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衰落与咖啡兴起:从海南咖啡看中国咖啡市场的飞速发展
之前关于槟榔起源的文章中有一个介绍,说明清时期槟榔的衰落与同时期咖啡和香烟的兴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由于内容较多,我不得不另写一期。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问题。
先从海南人熟悉的咖啡开始吧。
在咖啡500年的传播历史中,当前的时代应该算是最好的时代。如果说法更准确的话,由于欧美国家对咖啡的需求已经稳定,而新兴国家对咖啡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人们普遍认为未来的每一天都会是咖啡更好的一天行业。
就像在中国一样。
据统计,2015年我国咖啡市场价值700亿,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吓人,但这个数字只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200。而且咖啡市场规模每年还在疯狂增长。到2020年,这个数字将接近3000亿。
就人均数据而言,北欧五个国家是世界上喝咖啡最多的国家。例如,芬兰每人每年可以喝1200杯。其他欧洲国家也不差。例如,瑞士的人均消费量为800杯,而美国、加拿大等美洲发达国家的人均消费量为300-400杯左右。亚洲国家中,日本和韩国位居前排,每人可喝180杯。而中国多少钱呢?人均...6杯。
咖啡市场主要分为速溶咖啡和现磨咖啡两个部分。在中国,速溶市场是绝对的主导者,占整个咖啡品类的80%以上。
但这里我们只讲现磨咖啡,占的比例很小。
在中国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商人需要寻找合适的地方来寻求知音。因此,星巴克、Costa等产自国外、充满现代社会烟火气的连锁咖啡品牌正在迅速扩张。它已进入大都市的每一条大街小巷,且势头不减。
另一方面,本土品牌也不甘落后。他们依靠巨额融资和互联网新方式,试图打开新的市场缺口。比如前段时间红遍全城的瑞幸咖啡,虽然后来陷入了危机,但更多像永璞、石翠这样的本地新人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他们都是咖啡市场坚定的乐观主义者。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这么乐观。
悲观派的主要观点是,我国可种植咖啡的地区相当有限,只有南方的海南、云南、台湾等少数热带、亚热带地区。与槟榔的情况类似,其种植地大多是自产自销,在国内很难推广。
事实上,咖啡在19世纪末首次传入中国时,种植问题一直是个大问题。
例如,海南从南洋引进咖啡的最早记录是在1908年,但屡屡失败。直到华侨陈献章回国后,才投资大规模发展咖啡产业,15年后实现了咖啡种植的工业化。陈贤章是“福山咖啡”创始人。可作为产区的云南、台湾,早期仅有外商小规模零星试验,1949年以前规模并不大。
相比之下,比咖啡早几年进入中国的“西方兄弟”烟草,前期似乎一帆风顺。
这里有两个主要原因。
首先,种植烟草没有太多问题。种植烟草相当容易,特别是在东南沿海地区,无论给予多少关注和照顾,它都会生长。其次,它的成瘾性也使得它在中国的传播自然而迅速。
这种传播有多不可抗拒?
例如,1630年代,皇太极发现国内对烟草的需求日益增加。当时,烟草主要从国外进口,价格很高。这样一来,皇太极担心会“浪费财富”。有损国力,所以颁布了严格的禁烟令。虽然普通民众被抓到吸烟会受到严厉处罚,但禁令发布后烟草消费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持续增加。
当时,官员们向皇太极请愿放宽禁令,指出烟草虽然没有任何好处(而且气味难闻),但所有“锦汉官民”都吸烟。而且,这种吸烟趋势在清朝开国精英中尤为明显,这也是禁烟运动最终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结果,1641年禁令解除后,摄政王多尔衮等一些显赫王室成员很快就开始公开吸烟。
除此之外,卷烟屡禁不止的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它为政府提供了大量的关税收入。
例如,据1673年《延绥镇志》记载,“昔日”,山西、陕西商人大量买卖烟草,从而带来了可观的关税。延绥是陕西北部长城延伸段上的一个要塞,鄂尔多斯以南。这里长期以来是鄂尔多斯南部蒙古族与明朝中国茶马贸易的中心。
又如,乾隆时期,位于京杭运河上的“七大关”之一的北新关的职责之一就是征收闽赣烟草的关税。到了乾隆中期,烟草已成为北新关重要的税收来源。 1764年,烟草收成不佳,北新的贸易量和关税收入也大幅下降。烟草对关税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直到今天,烟草对国家税收的贡献仍然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别是1978年以后,邓小平发起的改革导致卷烟生产和消费大幅扩大,特别是税收政策的改革。烟叶征收农业特别税,销售税进一步提高。于是,地方政府开始鼓励烟草种植,不发展都难。
如今,中国是最大的烟草生产国和消费国。其种植面积相当于世界的三分之一,烟民数量也占世界的三分之一,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
说完了香烟,最后来说说槟榔。
上一篇文章最后说,槟榔的兴衰与烟草、鸦片等西方产品的流行有直接关系。这种相关性也体现在时间点上。
原来槟榔的主要销地是广东、广西、福建、蜀地。但明清以后,这些地区对槟榔的需求量明显减少。因此,海南商人无法再在国内出售槟榔,于是他们转而主要向交趾(越南)出售槟榔。 、扶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地区。
归根结底是,明清时期鸦片烟、烟草等西方新商品的兴起,加上上述卷烟的种植容易,使得广东、福建等地的人们不再愿意购买海南的槟榔,他们转过身去。他自己种植当时最畅销的烟草,然后自己出售。当时很多人把槟榔等同于落后的东南亚文化(这也有一部分是因为人们嚼完槟榔后吐红渣满地等不文明行为所致),因此两者新旧更替应该被视为自然发生的。
烟草最早传入中国沿海地区是在明清之际。趁着动荡的时代,欧洲人把烟草种子装进口袋,悄悄带进中国,与雄心勃勃的中国商人达成交易。这一新生事物很快就被沿海地区广泛接受。
在此之前,槟榔一直是东南沿海地区嗜酒的首选。
除了上一篇文章中描述的商人用大铁力称呼槟榔外,我再引用几段文字来描述当时海南商人运卖槟榔的盛况。
首先,宋代赵汝士在《诸番志》中记载,海南人在与沿海商人进行贸易时,主要出售海南沉香、槟榔、吉贝等24种土特产,与海南人的产品相似。泉州.商船交换酒、米、面、纱等商品,新鲜的槟榔装上船,就得提前返回。由此可见,槟榔在货物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文中还有这样的记载:“商人商人,全光税收数万,但海南最多。……唯有槟榔、吉贝最盛。”
其次,明清时期,海南大部分州县几乎都是依靠槟榔生产来维持地方财政和税收。
《琼州府》记载了海南岛各州县的税收情况。其中,“椰子税”占比37%,占比最大;其次是“牛税”,占28%。
第三,《正德琼台志》中的一组槟榔诗描述,由于槟榔如此受欢迎,商家为了减少中转环节,降低销售成本,在采摘期间,尽量直接从产地进货。期间,只是为了按时发货。 。
最后我们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从宏观上看,槟榔在现代史上的命运与香烟和咖啡不同。似乎正在衰落。然而,香烟和咖啡这些西方产品,在现代东方人眼中却是西方人的象征,甚至一度成为东方产品。人类利益和身份的象征。
但如果我们把时间拉回到明清之前,我们会发现槟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也很长一段时间发挥着平等的作用。
“槟榔”一词源于“宾郎”,指宴席上贵客所用的珍品。它是唐宋时期对外贸易最繁荣时期的“进口产品”。当时,东南亚的外来文化产品被“原文化”视为高端“土特产”,与后来从西方传入的香烟、咖啡具有同等意义。然而,随着西方强权的崛起,后者也被赋予了同样的含义。有特殊的意义。
完整的文字。感谢您的阅读。如果您觉得写得不错,请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