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电话营销:腾讯在AI领域的未来布局与网络推广新趋势
她的普通话很标准,我忍不住调侃她:“声音真好听,你是人工智能吗?”
没想到,电话那头的人顿了顿,又问道:“关于网络推广,你还有什么问题吗?我来解释一下。”
我的心猛地一跳,一种不祥的预感袭上心头:“这,真的是人工智能吗?”
又是一阵停顿:“先生,您有什么顾虑吗?”
这不是科幻小说,也不是发生在遥远的未来,这是我上个月真实经历过的,连续好几次。
在5月至6月的今日头条与腾讯的公关战中,几乎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娱乐、流量和时间之间的拉锯战上。没有人意识到,这个时代的王者腾讯无论有没有梦想,在未来将走在最前沿的人工智能领域似乎都缺乏储备和成果。今天它的优势有多大,人工智能时代的困境就有多大。
人工智能即将来临
与此同时,各大企业也如约而至,紧锣密鼓地围绕人工智能“秀肌肉”。
5月7日,微软在Build开发者大会上发布了基于物联网的AI传感器系统,以及嵌入各种软件套件的人工智能。微软Cortana和亚马逊Alexa两大语音助手正式整合。
5月9日,谷歌在I/O大会上发布了为机器学习定制的芯片TPU、结合人工智能的Android p系统以及检测视网膜、预测心血管疾病的医疗AI产品。戏剧性的是,这家公司的语音助手自己打电话去点餐,但接电话的店员却根本没有听到,实在是令人毛骨悚然。
5月17日,科大讯飞在深圳发布AI UI3.0开放平台及iFLYOS智能硬件集成解决方案,向开发者释放机器人、车载、客服、家居等领域百余项能力,推出智能家居。入口终端是摩飞音箱。 6月14日,他们的AI大学未来课程体系在成都开业。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专家张晓林和开放平台总经理赵彦军现场分享了计算机视觉、NLP等人工智能技术。
5月23日,腾讯推出超级大脑,聚焦人联网、物联网、智联网升级零售、医疗、金融。 30日,最新成果塞壬数字虚拟人向外界展示。
5月23日,阿里巴巴展示了最新的AI收银员,仅需49秒即可一次点30杯咖啡并满足不同需求,果断击败人类咖啡师。
6月8日,他们推出阿里云农业大脑,宣布人工智能正在应用于养猪、苹果、瓜类种植,人工智能云养猪时代正式开启。
5月26日,百度掌门人李书福在2018数博会上提出人工智能四大原则,还推出了基于人工智能的简易搜索。想必这也是对陆奇离开以及外界质疑的积极回应。 6月11日,他们推出小度音箱,以低价策略进军智能家居市场。
秘密战争已经打响,多个领域的多条战线,令人眼花缭乱的技能让人应接不暇。但毫无疑问,这场战争正在升温,前方指向未来。
无法理解的人工智能
截至目前,人工智能仍然是一个“非常神秘”的概念。
在自媒体领域,大多数讨论似乎都是广泛的:人工智能会取代人吗?如果人工智能导致失业怎么办?人工智能有哪些黑科技?国家的大战略是什么?
毕竟人工智能并不是像头藤大战那样的“性感”领域,可以写出气势磅礴、扣人心弦的文字。对于自媒体达人来说,第一个问题就是“认知障碍”。人工智能作为一个话题似乎是抽象的、晦涩的、没有根据的。确实需要静下心来“咬紧牙关”。
“这个人工智能不是那个人工智能”,这就是目前的现状。人工智能是一个非常笼统的概念。你会看到很多公司都在谈论做人工智能,但他们在做完全不同的事情。他们所谓的人工智能遵循完全不同的逻辑。
抓住未来,首先要抓住认知。抓住认知,第一步是理清概念。人工智能现在显然是一个令人困惑的概念。
粗略地说,人工智能可以分为计算智能、感知智能、认知智能和运动智能。
1、计算智能是人工智能最底层、最基本的算力问题。 AlphaGo 一晚上可以和自己下 100 万盘棋。这称为计算智能。
2、感知智能是人工智能如何获取外部信息的问题。今天在锤子发布会上,老罗说了一句话,科大讯飞立刻帮他识别成了文字。你走到镜头下,商汤科技立即识别出你的脸。
3.认知智能。人工智能不仅要能够识别信息,还要能够理解、思考和处理信息。如果你对叮咚音箱说话,它就能“听懂”。在道路上行驶的自动驾驶汽车可以对其进行独立分析。前方路况。
4、运动智力。如果前三者具备,那么就可以实现“无人化”和“自动化”。各种机器人、无人设备应运而生。
今天讨论人工智能时,我们首先要明白我们在谈论什么智能。
然后是应用程序。人工智能的应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有趣的是,不同领域的人工智能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倾向:有的拟人化,越来越像人类,语气和表情栩栩如生;有的则拟人化,变得越来越像人类,语气和表情栩栩如生;还有的人工智能在不同领域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倾向。有些是有帮助的,“赋能”各种产品,使其变得智能,内容消费、智能推荐、智能家居、安全等都是如此;有的强调无人系统,全方位替代人的岗位,比如无人车、无人收银等。
人工智能四大类型、三大应用、三大趋势,给人的印象是盛开又乱糟糟的。而大公司则“硬着头皮加入我们,你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你做音箱,我也做音箱。
你提出明智的建议,我也提出明智的建议。
你是城市大脑,我是城市大脑。
你做人机对话,我也做人机对话。
你做医疗,我做医疗。
如果你做开放平台操作系统,我也会做同样的事情。
……
但我的视力再次丧失。哪家公司在人工智能方面比较好?
网络时代的隐喻
历史是教科书。以史为鉴推测人工智能的未来,当前的“互联网时代”就是最好的借鉴。
互联网的发展是一波又一波的,每一波浪潮都会产生超级大公司。这些大公司的成功在于他们的地位。他们占据了互联网浪潮的“核心点”:
互联网的底层硬件和传输网络给中国电信等通信运营商带来了红利。
互联网的底层软件、操作系统和浏览器,催生了像微软这样的庞然大物。
当搜索成为“信息网络”的入口时,谷歌崛起了。
当互联网从连接信息转变为连接人和产品时,腾讯、阿里巴巴、亚马逊、Facebook的时代已经到来。
当互联网开始移动化的时候,移动互联网的底层软硬件以及智能手机的崛起都来自于苹果和谷歌。
移动互联网进一步开始连接“线下当地人”,美团、滴滴应运而生。信息进一步爆炸和碎片化,智能过滤成为头条新闻。
每一次浪潮的“卡住位置”都会诞生新的大公司,但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能够同时陷入几波浪潮中。毕竟,每家公司都有其“基因限制”。
商业的历史基本上就像一次又一次的“改考”。第一次考试,A先生特别聪明,也特别努力。他获得了99分并获得了丰厚的奖学金。
过了一段时间,第二次考试来了,但考试的内容却完全改变了。已经适应了新考题的B先生和C先生开始迎头赶上。那么问题来了。 A先生从来没有研究过新试卷的内容。是不是应该从0到1从头开始研究呢?
这时,A先生觉得我的奖学金已经够了。不就是为了奖学金吗?还不如买房过小资生活。 A先生没想到自己会悄悄落后,因为后面还有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考试。
这里的A君可以比喻为互联网企业中的新浪、百度,商帮中的徽商、晋商,城市中的上海,国家中的欧洲。
历史是残酷的。上一个时代的红利,或许就是下一个时代的束缚。
每一波的槽点都是因为“杀手级”应用的出现,比如软件时代的win95、智能手机时代的苹果手机、移动互联网发展时代的微信。不同浪潮中涌现的企业,会分为上下游企业,利润水平和行业控制能力完全不同。
互联网的核心是连接,所以浪潮的顺序一定是:连接什么(基础设施软件和硬件)、连接什么(信息、人员、金钱、本地服务)、如何连接(门户、搜索) 、社交网络、智能推荐)。
四大大胆预测
回顾互联网,我们可以对人工智能做出四个预测:
每个时代都会有所谓的“核心稀缺资源”。不知不觉间,他们已经成为了大企业被重重绞杀的修罗场。
互联网时代的核心是把握信息流、人员流、资金流。这三大流催生了百度、腾讯、阿里巴巴。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核心是在“三流”中加入信息碎片化和solomo(社交、位置、移动)元素。
信息流演变为智能过滤的信息流,催生了头条新闻。人流进一步形成了关系链,巩固了腾讯帝国。资金流向从线上电商向线下服务延伸,美团、滴滴崛起。
那么,人工智能时代兵家必争之地是什么呢?
总体来说,对决的核心是算法、数据和顶尖科学家。
但这是非常欺骗性的。你认为IBAT中谁的算法更好?谁的数据更丰富?谁的科学家更厉害?这些都无法量化。难怪现在的人工智能会议都是“炫技”。从数量上很难区分。唯一的办法就是制造新闻来吸引注意力。
换句话说,这些企业的“基因”是什么?他们的重点、系统和文化更适合做什么?
似乎有一丝线索。
科大讯飞:专注人机交互,酒香也怕巷子深
纵观整个互联网时代,科大讯飞的“僻静”一直被主流媒体忽视。人们对科大讯飞的印象主要集中在“声音”、“政府关系”和“科大讯飞”,因此存在刻板印象。印象:科大讯飞是一家有很多科学家的公司,专门和政府做大交易,做人机语音对话。
科大讯飞第一次在C端公众视野中被广泛传播,是因为老罗的锤子发布会,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人工智能时代,科大讯飞显然不再满足于在幕后、扮演配角。刘庆峰和胡宇终于等到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实验室里的各种黑科技终于有机会展现自己的实力了。
有人察觉到科大讯飞2017年利润水平出现波动,议论纷纷。科大讯飞淡淡地解释道:那是因为我们一下子多招了几千人。
至于这几千人要做什么,那是不言而喻的。他们低调了这么久,大战即将开始。
科大讯飞的优势非常明显:
首先是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支持下,长期的技术积累。人工智能实验室积累了大量黑科技,在最基本的科技领域走在最前沿。
二是人机对话领域,特别是语音领域的长期发展。无论语音识别还是语义分析,人工智能都需要听懂中文,甚至粤语、上海话。这需要大量的语料数据和交互数据,这是竞争对手短期内无法赶上的。过去一年,科大讯飞在TTS语音合成技术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合成的语音可以逼真、逼真地模拟人声。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大讯飞在语音领域拥有近乎垄断的地位,其他大公司在这一领域的进步很容易变成“重新发明轮子”。
三是开放平台,为智能硬件和终端提供广泛支持。与蝙蝠相比,它们无疑更加卑微。直接结果是140家机器人企业成为黄埔,其中90%以上使用科大讯飞的技术。军校“未来课堂栈”等AI课程体系半年多来已吸引超过20万名学员。
四是资源整合能力。一方面是与其他人工智能公司的合作。例如科大讯飞推出的能力星云项目,集成了商汤科技的人脸和活体检测能力、和合的多语言文档识别能力、小牛的小语言机器翻译等,不断丰富AI产品线。另一方面,还有政府关系。合肥独特的氛围让科大讯飞在跑大单上特别有“感觉”。
但科大讯飞的问题也很明显:
首先是缺乏2c基因。他们更擅长走上层路线,但对市场和用户的基本需求不够敏感。这从经营财报的收入结构就可以看出。科大讯飞不擅长给市场讲故事,结果可能即使是酒足饭饱、深怕走入黑巷,向公众发布时也很容易变成高调的政府工作报告,而且效果可能还不如老罗戏剧性的揭秘。
二是企业自身的路径依赖。它习惯于谈判大订单、做大项目的商业化方式,这让外界总感觉它是一家缓慢的公司。然而,面对80、90后组成的新兴市场,这家公司的野心还不够明显。
百度:专注无人驾驶,小强内部闹事
作为BAT中第一家全面布局人工智能的公司,百度充分享受了人工智能的“概念红利”。在基础移动互联网应用和O2O失败后,百度推出了陆奇这一法宝。经过一系列大规模的促销和收购,其市值一度逼近千亿美元。
不幸的是,美好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多久。陆奇的离开给百度的人工智能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甚至有人认为,这是人工智能最终损失大搜索现金流的象征。
外界对百度的印象一直是“技术型”、“冷酷型”、“急功近利型”。因此,它具有招邪的潜力,就连路琪的出现也让世人耳目一新。
在这场战争中,百度的目标似乎是“自动驾驶”。据称基于阿波罗系统的无人驾驶汽车已经研发出来,并可以量产。
百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算法领域的长期积累。毕竟百度是一家搜索公司,积累了大量精通算法的精英。
二是用户信息获取数据的积累。手机百度仍然是用户获取信息的重要门户,并且引入基于算法的信息流后,手机百度的日活跃度和使用时长均大幅增长。与今日头条一样,百会手机也是一款越来越了解用户兴趣和偏好的应用程序。
第三,聚焦自动驾驶。百度长期运营地图导航服务的经验,让百度在定位导航领域更具优势。他们积累了复杂的地理数据基础,对手短期内无法追上。
不过,百度的问题也非常明显。
第一个是“太远”。即使自动驾驶汽车可以量产,真正的大规模商业化可能还需要时间,而且使用范围很可能受到限制。
二是“概念色彩”更加明显,更像是精心包装的炫耀,比如收购智能家居领域的Raven、Dueros、所谓的人工智能Android平台、人类的秘密等。 -机器对话,与竞争对手相比没有体现出来。优势明显。
但最根本的问题是吴恩达和陆奇为何从百度内部离职?李彦宏是不是有什么毛病,根本留不住人?
大搜广告依然是核心收入来源,第二战场始终未能有效展开。
轻应用、O2O……每次百度都会集结重兵,大做文章,但最后总是一事无成,失败。是不是公司内部机制出了问题?
阿里巴巴:聚焦行业大脑,循序渐进
国家对阿里巴巴人工智能的定位主打“城市大脑”,马云的et城市大脑已在杭州上线。
阿里巴巴以运营为导向,执行力强。它的核心一直是2b。在人工智能时代,它提出的概念也是“工业AI”。其代表作是et Brain开放生态系统。
et工业大脑走进车间,为制造业赋能(提高良率、预测故障率)。 et金融大脑与南京银行深度合作,打造智能风控、智能客服等应用。还使用et医疗脑和et农业脑,用于养猪。
马云善于制造大新闻。他创办了达摩院,号称三年投入数千亿,服务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基础研究。重磅力量正在物联网上集结,将其视为新的主赛道。接下来,投资数亿元建设国家智能物流骨干网络。阿里巴巴也非常善于炫耀自己的技能。除了最近推出的AI收银员之外,Aliwood还可以自动生成带有情感计算的短视频。设计了4.1亿张海报的设计师鲁班更担心设计师失业。
阿里巴巴的优势体现在其布局上:
首先是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布局非常有条理。从阿里云到物联网,每一步都有明确的方向。
第二个是2b能力。阿里巴巴无疑比竞争对手更了解企业,尤其是传统企业和中小企业。
三是消费数据的积累。正如马云所说,阿里巴巴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电商平台,而是成为一家数据公司。对人们消费数据和消费偏好的掌握将成为最有价值的武器。这些数据在手,你有很多方式可以买买买。
四是新零售布局。这是阿里巴巴和腾讯一直争夺地盘、浴血奋战的主战场。一旦成功,他们不仅会拥有更多的支付场景,还会对人们的线下消费习惯有更深层次的掌控。 。
阿里的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过于2b导向,限制了攻击范围。人工智能一旦进入家庭使用时代,可能很难有太大作为。
二是不善于投入生态建设。过于强调对被投企业的强大控制可能会导致很多企业不想被蚕食。
三是基础科学领域积累优势不突出。毕竟,人工智能的核心突破不是用钱就能实现的。
腾讯:聚焦医学影像,混乱难懂
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最成功的公司,腾讯的人工智能布局是IBAT中最令人困惑的。国家对腾讯的定位是“医学影像”智能处理,很有趣。或许腾讯的态度是,人工智能蛋糕太大,我只拿一小块。医疗健康无疑是一个利润丰厚的行业,也是最牛逼的一块。
即便如此,腾讯在智慧医疗领域真的有明显优势吗?要知道,科大讯飞机器人已经通过了全国医师综合笔试,阿里巴巴的医疗大脑也已经投入使用,蓄势待发。
在《腾讯没有梦想》一文中,潘栾指出,腾讯的问题在于过于依赖投资+流量,在从0到1创建微信时失去了打硬仗的勇气。但这可能是腾讯在人工智能时代的优势:
第一个就是买买买,自己解决不了就用投资来解决,在人工智能领域多收一帮小弟。事实上,这种做法的价值已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得到了证明。
二是提供流量。腾讯可以利用QQ离线消息将流量引流至微信。可以利用微信将流量引流到游戏和拼多多。那么拥有最稳定关系链护城河的腾讯,完全可以在新时代为自己提供未来。杀手级应用程序转移。
腾讯面临的问题是,上一个时代的优势在这个时代不一定是优势。
首先是概念问题。腾讯擅长做产品。具体来说,就是抓住大众的普遍需求(最大公约数),做出体验最好的通用产品。但抱歉,人工智能时代的产品对于成千上万的人来说很可能是不同的。 。近期,腾讯与今日头条矛盾不断。微视打不过抖音,天天快报打不过今日头条。这一切都表明,在智能推荐领域,腾讯表现得犹如新生。
二是软件强,硬件不长,对新终端缺乏敏感度和布局。
第三个不擅长2b。也许政府可以凭借马化腾强大的公关做出一些榜样,但一向傲慢的腾讯并不了解企业的需求。除了投资之外,似乎并没有很好的合作模式。
四是缺乏数据积累。移动互联网时代最核心的资源是关系链,但这在人工智能时代可能并不重要,关键变成了数据。腾讯在这个时代的优势,在下一个时代是无法重用的。当然,腾讯也许能够捕获人们的社交对话数据,但这绝对是侵犯隐私的行为。
五是收入结构。腾讯过于依赖游戏和文化娱乐,这可能会成为下一个时代的历史包袱和路径依赖。
看来,这一次,腾讯缺少一张有力的票子。
对比以上四家公司,可想而知这场战争将会有多么激烈:
在政府城市治理领域,科大讯飞和阿里巴巴的行业团队将携手并进。
在车联网领域,百度的自动驾驶汽车将与其他公司的车载系统展开竞争。
在智慧医疗领域,腾讯医疗影像也将面临来自科大讯飞破世界纪录的同类技术的现实挑战。
在开放生态领域,各家企业竞相投资、赋能新企业。刚刚筹集巨额融资的商汤科技,成为多家公司的宠儿。
……
每个大公司都需要明确自己的重点和界限。
没有人能够征服整个人工智能领域。关键在于集中和克制。关键在于认识什么是有限游戏,什么是无限游戏?
在错误的战场上打错误的消耗战将是一场灾难。每一项人工智能战略投资都可能花费数百亿、数千亿。
号角已经吹响。伟大的时代将如何开启?
人工智能浪潮
不幸的是,人工智能浪潮不能简单地与互联网相比较。
互联网是一个中心化的整体,浪潮的推进是先有后有,连接的基础、连接什么、如何连接。
然而人工智能却是高度分散、去中心化的存在,像水一样渗透到各个行业。因此,我们只能预测哪些波会出现,但很难预测出现的顺序。这些波可能同时且并行发生。
人工智能基本上有四个浪潮:
第一波浪潮,即后移动互联网浪潮,关键词是“赋能”。
现在是“后移动互联网时代”。高度成熟的移动互联网很难出现新的机会。此时,人工智能作为一种“竞争优势”,已经开始植入到各个企业的网站、App、微信(公众号、群、小程序)等应用中,这就是赋能。
此时,人工智能仍然是配角,核心是对现有产品业务的强化、智能化和个性化。
一个代表应用是今日头条,它通过“智能推荐”过滤出用户感兴趣的内容,分发给用户,然后根据用户反馈进一步理解和智能化。另一个代表是科大讯飞。通过开放SDK,释放地图、有声读物、游戏、笔记输入等语音功能。
赋能是人工智能的“积累时代”。没有必要急于前进或急于占领领土。所需要的是耐心和开放。你必须开放,润泽,默默融入各种现成的应用,积累资源,筑高。墙和慢才是王道。
这是人工智能的开始。它积累用户数据来训练算法和培养用户习惯。更深层次的意义是“人性”,与足够多的中小企业合作,形成开放的应用生态系统,为未来的大战做好准备。准备。
第二波,基础设施建设浪潮,关键词是“数据”。
与互联网一样,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必须基于软硬件基础设施的完善。其核心是海量数据的获取、存储和分析(算法也是由数据“喂养”的),那么云计算、大数据、知识图谱和物联网(IOT)都是必要的基础设施。
IOT时代肯定会先到来。这个概念已经炒作了十年,但至今尚未取得任何成果。如果物联网没有建立起来,如果没有建立获取各种数据的传感器系统,那么智能家居、智能安防、智能交通、智慧城市……?
基础设施建设会催生一些大公司,阿里巴巴正在行动。这或许也将是传统设备制造商和运营商的又一个春天。
第三波是大规模行业应用浪潮。关键词是“销量”和“深耕”。
这一波浪潮的核心是2B和2G。与2C时代病毒的传播不同,我们看到的将是一个又一个大订单,一个又一个巨型项目。
城市大脑,智能运输,智能医疗保健,智能融资,智能安全性...这些项目的纯粹复杂性,数据量和高专业要求可能不是普通初创公司可以处理的事情。
IBAT不会显着扩大技术的差距,因此“销售”成为驱动因素。谁拥有更多的资源和联系,以及具有更强销售执行功能的人,都将能够赢得大订单。
在此阶段,可能没有几何爆炸,而是正面的线性增长。
另一方面,城市治理,运输,医疗保健,金融……都是高度专业的领域,一般解决方案根本无法坚持。需要的是长期的深入培养和对行业的深入了解。毕竟,每个行业都有无数的陷阱在等您。
公司的长期耕种将积累足够的“经验曲线”,成为竞争者进入的障碍。
对于大型公司而言,也许他们可以通过专注于一个或两个领域来赚取足够的利润。
每个专业细分可能要求专业合作伙伴进行协作,这为初创公司的兴起带来了巨大的机会。就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晚期一样,迪迪,宾和梅图恩等独角兽公司只能从旅行,住宿和当地服务中诞生。将来,人工智能的每个专业领域都可能拥有与IBAT合作的独特公司。角野兽。
第四波,新的终端和普及的浪潮,关键词是“人类计算机的相互作用”和“应用生态学”。
最终,人工智能将从高端行业的前沿渗透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意识到这一点的关键在于“大众消费级”人工智能终端的出现。当前阶段的智能手机的功能和交互程度有限。人工智能的进一步普及需要更多成熟和强大的终端。
它可能是智能扬声器,可能是VR控制设备,可能是更酷且较薄的智能眼镜,它可能是无人驾驶汽车或无人机,它可能是真正的本地机器人。这个机器人不再只是玩具。
无论可能是什么,新终端都会带来人们生活中震惊的变化。它的“人类计算机互动对话”效率远不止降低您的头部使用手机。同时,它具有足够的功能和足够强大的应用生态。那些在开发人员生态系统中很早就开始业务和开发的人将受益。
未来必须属于大公司?
当互联网时代刚刚开始时,第一篇启发性的文章是比尔·盖茨(Bill Gates)充满激情的“通往信息高速公路之路”。
但是后来我们得知,整个互联网时代基本上与比尔·盖茨无关。
当今文章中的预测全部基于今天的线性分析和概率判断。但是,人类历史一直是非线性和不连续的,而黑天鹅将永远出现。
人工智能时代不一定是大公司的梦想。在IBAT之外可能会有新兴的力量我们不知道。就像互联网时代首次出现时一样,我们根本看不到Facebook或Google。
大公司在数据,算法和人才方面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但也许您可以找到一种破坏垄断的方法。
好吧,让我们在这里设置一个旗帜,从现在起十年后,一切都会变得显而易见。
作者:上海Shuai Xing的创始人Zhang Jun专注于社会交流,活动营销,业务预测分析和产品开发。公共帐户Ah Debian(ID:Bianlunlove),个人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