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探店狂热到理性消费:咖啡爱好者的转变与精品咖啡的未来趋势
早上,很多朋友看到了我为“Camen”写的这条推文,他们都抱怨我。你的脸疼吗?一个每天都去咖啡馆的人,居然说他不再去咖啡馆了。
这两年,逛店、分享似乎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一直希望为爱好咖啡的朋友们提供多元化的咖啡馆体验;也希望能给开店的朋友带来一些灵感。
逛店和咖啡节,消费者眼中的精品咖啡,已经成为一种“社交货币”,也为咖啡馆带来了流量。但在审美疲劳之后,咖啡饮用者最终还是会回归到最理性、最便捷的消费方式。
自从接触咖啡后,喝豆子、逛各地商店就成了我的日常活动。
从2017年底开始,两年时间我走遍了150+家咖啡馆。有朋友就更无情了。他的目标是300家企业,他在国内外花了3年时间才完成。
然而到了今年,我已经失去了逛店的热情,逛店的次数也断崖式下降。那位志存高远的朋友早就不再逛商店了。
这种逛商店的热情是如何产生和消失的?
作者|罗志嘉
-01-
好豆子的味道我不记得了,但我觉得花这个钱很可惜。
好奇心始于2016年,当时我刚刚开始喝咖啡,第一次看到手冲咖啡菜单上不同产地的咖啡豆下面有一堆风味描述,让我充满向往。
看着咖啡师将咖啡豆磨成粉末,倒入滤杯中,开始打圈倒水,最后端出一杯深色的水。我喝了一口,一头雾水。我无法品尝卡片上描述的任何口味。
“暗水”,入坑的开始
好奇心促使我喝了咖啡。
之后我开始在不同的咖啡馆喝单品,从肯尼亚的耶加雪菲,到各种小产地、微批次。
当时市场上的咖啡馆还没有那么多,手冲咖啡的价格动辄40到50元一杯。回想起来,我肯定不记得喝过什么好豆子的味道,但我清楚地记得花钱的心疼感觉。
记得第一次去广州甜甜,老板还在分享不同的豆子和酿造设备。半年后我再去的时候,菜单上已经取消了手冲咖啡,只提供美式咖啡和牛奶咖啡。
甜品店,图片来自大众点评网
原因是很多顾客在店里聊天时向他询问特色咖啡馆的推荐。他问顾客什么是特色咖啡馆。顾客说有一家咖啡馆卖手冲咖啡。想了想,他砍下自己的手去煮咖啡。
年初,我在咖啡馆喝咖啡,和老板聊天。他表示,生意其实并没有那么乐观。毫不夸张地说,从2017年到2018年,咖啡馆的收入很大一部分来自到店的粉丝。公众仍然不习惯每天喝咖啡。
精品咖啡店最初的吸引力来自于手工冲泡的咖啡。然而手冲咖啡却带来了太多的好奇、距离,甚至是误解。很多消费者对精品咖啡的理解已经变成:精品咖啡就等于手冲咖啡,精品咖啡豆就是轻度烘焙的咖啡豆。
经过几年的智商税务启蒙,我也开始购买各种冲泡工具,在家冲泡咖啡。
家里的咖啡角
前几年很流行的花魁,半斤才80-100元。如果自己购买咖啡豆,一杯咖啡的成本只要10元左右,这可是一笔不小的节省。
事实证明,喝精品咖啡并不会让你变穷,只有当你每天出去喝它时,你才会变得真正穷。之后我就很少专门去咖啡馆喝单品了。
如今,无论是国外烘焙品牌的咖啡豆,还是小众加工方式的生豆,都有多种采购渠道。爱好者们从在咖啡馆探索口味到自己动手享受乐趣。咖啡馆手冲咖啡的光环减弱,导致很多人失去了专门去咖啡馆的动力。
-02-
装潢看起来越来越相似,创意咖啡的味道也都一样。
回想起来,广州的APF是较早的一家纯白色风格的咖啡馆;双树咖啡有一种冷酷的工业风格。第一眼看上去,就充满了惊喜。
但渐渐地,市面上的咖啡馆装修风格都大同小异。酒吧里有辣妈EK,菜单也是美式拿铁。每一个都是相似的。只有少数商店可以发现差异。
越来越相似了
事实证明,很多开咖啡馆的朋友都喜欢每周在店休期间去新开的咖啡馆走一趟,观察自己的店能学到什么。
现在,同行业的人都差不多了,休息时间逛店就变成了逛好朋友的店,感叹一起做生意的难。
今年咖啡店最受欢迎的产品非创意咖啡莫属。创意咖啡,比传统咖啡更适合大众消费者的口味,原本是咖啡比赛中的一个项目。后来被运用到商店运营中,一度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创意咖啡的明星店是上海的OPS。类似于鸡尾酒的特殊混合方法。另外,咖啡师会在您眼前制作和讲解,让您充分体验到特殊的风味。
当咖啡趋于日常化、价格实惠时,用创意打造新的明星饮品、重塑咖啡价格体系,原本是咖啡店经营的突破点。
创意咖啡原本是咖啡的突破点
不过,创意咖啡也不能喝太多。
端午节期间,我从上海去了苏州。两天去了6家店,喝了16杯创意咖啡。回来之后,我就很少再被这样的产品所吸引了。
我发现很多店的特色咖啡冲泡方式无非就是这么几种:“咖啡+饮料”、“咖啡+水果”,使用香气突出的食材,如奶油、香料、酒酿、冰淇淋等。味道上的关键词都是一样的,比如起泡的味道、酸甜的果味、浓郁的香气、冷热交融等。
很多店里的创意咖啡,其实就是一杯“小甜水”,加入一片迷迭香和两片水果。如果把标志遮住,你就看不出是哪家店的,而且味道都一样。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单品还是创意咖啡,刚推出时确实存在好奇心。但同时,也有一个心理门槛。超过这个阈值,内心就不会出现任何干扰。视觉、味觉方面的审美疲劳给逛店的热情浇了一盆冷水。
探店的好奇心门槛逐渐耗尽
-03-
咖啡节越来越热闹,比逛店划算
昨天,某咖啡自媒体发布了2019年咖啡行业的关键词,其中之一就是咖啡节。
2019年可能是咖啡节最密集的一年。前段时间,朋友告诉我,店里买了一台专门用于户外活动的单头咖啡机。场外活动是指咖啡节和市场活动。
今年咖啡活动特别受欢迎。这里不仅有专业的咖啡展览,还有各种主题的咖啡节。主办方不再是专业的行业组织,还包括不同的自媒体机构和商业地产开发商。在北上广深,几乎每个月都有大型咖啡线下活动,现在这种趋势也蔓延到二三线城市。
对于咖啡店来说,一个小型咖啡节的摊位费也就几百元。现场售卖咖啡、咖啡豆、挂耳、原创店铺周边,同时展示品牌、吸引潜在顾客,绝对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摆摊卖咖啡是一个划算的举动
摆摊卖咖啡已经成为很多咖啡馆经营的固定活动。
以前我去逛店,一次最多也就逛两三个店。现在我去参加咖啡节了。如果我看到一个我感兴趣的摊位,我就会买一个杯子。如果我能尝试一些,我就会加入其中。我还可以认识其他地方的咖啡品牌。
这种新奇感很像小时候去参加美食节。从周末约会开始,逛咖啡节已经逐渐成为年轻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打卡咖啡节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不过,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公众对咖啡节的态度会不会像流行的逛店活动一样突然再次降温?
毕竟,逛店和咖啡节并不是日常的咖啡消费行为。对于许多客户来说,它只是一种社交货币。 “打卡”、“探店”、“拔草”的社交观念被网络灌输,他们来这里发图、炫耀自拍照。你经常可以看到很多人在手机上点餐并喝完一杯咖啡,甚至没有碰过咖啡杯。
-04-
结论
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你的审美终究会厌倦。
真正喝咖啡的顾客开始回归理性、便捷的消费方式。那些不喜欢咖啡的消费者还会来吗?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咖啡店生意还能坚持下去。说明粉丝打卡和安利确实带动了咖啡在大众消费者中的崛起,起到了培育市场的作用。
只是怕,逛店的时候会冷,店里也会冷。你怎么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