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网红托比分享中德文化差异与100天闪击德国厨房计划
视频中,托比经常说一口流利的中文。作为一名环境工程师的他是如何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的?您为何策划“德国厨房闪电战100天”系列活动?您如何看待中德文化的相似之处?围绕上述话题,托比近日接受了中新社《东西方问答》专访。
访谈实录总结如下:
中新社记者:您能分享一下您与中国、汉语的命运吗?是什么促使您开始制作视频?
Toby:我从2010年到清华大学开始学习中文,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从那时起,我认识了很多后来成为朋友的中国人。随着认识的中国朋友越来越多,我发现中德两国民众对彼此的认知与真实情况存在偏差。事实上,我们彼此并不了解,彼此的形象在我们的脑海中都是想象的、不真实的。比如,中国朋友认为在德国开车很自由,不限速,可以随便开;他们认为德国人很严肃,就像机器人一样。然后我就开始制作视频。我想通过视频告诉大家真正的德国和德国人是什么样的。我们彼此越了解,我们之间的误会和冲突就会越少。
托比拍摄视频并在路边摆了一个摊位,制作煎饼和水果。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中新社记者:目前你们正在推进的计划是什么?是如何计划和准备的?
托比:目前我正在制作“德国厨房闪电战 100 天”系列。在每个视频的最后,我都会确定下一个视频来自中国某个省份的中国美食,然后通过网络投票和观众评论来确定最能代表该省份的美食。之后我们会出去制作美食,让德国路人尝试一下,从味道、在德国家庭的可操作性等8个维度进行评分。该系列视频将涵盖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代表性美食,最终将得分最高的三道中国美食带入德国陌生人的厨房。
在每个视频中,都有中国观众和德国路人参与。我只是起到了一个桥梁作用,最终达到了将真正的中国美食带入德国家庭,融入德国人生活的目的。
从2022年开始,我开始请路人在户外拍摄视频。我发现这样的视频更真实、更接地气,观众也更喜欢看。观众很聪明,他们能分辨出视频拍摄的是表演还是真实的故事。不过我之前做的每一期视频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无论是请路人尝试中国菜,还是采访路人谈论中国话题,都是我的决定。后来,我想做一些不同的事情,所以我开始策划“德国厨房闪电战100天”系列。
在这一系列视频中,观众决定我想让德国路人尝试什么,然后德国路人选择他们更舒服的东西。更容易让他们接受的,肯定更容易融入日常生活,让中餐真正走进德国人的生活。
托比和他来自武汉的朋友们学会了制作三种鲜豆腐皮。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中新社记者:当前,跨文化领域的博主不断涌现。您认为,如何避免视频内容产品同质化,吸引更多观众?
Toby:近年来,我们明显看到国外的视频博主越来越多,这是一件好事。这说明不仅有更多的外国人学习汉语,也有更多的外国人愿意体验和传播中国文化和中国故事。
任何行业当从业者过多时,必然会出现同质化问题。制作不一样的视频,创作者需要对观众保持一颗真诚的心,记住自己为什么要做视频,想给观众带来什么,然后不断探索自我,观察生活。
每个人的性格、经历、教育、文化背景都不同,对同一件事的感受和看法肯定会不同,所以即使大家都在拍摄同一个话题,每个博主的视角也可能不同。相反,如果只是为了拍而拍,那么即使博主不同,很多视频也很可能内容相同。我觉得这是对自己作品的不尊重,更是对观众的不尊重。
例如,我正在制作“德国厨房闪电战100天”系列。我知道在户外随机找路人来拍摄非常困难,后期制作时间也很长,但我的出发点是真正推广中国美食,把中国美食带到德国。 ,而不是拍摄我自己对不同中国美食的感受,因为这对于向外国人推广中国美食没有什么帮助,我不想这样做。很多观众给我留言说他们喜欢看《德国厨房百日》这样的视频,因为它们很真实,可以感受到我真的很努力地推广中国美食,这让我很高兴。
Toby(右一)一边拍摄炸串视频,一边与路人合影。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中新社记者:您如何看待中国人对德国、德国人对中国的认知偏见?包括视频在内的新媒体传播在改变认知偏见方面可以发挥什么作用?
托比:我们的认知偏差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我做了一个视频,就涉华问题在街头采访了一些德国“90后”。我问的问题是:当他们想到中国时,他们会想到什么?他们对中国的看法是正面还是负面?他们的信息来源是什么?关于最后一个问题,我相信大部分都是通过新闻媒体或者社交平台,然后我问他们是否相信这些媒体或者平台的宣传。很多人的回答都是不相信。于是我又问,你认为我们怎样才能了解真实的中国?对此,德国年轻人的答案非常统一:只有到中国去看看,才能知道中国是什么样的。
但大多数年轻人没有钱,往返中国的机票也不便宜。所以如果没有这样的经济和时间条件,新媒体就变得非常重要。比如我的视频,观众可以是中国人,也可以是外国人。他们通过我真实的摄影,你会看到并感受到真实的人。作为一名视频创作者,我将自己定位为中德之间的“桥梁”。如果像我这样的创作者多一些,真实的视频多一些,我们之间的认知偏差就会越来越小。 。
托比推广四川波波鸡。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中新社记者:您认为中德社会文化有哪些独特和共同特点?您对未来两国社会文化交流有何期待?
托比:我觉得德国人更注重具体的数字和严格的逻辑关系,而中国人有实数和虚数。例如,数字 3 和 9 有时是实数,有时是“参考”。例如,德国人做饭时用克来计算,而中国人做饭时用克来计算。
托比和他的朋友们聚集在户外做煎饼。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饮食方面,我们也有相同点和不同点。比如德国人吃酸菜,东北人也吃酸菜。两种酸菜的味道基本一样;我们都喜欢吃烧烤,但是德国人吃的是大块肉,吃得比较广泛。 ,中国人爱吃串,比较精致。
虽然我们的文化背景不同,但我们都面临着同样的生活,吃、穿、住、行。我了解到,德国人和中国人民都非常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这一切都是为了让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子孙后代过上更好的生活,拥有更美好的生存环境。
我觉得语言差异和地理距离并不能阻碍中国人和德国人之间的交流。我希望越来越多的德国人来中国参观、了解真实的中国,也希望更多的中国人来德国旅游、学习。当两国人民交往更加频繁时,我们的关系就会更加密切。
我自己就是一个例子。在我去中国留学之前,我想象中国到处都是木房子。去了以后才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我也希望更多的新媒体人制作文化传播视频,让更多观众通过新媒体了解真实的德国和中国,调整对彼此的认知偏见。
受访者简介:
托比
德国网红博主托比(Tobi)是一名环境工程师,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 2018年起,他在今日头条、哔哩哔哩、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开设账号,通过视频传播中国文化、分享德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深受国内外观众喜爱,目前拥有近200万粉丝。近期启动的“德国厨房百日闪电战”计划旨在传播中国饮食文化,将中国美食带入德国家庭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