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奔波与小城安稳:吴昕骐与模范青年中的生活选择对比
关键时刻,尽快交付!
文/韩墨林、张文正、邱雪琼
微信公众号/博客世界
30 秒阅读技巧
一方面,他为了谋生、追逐梦想而在城市里奔波;另一方面,他在小镇上过着稳定而平静的生活。不同生活条件的选择,似乎很早就注定了截然不同的人生。
吴新奇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本阿易的小说《模范青春》。一本浅黄色封面的小册子放在一堆杂乱的书上面。他非常喜欢小说中的一段话,读了很多遍:
“所有的自我一起出发,在所有的时间、空间、维度(就像一场百米赛跑),最终绽放出完全不同的花朵。但到最后,只有两个自我:一个是艾国柱,自由而自由。”狂野,随波逐流,无君无父,受上帝宠爱;另一个是勤奋克己,吃勇气仁慈,十战血泪的周启元。 胸部。”
艾国柱是阿易的真名。 “小城镇年轻人最后的出路可能就是这两条,很简单,一个出去,一个怀揣才华却留下来过平庸的生活。”吴新奇说道。他想成为那个走出去的人。
然而,现在他还在家乡县城,周围都是低矮的山丘。他所夸耀的一点点才华,早已被平淡的生活磨灭了。直到他在微信公众号上发现了“中国三明治”,一个提倡普通人写故事的平台。
一方面,他为了谋生、追逐梦想而在城市里奔波;另一方面,他在小镇上过着稳定而平静的生活。不同生活条件的选择,似乎很早就注定了截然不同的人生。但互联网的力量正在试图消除这些界限。 2016年微信数据报告显示,公众账号平台数量已突破1400万。用户分布由前两年集中在北上广深逐渐转变为一线城市与二三线城市之间均匀分布。
一线城市的生活方式、价值观、知识获取方式,随着自媒体的兴起,正在加速向小城镇渗透。例如,尽管争议不断,“新世界总理”2016年底在北京、上海、广州策划的“扔书运动”后来成为奉化高中生期末考试作文的话题,浙江;一家在全国拥有上百家分公司的公务员培训机构也纷纷押宝这一题作为公务员考试面试的重点。
当然,二三线城市年轻人的阅读偏好与北上广深年轻人不同。正如上述报告指出,互联网的大门向所有人敞开,但每个人走进去后看到的都是不一样的世界。
各种公众号丰富了小镇单调的生活;手机屏幕后面的年轻人用它来取暖。他们浏览公众号文章,有时还会“消费”公众号——为内容尝鲜者付费,有的甚至开设自己的本地公众号。
受到“罗辑思维”用户群积累的启发,高雷和两位朋友在河南郑州召集了“罗辑思维”线下朋友圈。他们自发聚会,组织讨论,偶尔在微博上与偶像罗振宇互动,让他们兴奋不已。
高雷认为,每个时代都有抽象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偶像。在他的认知坐标中,“80年代是诗歌,90年代是小说,21世纪头几年是成功学,现在我们进入了更高层次的‘互联网成功学’时代。”
“在意识形态上与我在北京的同龄人保持相同的维度。”
2013年毕业季暑假,大连女孩程明玉在北京某知名会计师事务所的offer和家乡男友之间选择了后者。
在银行实习的第一个月,她学到的唯一技能就是数钱。将一叠钞票均匀地摊开,用指尖而不是指腹捻动钞票。手指与钞票的摩擦力要适中。她日以继夜地练习,玩弄着领导无法用语言解释但只能理解的技巧:手感。
进公司一个月后,程明玉在公司点钞比赛中获得了第二名,但她并不太兴奋。虽然她来的时间不长,但她似乎已经看透了银行里的一切。她每天都重复着不熟练的任务。午休时间,她闲聊家里的事情,派遣员工什么时候可以转正,如何多办一张信用卡。与男友的婚期临近,两家人之间也出现了一些琐事。
不到一年,程明玉就感觉自己“已经不再是原来的那个世界了”。她还记得大学时参加模拟联合国、学生职业发展协会、获得国际注册会计师证书的日子。现在,她仍然每月在亚马逊上下一次订单。她的床边有一摞书,大部分是经济学和哲学方面的书,但有三分之一没有打开。她将此归因于每天上下班太累,回到家已是晚上8点多了。 “我没有多大毅力,回家除了睡觉什么都不想做。”她告诉博客世界。
在北京读大学时,程明玉热衷于豆瓣上的当地活动,听讲座,和很多人聊天。刚回到大连的时候,她并没有感觉到写字楼不比北京低的商圈有什么不同。直到有一天,她打开豆瓣,同城的咖啡馆广告就只有两则。
六个月后,她突然收到豆瓣发来的活动通知。程明宇点开,主题是:“人们从大城市回到小城市应该如何生活?”她当然没有去参加,但“怎么活”这四个字却不断在她的脑海里盘旋。
有时睡觉前她会躺在床上翻看公众号。她总共关注了74个,其中27个是金融领域的。用她的话说,正是这些公众号把她从最初的恐慌中拉了出来。至少她必须努力“保持与北京同龄人相同的意识形态维度”。
她最看的就是《吴晓波频道》。
自2014年5月8日在微信平台上线以来,“吴晓波频道”订阅人数已突破200万。负责运营的胡雪透露,微信后台数据显示,60%的用户为男性,60%为80后,60%位于东南沿海地区——用户地域分布一衡量商业价值的重要指标。其一,但不可忽视的是,像程明宇这样的“非重点”用户仍然占据了40%的份额。
通过“吴晓波频道”,程明宇还关注了其他多位经济学家和财经记者的公众号。在后来接受私募公司采访时,她在回答外汇问题时,爽快地运用了公众号常用的叙事技巧,侃侃而谈。
2016年下半年,程明玉终于与未婚夫分手,随后她萌生了换工作的想法。 2017年初,她再次坐上前往北京的火车,但她再次选择放弃,回到家乡。她感觉自己又回到了四年前的“起点”,但在北京,周围的事物和人都变了。
让自己走进故事
吴新奇在朋友圈上传了一张自己的照片:整齐的短发,戴着黑框眼镜,清爽的白衬衫和西装,右手插在口袋里,左手抚摸着领带,面无笑容。这张专业但有些老派的人造照片吸引了很多人的喜欢。
和程明宇一样,吴新奇也是一名银行职员。他在县城的生活正如他名字的谐音——“无新意”。论读书品味,吴新奇要宽广得多。他钉的公众号包括“看理想”——文化品牌“乌托邦”推出的影像项目、单向街运营的“丹都”,以及“吴晓波频道”——他甚至写了付费会员。他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提取每个音频片段的要点,并逐字逐句地记在笔记本上。
吴心琪偶然关注到了《中国三明治》。 2015年9月,“中国夹心”推出非营利性写作培训项目——“破茧计划”,选拔少量学员,邀请国内外知名人士担任导师。经过半年每周一次的在线课程,小组发布了优秀的习题。
诞生于上海的“中国三明治”由李子鑫一人经营。他的主要工作是财经公关,同时也管理公众账户。他对普通人的生活感兴趣,利用业余时间采访写作,慢慢开发了这个“众包写作平台”。目前《中国夹心》的官方介绍是:“中国首个非虚构生活写作社区及写作孵化平台”、“记录中国人三十多岁的故事”。
一向对写作感兴趣的吴新奇立即填写了申请表,并附上了两幅作品。随后,《中国三明治》团队从200多封热心求职信中选出了16位普通作家,没有提及吴新奇的名字。虽然结果令人失望,但吴欣琪还是将这个公众号置顶,每天等待更新。别人的话语让他接触到了一个与小镇平静生活截然不同的世界,展现出不同的生活可能性。
吴心琪的希望并不是亲自进入那些不同的世界,而是让自己进入到故事中。两个月后,他支付800元参加了第一期“沉浸式写作课程”。
缴纳报名费后,吴新奇接受了为期一个月的写作指导,包括微信群语音留言、优秀作品推送、画面、场景、人物描写等安排。课程第三周结束后,吴新奇面对面拜访了一位女学生。前期的训练似乎起了作用——他的感官被打开了,对方的每一个小动作、眼神和周围的环境都牢牢地定格在他的脑海里。当晚,他尝到了久违的“写作的幸福”。后来,这篇500至600字的短文也发表在《中国三明治》上。
2016年9月,启动“破茧计划2.0”,讲师包括香港大学名誉教授陈婉莹、FT中文网创始人、前主编李芬、资深媒体人管军等。 12位导师都是纪实写作界的大腕。吴新奇并没有多少信心,但抱着“浪费钱,反正申请也花不了钱”的感觉,他苦心设计了三个选题方案。
当他收到选拔电子邮件时,他正在爬楼梯。盯着手机屏幕上的字,吴心琪差点喊出声来。他飞快地跑回家,一关上门,就立即拿出手机从头到尾读了一遍。 “那天我真的看了很多遍。”吴新奇向《博客世界》回忆道。
你为什么喜欢写作?吴心琪的回答很直接:“因为我不想平庸。”
回乡三年来,他十次当伴郎。他目睹了新娘和新郎交换戒指、拥抱、亲吻,有时他的心里会感到悲伤——人生似乎就这样被决定了,生孩子、养孩子也会接踵而至。 ,还能有什么呢?这就是他所理解的县城生活,有一天他最终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赚钱是世界上最好的事情”
程大明第一次“遇见”罗振宇是在2012年12月21日——预言中的世界末日。
他当时在河南郑州一间出租屋的卧室里。郑重地梳洗一番后,他独自一人等待着事情的发生。他慢慢地滑动着鼠标,突然注意到优酷视频网站上新推出了一个节目,标题非常煽情——《末日启示录:生死存亡》。以一段简短的古典吉他演奏作为开场,他看到了一张陌生却友善的面孔,那就是罗振宇。
五年前毕业的程大明开玩笑说:“我本来想等着看世界末日什么时候到来,结果却等到了罗胖子的‘罗辑思考’。”
一年后,这档视频谈话节目在优酷的播放量突破一亿,单集平均观看量突破百万。次年同日,“罗辑思维”微信公众平台订阅人数也突破100万。百万。 2016年3月,罗振宇宣布投资Papi酱时,承认团队有数百人,会员超过600万,年收入超过2亿元。
只要愿意,这600万粉丝每天早上6点都可以被罗振宇60秒的“叫醒”声音叫醒。
程大明是这样看的:“其实你的渠道并不多,但现在有一个‘专家’跟你聊60秒,然后推荐一篇文章,提出一些小建议,这并不一定意味着说得很对,但是如果每天有人给你整理这些东西,你就会觉得自己有所收获。”
2012年,程大明在《罗辑思维》的《富爸爸,穷爸爸》读书小组里结识了比他大5岁的高雷和比他大5岁的徐伟。高雷早年是一家互联网公司创业者,赚过一些钱。 “赚钱了就是赚钱了,就是一门生意,赚到钱之后怎么办?你心里没有那种商业成就感。”高雷说道。
高雷形容自己早期的角色是相对于“罗辑思维”的“传教士”,而罗振宇则是“领袖”。他是“罗辑思维”的早期种子用户,已为内容付费超过5万多元。 “他主要把钱花在书本、电子(内容)产品、门票以及过年、节假日促销的东西上。”高雷告诉《博客世界》,“就是为了消费升级,把精神寄托在物质上。”也是未来的趋势。”
2012年9月,三人在原有读书俱乐部的基础上,联合发起了线下俱乐部。后来,由于罗振宇的倡导,社区、社区经济的概念一度流行。 2013年夏末,随着“罗辑思维”用户群的积累,几人建立了“罗辑思维”线下朋友圈,自愿组织区域性“罗友”聚会。
2016年罗振宇跨年致辞当天,“罗辑思维”郑州联谊圈志愿者运营团队在郑州预订了12个分会场,分布在餐厅、酒店、咖啡馆甚至售楼大厅,为那些能够没有亲自去深圳观看。 “洛游”一起看直播。据称,本次免费线下活动吸引了千余名参与者。
“从PC到移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可以随时访问互联网。”高雷讲述了这个时代的优势。但方便之后呢?在“罗辑思维”郑州时刻,“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人聚集在一起,寻找合作伙伴、洽谈业务”。这就是“其渠道和资源库的价值”。
高雷特别强调了他的线下社区的“入口价值”:“什么是‘入口’?任何商业模式都必须考虑如何找到用户。人从哪里来?我们必须看到人们会变得‘部落化’”进入各种小圈子。” ——而他在郑州的朋友圈是二三线城市数千个小圈子之一,而且还在分裂中。郑州的“洛游”圈子现在还拥有更细分的“洛游”户外圈、“洛游”美食圈等。
腾讯科技入围知乎盐俱乐部荣誉会员评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