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手新知播引领知识直播新风潮,欧阳自远等专家加盟,短视频平台加码知识内容
就在上个月,快手宣布启动大型直播活动“快手新知识直播”,拟在未来三个月内开展上万场知识直播,其中包括来自各领域的知名主播,如欧阳自远、吴晓波、陈明、周六叶。专家介绍,类似举措还有此前推出的“新知识新就业计划”,旨在让更多专业人士成为泛知识创造者。
短视频内容已从娱乐走向知识,在快手、抖音等视频平台已成为行业共识。随着互联网视频流量红利接近顶峰、政策监管趋严,用户的兴趣逐渐从“吸引眼球”转向“干货”。 B站、百度、知乎、快手、抖音等纷纷新增知识垂直内容,并向创作者提供补贴或流量。平台间对“泛知识”内容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与平台不断释放的刺激信号相悖,泛知识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内容质量参差不齐、深度内容难以适配视频格式、娱乐平台难以培养用户学习粘性等问题。视频,这对创作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最大的困难在于商业变现。
平台间的肉搏战
在业内人士看来,“短视频平台上泛知识的盛行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平台商业逻辑的改变。泛知识的传统粘性和高附加值高于娱乐型内容。问题在于,短视频基因和泛知识商业闭环是否匹配,人人都是创造者,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人都是专家。”
无独有偶,QuestMobile副总裁周锐曾在公开场合表示:“短视频行业已经度过了收割用户的第一阶段,单一、同质化的内容或许已经无法在竞争中获胜,差异化的竞争局面正在逐渐显现。”逐渐清晰的是,短视频也会像其他内容产业一样进入垂直圈,不同的是它首先要克服泛娱乐产能过剩带来的审美疲劳。”
顺着上述逻辑不难发现,对于当前的短视频平台来说,泛知识视频的建设是行业竞争的第二条增长曲线。一般来说,知识内容创作的门槛较高。每个垂直创作者都需要在特定行业有长期的积累。如果说生活视频卖的是生活,那么知识视频卖的是创作者过去职业生涯中积累的经验。隐藏资产。
正是因为泛知识视频内容充满“即时信息”,且创作者具有“成功人士”的光环,泛知识内容的需求不断上升。
今年3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2015名受访者进行的调查显示,93.3%的受访者喜欢观看科普知识短视频,这一比例在90后受访者中也有相同比例。最高。 88.9%的受访者希望看到更多优质常识短视频。
与受众需求不断上升相一致的是泛知识产业的规模。艾瑞咨询曾在《2020中国网络问答产业白皮书》中提到,2020年中国泛知识内容产业已成长为千亿级市场。网络泛知识内容平台平均手机网民渗透率达到86%以上。
在多种因素的催化下,押注泛知识视频赛道的平台纷纷聚集。主要玩家包括知乎、哔哩哔哩、百度、快手、抖音等。
“如果有问题,就会有答案。”正如知乎的口号,生产知识型内容似乎是知乎的最佳选择。在向视频平台转型的过程中,视频解答在知乎也获得了强烈的流量倾斜。例如,当我们打开手机APP的推荐首页时,每次刷新后出现的第一个答案一定是视频的形式。事实上,从去年5月起,知乎就开始招募有“眼光”的人,并花费10万现金和1亿流量鼓励创作者,重点关注科普人文、电竞游戏、科技与数字、生活等领域。娱乐等领域UGC方向。
就常识类视频而言,B站算是占据较早的地位,目前规模也比较可观。从去年6月开始,B站开设了一级“知识区”,由原来的技术区整合而来。它侧重于分享知识、经验、技能、观点、人文等内容,并且率先获得席位。热门知识区UP主持人包括教授刑法的罗翔教授和教授金融的半佛仙人。凭借其高调的姿态,泛知识内容占到今日哔哩哔哩用户产出内容的45%,浏览量超过1000次。数以千计的用户在B站学习知识。
此外,美拍、百度等其他互联网平台以及西瓜视频、抖音快手等原生视频平台也加大了泛知识视频的打造力度,意在向知识类内容倾斜和扶持。流量方向和现金激励。 。在繁荣的环境下,泛知识视频一时间风头正劲,大批创作者加入游戏。
不过,正如前文所说,知识类视频的制作门槛很高。没有专业知识的普通人只能分享一些与自己经历相关的视频。在用尽之前的所有经验之后,必然会陷入人才耗尽的困境,而知识领域的内容能否持续输出还有待观察。
泛知识的悖论
诚然,通用知识圈现在面临着新的机遇,但它也有其自身的“难言之隐”。
一般来说,信息和知识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两者都是大量数据提炼和过滤的结果。但对于具体个体来说,知识与信息的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比如,对于法律领域的从业者来说,我国的司法体系、近期的法案修改等都可以归入知识范畴。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可能只是一般的科学信息。
因此,从常识的定义出发,平台上的大部分知识内容对于普通观看者来说实际上并不能称为知识,而只是一般信息。尤其是寻求好奇心的科普,探索的是人类尚未研究过的领域,大多数人都不会出于好奇而观看。
“现在平台上披露的知识内容太多,比如人际关系研究、成功学、职场关系培养等。内容太多会让人产生知识焦虑,但在学习的时候很难有全部时间去学习。”他们工作很忙。”一位记者表示,资深视频用户潇潇表示:“利用碎片时间看短视频来学习,感觉自己明白了很多东西,又好像什么都不懂。”
事实上,陷入“看多了解少”怪圈的不只是用户。即使是创作者本人也很难完美诠释视频的深度和趣味性这两个因素。
由于篇幅和深度的原因,常识类视频普遍比以往的短视频要长,基本停留在十分钟左右。但知识类视频往往晦涩难懂,难以吸引流量。因此,寻找受众喜爱但仍与受众密切相关的内容成为泛知识创作者的首要任务。
如果仔细研究各大平台上比较流行的常识视频,不难发现这些视频在内容呈现的形式上延续了以往视频短快的风格。复杂的行业术语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表达,也鱼龙混杂。时下最流行的表情包。可见,深度内容尚未找到被大众接受的沉淀形式。
此外,短视频的平台基调也加剧了“知识与娱乐”的对立。
以在科普视频领域颇有名气的哔哩哔哩为例。其知识区的slogan是“来这里,了解它有多有趣”,屏幕上的slogan是“你感兴趣的视频都在Bilibili”,这也迎合了有趣的内容。定位、趣味性要求的泛娱乐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知识的严肃性。比如,幽默的表情符号经常出现在硬核的半佛仙视频中,罗翔的小法课也可以取代番剧和吃播,成为新的吃饭视频。
B站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娱乐性更强的快手和抖音了。
实现下的新怪圈
毫无疑问,短视频内容的最终目的是商业变现,泛知识圈也不例外。
但与天生贴近消费场景的种草博主、能利用日常场景嵌入消费品牌的生活博主不同,知识领域的博主很难通过视频内容与品牌合作。一旦合作,如何保证你内容的客观性也是一个大问题。
除了与品牌合作外,泛知识视频创作变现还有两种比较常见的方式。
第一个是课程销售/直播付费的形式。系统的知识内容课程可以帮助受众理解更严肃的内容,也可以提高用户长期的个人能力。比如B站很多UP主都在卖专业课程。其中销量最高的是复旦大学沉毅教授的《白宫主角》、戴建业老师的《高能诗歌课》、罗翔老师的刑法课程等。
这类变现方式对创作者的知识结构要求较高,需要能够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解释行业中复杂的案例。然而,大多数通用知识创造者无法达到这样的专业水准,所销售的课程也是基于碎片化知识。连缀。
另一种变现方式是直播的形式,即销售与泛知识内容相关的衍生产品,基于泛知识视频内容的优质流量积累,实现相关产品的购买转化,例如手机维修博主卖手机配件、健身博主卖健身服饰等。
这条路也很艰难,想要获得好处也不容易。这从范登、吴晓波等常识V在直播中的失败就可以看出。在去年6月吴晓波的首次直播中,吴晓波重点推荐了26款国货新品,涵盖食品、家电、家居、美妆贴身用品等。品类包括百雀羚、瑞布恩、巴马茶、街景车等,属于高价产品。
从销售表现来看,吴晓波直播首秀GMV达2200万,销量2.72万件。其中家居用品销量低迷,甚至出现0销量。无论是直播观看人数还是GMV数据,与第一主播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
言外之意是,知识圈的繁荣很可能只是假迷雾,想要涌入的创作者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