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故乡的食物:炒米与炒米糖的温暖记忆与地方特色
家乡美食 - 汪曾祺 00:00 / -
玩
《家乡的美食》 汪曾祺撰文 肖克主持
小时候读过《板桥家书》:“黄昏时分,天寒地冻,穷亲友登门,先做一大碗炒饭,分给家人。”双手,配上一小盘腌姜,就是温暖老人和穷人的最佳方式。”种类。郑板桥是兴化人,老家是高邮,风俗习惯也差不多。这样的心情,外人很难理解。
炒饭随处可见。但很多地方都做炒米糖。这是非常便宜的食物。孩子买来嚼了。四川有“糖开水炒饭”,车站、码头都有卖。它是通过将其浸泡在水中来食用的。不过四川的炒米糖好像是专业作坊做的,和我们不一样。
我们那里也有炒米糖,和其他地方一样切成矩形块。还有卷成球的,称为“快乐球”。这也是在车间里做的。但所谓的炒饭,不加糖,是“散装”的;而且它不是在作坊里做的,而是在家里炸的。
他们说是自己在家做,但实际上是雇人做的。炒饭也需要一定的技巧,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冬天,大概是冬至过后,有人背着大筛子,拿着长柄铲子,走遍大街小巷。这是炒饭的人。有时他会带一个助手,可能是一个半大的孩子,来帮助他生火。请到你家来,负责一顿饭,付几块钱,煮一天的饭。或两桶,或半石;由于我们家人口众多,所以一次要炒一石糯米。炒饭的时候,要把一年需要的米全部炒出来,而不是零碎的。这个季节过后,你就找不到人做炒饭了。炒饭一炒好,就让人感觉过年快到了。
盛炒饭的罐子是固定的。这个罐子叫“炒饭罐”,不作其他用途。用来舀炒饭的东西也是固定的。大多数人使用香烟罐。我奶奶用的是“柚子壳”。柚子-柚子在我们地区很少见。在上面挖个洞,取出里面的果肉,塞上米糠,晾干,就成了一个硬壳碗状的东西。她一生都在使用这个柚子壳。
我父亲有一个很奇怪的朋友,名叫张忠涛。他学识渊博,曾教我读《项羽本纪》。他的土地很小,不管理自己的生意。他整天在家读易经、算命。他用欧蓍草算命。他是城里唯一用西洋蓍草算命的人。据说他很擅长预测一些卦象。有一家人丢了一枚金戒指,怀疑是女佣偷的。丫鬟很委屈,来找张先生算命。张先生忘记了,说戒指没有丢,就在你炒饭坛的盖子上。经过一番寻找,果然如此。我小时候不相信。算命怎么能这么准呢?炒饭罐的盖子上怎么能算出来呢?但他的卦象说明了一件事,那就是我们地区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个炒饭罐。
炒饭确实没什么好吃的。在家准备只是为了方便。用沸水浸泡后立即食用。没有什么好吃的时候,泡一碗,可以代替早晚茶。平时有客人来的时候,可以做一碗当点心。郑板桥说:“穷亲戚朋友上门来,先做一大碗炒饭,送到他们手上。”他还说,这比上一碗面容易多了。炒饭还不足以让人满足。很大一碗,但不多。
我们还有一种应急食品,叫做“烧焦的薯条”。将面糊磨成粉末,这就是烧焦的碎片。在我们这里,每顿饭都吃米饭,每顿饭都吃锅巴。将米铲出,用小火将锅巴煎至焦黄,取出,卷成卷,备用。锅巴不会变质、不会腐烂、不会发霉。保存到一定量后,用小石磨磨碎后收起。烧焦的面包屑也像炒饭。用开水冲净即可食用。烧焦的面包屑混成糊状,有点像北方炒面,但比炒面更清爽。
那里的每个人都准备炒饭和烧焦的面包屑。除了方便之外,原来它还有另一个含义:紧急情况。当你无法正确做饭时,它可以用来充饥。有一年,我不记得是哪一年了,但我还年轻,还在上小学。我们县发生了战争,很多人躲进了红十字会。出于某种信念,大家都认为红十字会不会被任何军队入侵,进入红十字会就安全。红十字会位于连阳寺,是一座道观。我们一家人带着一些行李进入了观景区。奶奶指挥着,特别用心,送来了一坛炒饭和一坛烧焦的面包屑。
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很感兴趣。傍晚时分,我登上吕祖楼,观看两军炮火在东北某处闪耀。我感到有点紧张,但又有点好笑。很多家庭住在一起,不会做饭,所以我们就花了一晚上的时间做炒饭和泡炭片。没有床,我就把几张道士念经用的蒲团拼起来,睡了一夜。
第二天,什么也没发生,大家都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