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水墘的炒米茶:从民国徐珂到现代陈淑君的美食记忆
大家都熟悉咸茶。在我的家乡水前,我们称之为炒米茶。炒饭,有的地方也称“米香”,是咸茶的灵魂伴侣。炒饭通常是作为咸茶的陪衬和陪衬出现的,从来不是主角。不过,在我看来,炒饭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做的调味品,它本身就是一道美味。齿间噼啪作响的酥脆感和味蕾上的米香,足以让人回味无穷。我喜欢在思考时一粒一粒地咬掉,把思绪一粒一粒地理顺;当我不开心的时候,我就嚼满嘴,享受瞬间被消灭的快感。
民国时期,徐克在《清野雷朝》中记载了这样一段对“炒饭”的描述:“炒饭,古时又称火饭,或泡米。以米拌饭炒,而且不限于粳米或糯米,脆脆的,可以当零食吃,也可以干嚼,也可以用水冲泡,当作珍品与客人享用。”
我和炒饭的故事是从我妈妈的子宫里开始的。
我妈说,她怀我的时候,晚上很想吃东西,但当时缺粮,根本没有零食。家里唯一能充饥解渴的就是炒饭了。许多静谧的夜晚,挂在窗边的月亮瞥见幸福的新娘静静地吃着“夜宵”。抓起一把炒饭,放进印有“喜”字的搪瓷杯里,泡上热茶,加几粒粗盐,用勺子搅拌一下,就是她人间的美味佳肴。
炒饭也是妈妈养育孩子的法宝。 “我忙的时候,我会让你坐在席子上,抓起一把炒饭放在你面前,让你一颗一颗地捡起来吃,等你捡完了起来吃掉,我一家人的衣服就快洗完了。”妈妈只是想用炒饭来哄孩子乖,别在忙于家务时哭闹,殊不知,比一粒米大不了多少的炒饭,其实是训练孩子的手指的。抓握能力、手眼协调能力和耐心。
从我记事起,奶奶几乎每天早上吃完早饭后就开始泡茶,打扫卫生。客厅靠墙的八仙桌上摆着满满一杯雅波茶,方圆口的密封锡桶里倒出一盘茶炒饭。每当你感到口渴或者忙碌了一段时间,你就可以坐下来泡一碗茶。这茶可以喝到中午。小时候,我不喜欢喝咸茶,但喜欢吃炒饭、干炒饭。于是我时不时地爬上长方凳,抓起一把炒饭。有时我贪心了,就往口袋里放两把。当我跑来跑去时,炒饭就会溢出来,掉到地上。当我遇到奶奶养的鸡时,那只鸡啄食着地上的炒饭,一路追着我。儿时因炒饭被一群鸡追过三巷的搞笑故事,至今仍被长辈们津津乐道。
后来,上学的时候,我还是偶尔会在口袋里放一把炒饭。它可能已经形成了肌肉记忆。有一次上课,我忘记了老师在讲什么。但我清楚地记得,我右边斜角的女同学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把东西,放在课本上,然后趁老师不注意的时候,一件一件地放进嘴里。
这是炒饭!
还有人和我一样把炒饭装进口袋的!
还在课堂上偷偷吃东西!
我立刻兴奋起来,感觉我想见见我已故的朋友,见见我的灵魂伴侣,喝点酒。
我下意识地把手伸进口袋,可惜那天口袋里没有炒饭。我已经没有心思去上那堂课了,想着下课后找这个“知己”好好谈谈。他兜里的双手也没闲着,终于从兜角里掏出了两粒裹着线屑的炒饭。
后来,我们成了真正的好朋友。我们以相同的频率喜欢相同的食物。
后来出去读书,口袋里的零食就变成了糖果、饼干、巧克力。炒饭渐渐退出了我的生活,我也渐渐走出了家乡,越来越远,来到了千里之外的杭州。
五月的杭州,天气依然凉爽。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六。像往常一样,我骑着自行车去西湖六园参加英语角。正当我在柳树下与外国人聊天时,突然听到一阵熟悉的当地口音:“快来凉亭吃炒米茶吧!”那一刻,我全身的一切都被唤醒了,我的手臂都兴奋起来。起鸡皮疙瘩了循声而去,只见一行六人,看上去就像是一家人。两个年轻人带着四名六十多岁的老人朝凉亭走去。我立即说道:“对不起。”向英语角的人追去。一路到了凉亭,他们拿出了六个一次性碗,依次排成一排,每个碗里都盛满了炒饭!
没错,就是炒饭!
异国他乡遇见老朋友!
我感觉就像见到了亲戚一样!
我想跑过去确认一下他们是不是老乡,但我又胆怯了!
“你是来旅游的吗?”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我终于大胆地用家乡话向他们询问。
原来,他们真的是我的家乡陆丰人。后来我给他们当了临时导游,他们解了我的思乡之情。炒饭其实就起到了这样的粘合作用。我们对家乡的食物情有独钟,有时不是因为它好吃,而是因为它来自我们的家乡,因为它是我们家乡的标志,让人一眼就能认出来。
想着炒饭的这些趣事,我给妈妈打了电话。
“妈妈,你还自己做炒饭吗?”
“我几十年没做过了!现在大家都买现成的,谁会自己做呢?”
而且,炒饭的制作过程比较复杂,要求很高。
炒饭分为炒饭和炒饭。如果用大米的话,就用最好的大米,颗粒饱满的最好。如果用大米的话,最好的大米用来磨米做饭,剩下的用来做炒饭。这就是“稻头稻尾”。我从来没有见过做米饭的过程,因为我的奶奶和妈妈每年都用大米来做炒饭。
我们家里有大灶大锅,一年到头天天都有炒米茶,所以每次炒饭都要大规模,一次要炒五十、六十斤大米。 。炒饭不仅仅靠的是家里女长辈的实力、经验和智慧。他们需要观察并预测未来两三天的天气,选择一个阳光明媚、干燥的日子开始工作。
首先将米桶浸泡几个小时。备好足够的柴火,用锄头把大锅的灰耙起来,把蒸架、蒸笼、抽屉布洗净备用。将泡好的米沥干水分,倒入锅中蒸熟。蒸熟的米饭就成了“米饭”。接下来,我们就进入了“饭童”的炫耀过程。我们家住在传统的“三间两间”的房子里。 “三间”为瓦顶,“两延”为水泥平顶。 “番子”正在平屋顶上晒日光浴。 “米”冷却后,平铺晾干。越薄,干得越快。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当孩子把食物掉在地上时,他就像一个粽子。
将“米”在阳光下晒干,直至干燥、坚硬、透明后才进行油炸。这时候就需要拿出一罐又黑又软的海沙——“炒米沙”。 “炒饭”是炒饭的关键辅助神器,起到导热和控温的作用。我们的供水中没有海沙。通常来自金乡、乌坎或上海村。其中,上海村的海沙最适合“炒饭”,干净又松软。 “炒饭”可以重复使用并在邻居之间传递。原本金黄色的沙子经过反复高温也变成了黑色,半透明,米香四溢。每次工作完成,让祭坛冷却后,再将祭坛密封起来,放在高床下面。
炒饭是一项费力的工作,需要眼快手快。将无油无水的大锅烧热,先炒“炒饭”。当“炒饭”热时,加入“米饭”,继续翻炒。在高温的作用下,“米”逐渐膨胀,从炒饭中冲出来,像绽放的白色雪花。这时候就需要用竹筛把炒饭从黑沙中筛出来,倒在竹篮上晾凉,满屋子就弥漫着炒饭的香味。抓起一把吃起来,又脆又香。
盛炒饭的坛罐是固定的,一般是瓷瓮或马口铁罐。我们称它们为“炒饭瓮”、“炒饭罐头”。用来舀炒饭的东西也是固定的。大多数人使用红色小塑料碗,舀起后放入罐子中。有些人还用柚子壳,可以用一辈子。
老房子还在,大锅、炉子还在。做炒饭的奶奶已经痴呆很多年了,妈妈也很多年不炒炒饭了。或许以后她就再也不会做了,毕竟买来更方便。而我呢,连简单的做饭都做不了,更别说技术含量这么高的炒饭了。虽然现在还是时不时的吃炒米茶,炒饭肯定是少不了的,但炒饭的记忆却渐渐淡化成了碎片。
一粒炒饭孕育着生命,一粒炒饭寄托着一份期盼。炒饭这种从妈妈肚子里就开始的美食,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如今,重拾炒饭的老故事,却带来无尽的感动和善意。每一寸炒饭,都饱含着一寸心。原本的味觉体验,已成为一种终生难忘的亲情。每一粒炒饭里都蕴藏着一颗感恩的心。
——浓浓的炒饭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