢慢行走,可以看到形态各异的钟乳石。洞口附近忽然出现一道明亮的光芒,浓浓的咖啡香气飘了过来。喝一口冷牛奶咖啡,清凉甘甜,回味无穷。刚才的疲劳立刻就消散了。
“栈道里居然出来了一家咖啡店,真是让人惊喜又意外,这种玩法对我来说很有吸引力,以后还会和朋友一起回来的。”小高对重新开放的宝石洞赞不绝口。 “宝石洞景区在规划、设计、建设上花了很多心思。洞咖啡的设计就是要贴合现在年轻群体的喜好,遵循他们的游玩风格。”富民忠旺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打造“洞穴+咖啡”模式是宝石洞改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模式也为景区吸引了大量的人流。 “社交媒体上很多博主都提到了洞穴咖啡,关于咖啡的评论也很多。开业以来,景区已接待游客4万余人次,门票收入超过170万元,年轻游客也越来越多。” ”该负责人说道。
作为富民县的重点项目,宝石洞风景区的重要作用是从单点带动“三单-钱庄-东村”东部三镇文化旅游的发展,从而带动富民县文化旅游的整体发展。富民县.据介绍,宝石洞风景区二期工程正在加快建设,风景区的打造将有力推动三单镇乡村振兴。
咖啡+稻田文化旅游成热门景点
去看稻田吧!春日,可以看山看云,在白伞下聊天开玩笑,气温25℃,微风不燥,咖啡温度恰到好处。五华区西竹街道大村社区的麦田、稻田,一年四季炎热。春夏冬无米的时候,这里的风景、空气和咖啡也吸引着游客。
看稻田,喝咖啡,可以治愈你的心灵,犒赏你的味蕾。这种新的旅游模式非常符合当下年轻人的旅游习惯。 “要吸引流量,就要做出人们喜欢的东西。住在城市的人喜欢乡村什么?我想了很多。我喜欢乡村的空气和风景,喜欢乡村的宁静和无忧无虑。”但我的饮食习惯一定要和城里人一致“我先想到了咖啡,然后烧烤露营,大村社区党委书记段聂本身就是一个咖啡爱好者,所以他能得到两次。”如果他做到了事半功倍只是“迷惑”他的胃口。
卖咖啡可以“卖风景”、“卖文化”。半年时间,麦河稻田的营业额达到270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跃升。段聂将“咖啡+”的模式搬到了水上餐厅和农业博物馆,让社区更多的土地得以流转。咖啡田和稻田不仅是网红打卡点,更是文旅攻略。段聂还打算在咖啡种植、咖啡研磨、咖啡拉花艺术“一站式”方面做文章,并打造新咖啡农研究和培训等新业态。
咖啡+竹林科普之旅的巧妙结合
“坐在超大的日光浴室里,泡一壶咖啡,饿了吃烧烤,吃完饭去竹林里散步,这样度过周末,身心都得到了放松,真是太舒服了。” ”市民张女士品尝了手酿。一边喝咖啡一边眯着眼睛享受午后的阳光。她还发了一条朋友圈:咖啡、竹林、风景优美,西山区白峪口南竹公社值得一去。
躺在面向天空的草坪上,在私人平台上享受野竹林中独处的时光,在木屋里享受娱乐。很多人在这里体验自然生活的乐趣,探索属于自己的生活美学。
南珠公社位于滇池西岸。它的创始人古丽是土生土长的昆明女孩。她的朋友圈都是生活中的美好体验,这也是都市人向往的一种方式:躲在某个地方,发现美好,悠闲知足。
南竹公社占地100余亩,以竹子为主要元素,包括种子咖啡馆、城市露营户外厨房、城市农场、竹林迷宫等户外生活版块。这是一个属于顾客的舒适空间,也是一个集自然、生活、美学于一体的户外社区。
古力喜欢竹子和咖啡。在种子咖啡厅,400种不同种类的竹子种子陈列在透明精致的竹展墙上。古力巧妙地将科研科普与休闲旅游结合起来,达到了有趣的教学效果。
如今,南珠公社已经成为很多年轻人最时尚、最酷的乡村家园。文化与旅游融合创新的故事在南珠公社不断上演。古丽表示,她希望打造昆明最独特、最个性化的乡村旅游体验。
咖啡+渔村,一口怀念久久不散
日落、海风、老房子、咖啡,是呈贡区海盐村的标签和特色。
村里的主干道是青石板路。仔细往下看,还能看到马匹和自行车的痕迹。当年老屋前车水马龙的景象,如今仍依稀可见。老屋后墙外,几步之遥就是滇池。贴心的咖啡师对老房子进行了改造,把老房子变成了一家咖啡店,同时保留了泥浆外墙和屋顶不变。
“山隐”、“贝壳山”、“海岸”,每个店名都与山海、情感有关。
“这些老房子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石头和泥土取自大自然,房子冬暖夏凉,屋顶的瓦片种类繁多,生动又有些神秘。这样的环境“这也是我喜欢的喝咖啡的地方。”说起在渔村开咖啡店,咖啡师小周觉得自己已经过上了理想的生活。并在日落时关闭它,煮咖啡,与人分享,没有人独自发呆,眺望山水美景。
自从成为网红打卡地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涌向海盐村。他们手里拿着冰镇的美国甜点,在半开的门前拍照留念。路边还有卖鲜花和小吃的摊位。很多人都爱上了这里的生活。无论晴天还是雨天,只要呆在海岩村就够了。
到达卧龙古渔村,你会看到传统的“一印”式建筑,由海滨部落、田坝聚落、山地群落组成,形成多元化的乡村。
交错的屋檐下,几个钢字与黄色的墙壁相协调。咖啡团队在咖啡产品研发、主题店打造、创意咖啡产品销售、进口咖啡设备销售等领域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在谈到古渔村的选址时,经理老凌称赞这个地方:“这里历史悠久,环境优美,又靠近滇池,不仅提高了咖啡品牌的品质,还是游客喝咖啡的好地方。”
“我们非常喜欢滇池。”每个在这里开咖啡店的人都有这样的想法。每一次日落都可以治愈所有的不快乐。
“乡村咖啡馆”让城乡更加融合
当咖啡遇到乡村,就成了“乡村咖啡”。
随着乡村振兴全面推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归乡村、扎根乡村。他们用热情、真诚、毅力,用自己的知识、爱好、特长和技能,耕耘昆明乡村的沃土,把城市特有的饮品带到乡村,也为乡村吸引游客和流量。
“如果咖啡店不是开在繁华的城市,而是开在古老的乡村,谁会去那里喝呢?”类似这样的问题老林听过很多次,他总是回答:“我卖的不是咖啡,而是风景。”我调的不是咖啡液,而是昆明人对滇池的感情。 “确实,每天来店里喝咖啡的大部分都是年轻人,他们在这个特殊的空间里有自己的孤独。
与城市咖啡店相比,乡村咖啡店从外观到产品都注重一个理念,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感。放松的满足感也是很多人喜欢“乡村咖啡”的原因。热爱骑行的市民小吴,每个周末都会出去锻炼身体。运动后最好的去处是咖啡店。 “我和朋友都喜欢山村和田野,骑完车后找个咖啡厅发汗、聊天就是最好的放松方式。”小吴的社交媒体上,有很多关于乡村咖啡店的图片和文章。
“乡村咖啡馆”的亮眼表演,是乡村发展变化的生动缩影。乡村咖啡店的经营者大多是返乡的年轻人或者外地的“新村民”。他们能够紧跟潮流并有很多新想法。乡村优美的生态环境,加上各地的利好政策,为乡村咖啡店的创业提供了优良的条件和适宜的土壤。
“乡村咖啡”不断吸引更多的业内顾客。一方面是政策的支持,让更多人喜欢上了这种饮料。
作为咖啡生产和深加工大省,2022年8月,云南省出台了《促进提高咖啡溢价率和深加工率的若干政策措施》,被称为咖啡“六项措施”。行业。 《办法》明确提出品种改良、鲜果集中采收、发展精深加工、打造云卡品牌、打造精品庄园、加大资金支持等六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和支持政策,并得到省财政的支持。资金。同年,出台《云南省精品咖啡庄园认定管理办法(试行)》,鼓励和支持创建“看咖啡园、触摸咖啡加工、喝精品咖啡、听咖啡故事”的咖啡园。 “体验咖啡文化”旅游综合体将提升云南精品咖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另一方面,乡村旅游的火爆在于当地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比如,三担镇提前制定了《三担镇党建引领重点工程实施方案》,在项目准备、实施推进、后期服务等各个环节筑牢“红色堡垒”。宝石洞风景区项目推进过程中,前期土地出让问题成为项目推进的“绊脚石”。通过党支部的及时介入,三丹镇采取“流动板凳”的形式解决项目土地出租问题,挨家挨户召开“板凳会”。仅用10天时间,就完成了全部土地出让协议的签署,让企业和群众实现了“双满意”,让八宝石洞风景区项目顺利推进。
如今,随着乡村旅游的日益普及,稻田露营、亲子农场、农耕考察等文化旅游项目逐渐兴起。 “咖啡+表演”、“咖啡+绘画”、“咖啡+文化创意”、“咖啡+学习”等模式由此应运而生。衍生品让“乡村咖啡馆”与更多业态互动,为文旅融合、乡村振兴创造新机遇。
文字|昆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星宇
图片|昆明日报全媒体记者:赵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