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职场文化揭秘:为何帝都人总问‘难道你就不想自己出来做点什么’?
任何一次聚餐,寒暄过后,快要谈到第三个话题的时候,对方都会用一种对我的不幸和愤怒表示遗憾的语气问我:“你不想自己出去做点事吗?” ?”这是充满邪气的一句话。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海浪拍打着岸边,仔细想想就非常可怕。
这句话分为几个部分。首先,“可能是”吗?这个反问句基本上已经定下了基调,那就是,正确的道路就在你的面前,你为什么没有想过走它呢?其次,“我只是不想”透露出一种很难克服的失望。第三,“自我”,主宰自己命运的宣言。四是“有所作为”,共创事业宏伟蓝图。你看,这句话里有一种关怀、救赎和最后提醒的复杂味道。仿佛一幅壮丽的景象在眼前熠熠生辉。为什么你们这些短视的人却视而不见?
是的,他们正在试图说服我创业。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我身边的猫狗,还有班里的尖子生、学渣,都声称要自己创业。那些以前在朋友圈发美食的人,现在开始在半夜发空荡荡的办公室、白板、H5,以及各种抄袭的创业宣言。鸡汤行业也靠着创业浪潮,在濒临被鄙视的时候终于找到了新的增长点。过去,它依靠为找不到伴侣的单身人士提供心理按摩。现在已经成为鼓励仍在工作的人加班的动力。狗递交了辞呈。
事实上,那些企业家的创造力并不强。他们有不同的公司,但基本上只在一个行业工作。我不怪他们。现在看来,中国只有一个行业——互联网。似乎只有互联网是朝阳产业,其他一切都在衰落。难道你没有注意到,参加公务员考试的人数已经开始下降了吗?目前的情况是,如果你能连上互联网,即使你在诺亚方舟上,也能安然度过洪水;如果你还没有拥抱互联网,你注定会被嘲笑。融入互联网洪流的方法一定是“自己出来做点事”。上班基本上成了一个笑话。这是一个过渡阶段,你确实没有选择,特别绝望,或者暂时忍辱负重准备创业。
如今,你所做的任何事情都可以创造集体高潮。他们说股票很热。就连卖菜的小贩也在互相聊着市场的情况。文艺青年们卖掉棉裙,开始买下装。一个会游泳的小鲜肉,一天之内就能引发整个中国。老太太们互相宠爱,第二天又嫉妒另一个韩国欧巴。所以,创业成为一种潮流,确实不奇怪,但问题是,平时连上班都周一到周五还抱怨怎么还没周五的你们,创业成了这家公司的老板。能持续吗?
什么是创业?从字面上看,这意味着建立一个企业。它所蕴含的成就感和财务自由的可能性吸引了太多人。既然有如此磅礴的可能性,那么创业这个行为本身就必须是真正有野心的、开创性的、颠覆性的行为,而且绝对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或者只是为了提高一些生活水平。现有基础。 。如今,大多数人创业根本不是为了创造什么,而是为了逃避什么。说实话,基本上是因为无聊和不满,对老板的不满,对现在工作的不满,对收入的不满。他们误以为充满怨恨的离开是充满活力的开始。客观地说,大多数人每天工作八小时,花两个小时浏览淘宝,一个小时查看朋友圈,发送传真,同时思考周末去哪里吃饭。拥有这种心态的人永远不会明白创业的意义。需要把所有的时间投入到工作中。
创业不仅仅是一个梦想,更是一件苦差事。如果你真的决定创业,在可预见的许多年里,你的生活质量将会直线下降。你以为风投给你几百万,陪你玩A轮、B轮是免费的吗?难道他们给你钱就是让你躺着看朋友圈的?不要以为市场和投资者就像你村里心爱的孩子。你已经离开很多年了,他们还在等你回来。只要你有兴趣,他们就会在各种岗位上与你合作。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不需要付出代价的,而且付出的代价往往大于收获。现在的问题是,很多劝我创业的人都把天使投资人当成了真正的天使。你以为你每天的工作就是保持微笑、扇动翅膀、把钱撒满天吗?
话又说回来,几年前,创业还是有门槛的。如今,凡是在门口摆个卖包子、麻辣烫的摊子,都会说自己在创业,然后在包装盒上印上二维码,这样就可以网上订餐,无耻地称之为O2O;如果他们自己能做到,每天在微信公众号上发一个故事,基本上就可以成为行业领头羊,靠演讲谋生,不用自己去卖麻辣烫。这不是叫创业吗?这种自力更生、做小生意顶多叫练地摊。当我们上学的时候,每当我们玩耍的时候,父母就会对我们大吼大叫:“你再不好好学习,以后就得去练地摊了。”这就是你现在要做的。有些人太喜欢用宏大、庄重的言辞来掩盖自己卑微、失意的现状。只有真正的屌丝才会特别喜欢使用各种英文字母和数字的概念。 B2C、C2C、O2O、0到1之类的东西,都是听上去耳目一新,深究起来却索然无味的乱七八糟的东西,更不用说那些比较本土化的了。这是一些白痴编造的伪概念,甚至无法翻译成英文。其实有很多概念很有趣,但中国的所谓企业家根本不愿意了解其内涵,只在乎用这些标签称呼自己时获得的迷幻快感。本质上,这就像外国公司刚进入中国时,每个人都给自己起了一个外国名字,比如汤姆、杰瑞、迪克等。多年后的今天,你还有脸告诉别人,你是被命名的吗?迪克,是风琴的俚语吗?几年后,有人会在饭桌上指指点点、嘲笑你。这个人以前是做O2O的。
对于普通人来说,每个人都需要工作,工作给你带来收入和社交。是的,没有人天生就是为了挤地铁、公交车,早起晚归去上班,但仅仅因为这样,你就不能自动证明自己为什么不创业?有些人总是鼓励自己,说上班也一样辛苦,不如为自己打工。你从工作中获得薪水。你的薪水是多少?归根结底,这是你为公司创造的利润的回扣,但当你在某些时候没有创造价值时,你公司的风险就由你的老板和其他创造更多价值的同事来承担。更何况,很多时候你所做的只是一个服务型的岗位,而不是一个直接创造利润的岗位。但当你开始创业时,你就成为了掌握底线的人,并且必须提高上限。
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不适合创业,创业需要强大的内驱力。这并不意味着任何对金钱感兴趣的人都可以经营一家公司并将其上市。那些能够创造惊人财富的人,其实他们感兴趣的并不是财富能买到什么,而是过程本身。但大多数人不这么认为。
所以,创业注定是一个小众的事情。并不是乔布斯等硅谷精英都有休学的经历,所以我们可以顺理成章地推断休学创业一定会成功,而是他们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并做到了。不可能考虑到他们的学习。选择。对于他们来说,想要创业就必须休学,但休学并不一定就能创业成功。这是无法逆转的。中国是一个务实主义盛行的地方。在金钱的光芒面前,大多数人的智商都会直线下降。人们不会理性思考。创业后他们的公司上市的概率其实就和中彩票大奖差不多了。相同的。问问自己,你的创造力与乔布斯的苹果处于同一水平吗?你真以为卖了麻辣烫,送几串素肉丸到家门口,融资几年就能上市,和王健林、马云竞争吗?
也许是因为他们太讨厌工作,或者也许是因为他们屈服于贫富差距,一些人开始给自己注入虚幻的可能性。他们迫切希望将C、O或某家公司的联合创始人等名字写在自己的名片和微信签名上。他们想象自己创业后的日子,就是自豪地站在写字楼的玻璃幕墙前,用坚毅、沉重的话语说话。眺望远方,每天穿着定制的西装,用高档笔签署各种文件,公司就能过得很好。那是芒果台的血腥剧,不是真正的创业史。现实中,一家初创公司的创始人可怜兮兮地问我怎么还没创业,有一天在群里吹嘘自己正在洽谈数百万美元的融资,第二天他就转发了《室友》朋友圈里“搬家了”。转租天通苑第二间卧室。 “你觉得这有趣吗?但别告诉我这是一条艰难的创业路。你高调融资的表象与实际财务状况之间存在着近乎谎言的差距。这种过于悬疑的现状,不会是一个对未来充满掌控力的企业家的样子。而当这些人被进一步询问时,裂缝就变得更加难以忍受。
所以,如果你在互联网上工作,你就是在浪费你的才能。如果你写鸡汤,你可能会成为新一代网红。如果不可能的话,你可以找一些部门的代言人,也许可以发挥你的光芒和温暖。
这么说吧,现在很多创业的人都认为可以先投资风险投资一段时间,然后再说。这不叫创业,这几乎是作弊。而且性价比比“明天到我办公室来”骗子略低。这也是媒体人越来越成为创业者主流的原因之一,因为他们的主要业务就是讲故事。目前,无论是投资界还是观众仍然愿意听故事,但当故事全部讲完后,现实曝光的那一刻该怎么办?这不是电影院。故事结束了,灯亮了。我们可以收拾行李回家了。商业世界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领域。资本是白刀进去,红刀出来。总有生与死。
创业是一件伟大的事情,而互联网是一个很好的工具。这些可以创造无限的可能性,但问题是你是否适合。我不相信一个平时连工作都需要做一些心理建设的人会成为一个伟大的企业家,我也不相信未来大多数人都能成为企业家并实现某种乌托邦财务自由和地位平等。我们必须时刻明白,创业比上班困难数万倍。这是利基且低概率的。如果你找到了方向、找到了市场,一定要出于内心的需要去尝试,而不是外在的噪音。如果你能实现,那么你就可以尝试,即使行不通,如果行不通,你也别做白日梦。甚至可以抱怨半年在股市亏了几万块钱。创业还是远离为好。
所有已经创业或者正在讲故事、准备创业的人,最好每天多找点时间,对着镜子无耻地说几遍自己平时说的话。如果你不能笑,那么你出去的时候就无法再说了。为时已晚。也许,以后我会“自己做点什么”,或者更大的可能是我不做。相比于很多不靠谱的野心,我更想把工作做好。总有一天,这种奇怪的、集体歇斯底里般的创业浪潮将会平息。到了那一天,你鼓励谁创业,别人就会批评你,说:“你一个人创业,你一家人都是企业家!”
原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