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8888888
网站首页 关于乐橙真人 产品中心 新闻动态 成功案例 荣誉资质 联系我们
咨询热线
020-8888888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淮海中路1469号
邮箱: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近现代中国海外移民历史:探索中国与世界的交流窗口及其社会历史进程

发布时间:2025-01-21 00:33:10 点击量:

我的标题已经指出了中国近代史与海外华人历史之间的深刻联系。为了更好地解释清楚,我提出三个简化的观点:中国移民近代史和中国近代史可以作为研究同一社会历史过程的两个方面;我们通常所说的“移民社区”作为一个双边的有机整体,嵌入在两个不同的社会之间;它就像文化意义上的“走廊”,使两个社会能够交流人员、财富和信息。

在近五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华人移民建立并继续发展着许多“海外飞地”。作为允许特殊规则存在的地方,它们为清帝国和近代中国提供了与海外国家进行商业合作的渠道,同时确保这种合作不受官僚规则和意识形态的约束。

我首先简要介绍一下历史背景。

近代华人移民史包括四个时期(与所有其他类似时期一样,不同时期之间会有模糊和重叠的界限):早期殖民时代(16世纪至19世纪中叶);大规模移民时代(约19世纪中叶至1930年);亚洲革命时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末)和全球化时代(20世纪以后)。

来自中国的“现代”移民始于 16 世纪初,大约在同一时间欧洲人进入东南亚。当时,欧洲人通常在中国商人的殖民地建立重要的贸易中心:葡萄牙人在马六甲(1511年),西班牙人在马尼拉(1570年),荷兰人在巴达维亚(今天的雅加达,1619年),英国人在槟榔屿和新加坡(1619年)。 1786 年和 1819 年)。由于欧洲人的庇护,中国商人成为殖民地之间重要的中间人群体。东南亚大陆(直到19世纪才被殖民)也有类似的过程:例如,在18世纪末的曼谷时期的暹罗,中国人已经控制了王室(有一些中国血统)。财务管理。

荷兰华人总会_中国人在荷兰生活_荷兰华人在中国的生活方式

中国近代时期的开始一般认为以明朝解除私人海上贸易禁令(1567年)和建立半公开半官方的交易场所“海上游说厅”(海事大厅)为标志。政府的一系列措施为商人涌向海外提供了客观条件——尽管移民海外的行为仍然是非法的。这段开放时期虽然短暂,但确实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

早期殖民时代的欧洲人严重依赖中国移民,他们经常充当中间人,帮助他们与中国或殖民地进行贸易,或者担任殖民地政府的税务官员。这些中国商人对中国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在马尼拉用丝绸和瓷器换取西班牙人手中的美洲(新大陆)白银,然后用帆船将白银运往中国东南部。这种白银在中国的商业化进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此外,他们还利用帆船帮助荷兰商人在爪哇和中国之间进行贸易。

正如威廉·斯金纳(G. William Skinner)所指出的,当时的人口迁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这些地区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形成稳定的本土华人社会。中国移民与当地妇女通婚的结果是,某些地区(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的居民获得了中国文化的一些特征——尽管他们不会说中文。

拿破仑战争期间英国干预东南亚和东亚之后,大规模移民时代开始了。当时,西方势力依靠“条约制度”和鸦片战争控制了中国的港口城市。不受监管的劳动力招聘人员经常使用暴力或欺诈手段招募移民,并将他们运送到世界各地急需劳动力的种植园和矿山。随着北美和澳大利亚淘金热的兴起,中国人也开始自愿移民到这些地区。由此产生的移民浪潮历史上改变了移民的路线和目的地。在1860年至1893年移民合法化阶段,自愿和非自愿移民的数量大幅增加。从1900年左右开始,移民的性别比例也开始正常化。这是臭名昭著的“苦力贸易”时期,廉价的亚洲劳动力(主要是中国人,但也有印度人和爪哇人)在整个殖民地世界广泛使用。由于蒸汽交通的发展,大批新移民涌向老移民目的地。这些来自中国及其文化圈的新移民最终融入了被同化的老移民社区。随着航运变得更加安全和快捷,移民能够与他们的华人家乡建立双向联系,这使得他们与家乡的关系更加紧密和政治化。

“亚洲革命时期”是指亚洲反抗殖民帝国主义统治的时期。在此期间,日本崛起为地区强国,并协助东亚和东南亚推翻西方统治者的运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越南等前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此时,中国海外移民发现,随着西方庇护者的离开,他们的权力逐渐减弱,他们的政治文化身份以及长期以来的经济战略都面临新的挑战。这一阶段结束时,中国人向东南亚的移民停止了。中国大陆建立新政权后,台湾与大陆之间的政治较量也引发了殖民地社会内部的矛盾。中国移民很快意识到,他们自己已成为前殖民地国家独立运动的替罪羊和受压迫者。

现在我们正处于全球一体化时代,这给中国的移民格局带来了重大变化。移民流向发生显着变化,东南亚不再具有吸引力。对于移民来说,此时的北美和大洋洲似乎更加热情好客。随着标榜“种族排斥”和“白人至上”的法律被废除,华人移民享受到了优厚的移民政策。欧洲还吸引了新移民,其中包括数千名来自前欧洲殖民地的中国移民。得益于后毛泽东时代中国的开放政策、便利的航运和电子通讯的发展,移民可以更自由地返回家乡。至此,华人移民的阶级构成和原籍地域都发生了显着变化。

荷兰华人在中国的生活方式_荷兰华人总会_中国人在荷兰生活

以上是对移民历史的简单介绍。让我们转向我之前提出的三个要点。

近代华人移民史和近代中国史是同一社会历史进程的两个方面。 17世纪以来的中国社会历史表明,在人口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大量中国家庭需要寻找新的谋生方式。因此,他们选择做出改变并迁移。为此而进行的海外移民活动(居住或定居)虽然意义重大,但只是大趋势背景中的一小部分。缺乏耕地的农业家庭会选择新的生存方式,比如到市场上出售家庭手工艺品和经济作物。他们可以出售的另一个“好东西”是他们的劳动力(通常是男性劳动力),这些家庭将多余的生产力输出到家乡以外更有利可图的地区。这种生存方式并没有导致整个家庭的迁移,而是导致男人作为劳动力离开家庭去工作——也许到附近的农场、邻近的城镇,或更远的地方;也许是体力劳动者、流动商人、长途货运代理或外籍商人。

这里的假设是,中国家庭作为基本经济和概念单位并没有被削弱,反而通过其空间扩张而得到加强(与现代社会的家庭团聚概念相反)。农民工通过向家乡汇款来保持其经济和概念上的家庭地位。这种人口流动模式虽然被毛泽东禁止了二十年,但今天又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目前中国农民工数量已达1亿人。

在中国,家庭一直是人口流动的核心。几个世纪以来,中国家庭一直处于“空间共同体”和“时间共同体”。 “空间共同体”是指“共同居住”,但并不意味着居住在同一物理位置。一个人对家人的“归属感”(情感上和经济上)并不会因为他住在数百甚至数万英里之外而受到影响。相反,“分居”可能是指一家人住在同一个院子里,但过着各自的生活。

“时间共同体”通过家庭观念和生产活动将男人与父母联系起来。通过家庭观念(“祖先崇拜”),他向上连接到他的祖先(供奉祖先的牌位),同时向下连接到他的子孙(他最终将被子孙供奉)。生产活动在代际之间建立了经济联系,每一代人都有责任照顾当前和未来的家庭成员,以维持和提高家庭生产力。

这两个群体并非中国家庭所独有,但它们似乎在中国最为明显,尤其是在移民中。生产活动和家庭观念确立了农民工远离家乡的物质和心理理性,也激励着第一代移民为未来做出自我牺牲。尽管上述因素并不直接促成迁徙行为,但它们创造了适合这种生存策略的家庭环境和文化。

有时全家一起迁徙,数百万人以这种方式迁徙到人口稀少的丘陵地区、满洲平原、四川盆地和广西河谷。然而,这种全家人的迁移往往是最无奈的选择。移民活动的首选是输出男性劳动力,并尽可能保留家庭。当劳动力满足自我修养的需要后,一个家庭剩余的男性劳动力就是其最有市场的资源。向家乡汇款的农民工为其家庭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 17世纪以来,在地理位置优越的东南沿海,越来越多的家庭将劳动力输出到东南亚殖民地和台湾。由于便捷的跨海航运支撑着这一地区的联系,我们甚至可以将“南洋”(东南亚)和台湾视为中国东南部和岭南地区的延伸。

以清末中国人口大迁徙为背景来研究海外移民,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比较国内外环境下的移民模式。会馆,类似行会的机构,通常充当移民的文化中心。会馆为移民社区与家乡交流提供各种便利,并提供葬礼、文物运回家乡等一些基本服务。移民们非常虔诚地将香灰从家乡寺庙运到这里的寺庙神社供奉,让他们的神灵给他们精神上的慰藉。此外,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些外籍人士为适应国外生活而建立的各种机构。

从晚清开始,移民海外的行为逐渐得到认可。大陆人对海外移民“外国人”的传统认知逐渐淡化。

与传统认为人口压力是移民行为的主要驱动力或重要因素相比,我们还应该考虑晚清的社会经济条件。当时的中国,人烟稠密,商业繁荣,各种市场关系创造了一个巨大的舞台。每个中国家庭自然会努力抓住每一个机会。由于当时的社会已经能够从容应对人口压力问题,国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可以看作是对商业化的适应行为。与此同时,选择留在农村地区的人们往往被描绘成负面形象——他们的生活只围绕着田地和炉灶。他们精心打理祖坟,举行各种传统仪式,过着远离现实的生活。生活。尽管这些人的生活方式受到官方思想家和保守道德家的赞扬,但这并不足以削弱人们改变生活的愿望。数以百万计的家庭需要改变生活方式以适应商业化和流动性,他们建立了许多机构来帮助他们适应这种变化,例如会馆、分寺、帮派和走廊来运输资源和文化。晚清时期,移民的这些适应机制、相关制度或功能特征最终被海外移民所继承。从这些方面来看,令人惊讶的发现是,商业化和人口迁移并没有削弱亲属或村民的凝聚力,反而成功地维持甚至加强了这种凝聚力。以利润为导向的经济制度会削弱亲属关系的论点不仅不适用于中国移民,甚至不适用于所有移民情况。我们所说的“移民社区”是一个双边有机体,嵌入两个不同社会的中间,承担着文化意义上的“走廊”的功能。它有助于两个社会交流人员、资金和信息。即使移民已经拥有独立于家乡的坚实利益基础(利基),他们仍然与家乡和亲属保持着联系。首要原因是利润。他们需要从家乡购买劳动力,也需要将财富转移回家乡。还有文化因素。旅居工人或商人可以通过提供资金和帮助亲属移民来赚取社会资本。这种帮助和依恋并不排除与居住地的非亲属或陌生人的合作,有时甚至会发展成双向忠诚。维护利益基础意味着与祖国建立文化、社会和经济走廊。在晚清的中国社会,这样的走廊纵横交错,进行着资本、社会、文化的繁忙交通。这些走廊可以被视为家的延伸,将人们的兴趣和情感延伸到很远的距离。这种联系既是物质上的,也是文化上的。

当我们讨论早期华人海外移民群体时,我们会发现利益基础和走廊构成了他们的生活框架,这与中国境内的移民没有什么不同。兴趣的基础是确保移民生存的职业专长或社会角色(也可能是好运、努力工作和繁荣的大环境),通常对东道国具有社会经济价值,并且与东道国的竞争较小。其他团体。寻找可行的利益基础是所有移民必须面对的挑战,也是他们生存的第一步。当他们没有完全了解当地的经济环境时,这尤其困难。这个过程类似于生态学中物种的迁徙和适应。最终,整个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往往是通过竞争来实现的。

“利益基础”是保证移民群体在新环境中生存的关键因素,而“走廊”则是移民旧环境的延伸。它以明显的方式将移民与他们的村庄、宗族和家乡联系起来。我们需要将其与返回神话和返回家园的愿望区分开来,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移民实际上并没有离开家乡。尽管他们生活在其他社会,但他们仍然保留着自己的经济、文化和血缘归属。维持这样的“走廊”可以说是侨民生活的本质。无论是心理上还是习惯上,移民都不会割断与祖国的联系,也不会改变自己的血统和文化标记。

廊道除了空间特征外,其重要性还体现在社会经济方面。欧洲中国移民权威机构否认了这一说法。他认为侨乡和海外移民社区之间最重要的是亲属之间的情感联系,而不是社会和经济联系。但我们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移民与东道国社会的隔离(这一点在第一代移民中尤其明显)。肖灿鹏关于中国洗衣工的研究论文副标题为《社会隔离研究》。这里的“隔离”是指海外移民与非华人社区的隔离,而不是与家乡的隔离。从当时海外移民与家乡的信件往来(肖灿鹏引用的文字证据)中,我们可以找到有关汇款和劳务输出的内容,这证明了走廊一直在有效运行,维护了人们的心理和经济稳定。海外移民与家乡的紧密联系。在这个交通、通讯、金融体系发达的时代,移民或许能够轻松地与家乡保持联系。但令我们惊讶的是,有证据表明,人们在早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类似的联系。

荷兰华人总会_荷兰华人在中国的生活方式_中国人在荷兰生活

这样的走廊能持续多久?一个合理的假设是,这些走廊仅作为第一代或两代移民的适应机制而存在。但我们有证据表明,在航海时代,人员和资金的双向流动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经济利益可能会保持走廊开放,以确保劳动力输出以及人员(生者和死者)和资源的返回。利益基础和走廊随着时代和大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移民史上的固定模式。如果移民群体的利益基础涉及与中国的贸易,那么长期切断他们与中国的联系就等于剥夺了他们的这一利益基础。相反,当移民后裔不再依赖老移民的利益基础,而是更广泛地参与当地社会经济生活时,走廊就会变得脆弱甚至消失。

我们目前所描绘的晚清社会形态,展现的是一种依赖人口流动的生活方式。生态因素促使人们迁移,以有效利用现有的生存空间,劳动力在空间和职业分工上都会呈现分散的趋势。由此产生的“移民社区”和“故乡(故乡)”逐渐在这种社会形态的两端形成。无论哪一端,它们的健康发展和生存都是由相应一端的人和钱决定的。和文化交流。在这样的社会中,所有社会阶层都接触到贸易和商业知识。参与商业网络和市场化的农民需要了解私人信贷、基于风险的盈利能力和雇佣关系等概念。事实上,这给这些贫困农民工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学习金融和商业知识的机会,从而使他们获得在国外独立经商的能力。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中国海外移民的强大生存能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本土的商业化进程。

在近五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华人移民建立并继续发展着许多“海外飞地”。作为允许特殊规则存在的地方,它们为清帝国和现代中国提供了与海外国家进行商业合作的渠道,同时确保这种合作不受官僚规则和意识形态的约束。

该殖民地为中国商人提供了绝佳的经营场所。他们中的精英从欧洲殖民者(以及暹罗的君主)那里获得了许多特权,甚至包括税收业务特许权。税收权力使富商有机会垄断具有高回报潜力的关键行业,例如鸦片和酒类的制造和销售、赌场和妓院的经营。它们还包括不太显眼但仍然有利可图的企业,例如屠宰场和农村市场。商人向殖民政府支付大笔资金购买这些特许经营权,期望收回投资并赚取巨额利润(垄断意味着他们可以操纵商品价格)。这种垄断操作往往会造就华人社区的“领袖”,他们将承担执法、仲裁、保护外籍人士的职责,并充当华人社区和统治者之间的中间人。

中国商人和他们的顾客在殖民地无疑是二等公民,但与三等公民的当地土著相比,他们是幸运的。他们的商业技能受到殖民者的重视并受到相应的保护。这种合作关系和中国的官商关系很相似,但是和中国大陆的情况相比,他们的情况要好很多。正如一位新加坡华人移民在 1899 年所写的那样:“生活在英国,成为荷兰、葡萄牙、法国或西班牙殖民地的一大优势就是,你可以享受这些国家的仁慈保护,而不必与贪婪和坏人打交道——老实说,在这里开展业务比在中国容易得多。”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从事中欧贸易的殖民地港口作为特殊保护的飞地,不受本国制度的阻碍,因此移民会更喜欢这种经营环境。

作为东南亚殖民地的补充,19世纪中叶出现了另一种类型的飞地,即中国沿海的“通商口岸”。港口的开放是英国使用武力的结果(类似殖民战争),但港口的管理得到了中国商人的积极配合。随后,通商口岸制度于20世纪中叶被废除,并于20世纪80年代以“经济特区”的名义回归,并取得巨大成功。这些经济特区通常是专门从事国际贸易和工业产品出口的港口城市。与通商口岸不同,经济特区的规则和政策由中国政府制定。

欧洲殖民地、通商口岸和经济特区的演变反映了中国经济与世界市场(包括市场、理念和技术)连接体系的发展。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功能,那就是使中国与世界市场融为一体,同时使其免受中国僵化、腐败、不稳定和多疑的官僚机构的影响。

最后我还想谈谈中国官员自由主义的一面。明朝政府建立的“洋市”对16世纪中国沿海省份的贸易和社会财富的增长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让保守的官员在各种内忧外患中得到了喘息的机会。在北京一位重要大臣的支持下,东南沿海开明务实的政商联盟促使明朝政权解除了对私人海上贸易的禁令。在当时,这是一个惊人的成功。该联盟的目的是通过合作确保和平贸易,并将土匪、叛乱和贫困排除在“外国市场”之外。此外,1754年还有类似的提案,以神谕的形式使海外移民回国合法化。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他们免受地方官员的勒索和掠夺。这些移民在五百年的海外贸易中形成了一个长期存在的利益集团。 1992年邓小平的改革开放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挥积极作用。正是有了这个群体的帮助,中国的经济特区才能不断发展。

就像一个历史周期一样,今天的经济特区已经成为中国从海外获取利益的渠道。与殖民时代的“边境飞地”类似,海外移民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参与者。当前经济特区的存在对于中国的崛起至关重要,但随着中国与国际工商界联系更加紧密的趋势不可逆转,经济特区的形式将淡出历史舞台,中国最终将迎来全面发展。开放。

(作者为美国著名汉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孔飞利。本文为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刘光正讲座”之一。本文节选自《东方史评论》第2期) 2 许志远编着,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Copyright © 2002-2024 乐橙真人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冀ICP备07016787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