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色发展方式与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及疫情后的绿色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认识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把推广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面对COVID-19疫情,如何培养和践行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需要教育界乃至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
突如其来的COVID-19疫情,对人类社会的道德、秩序、文明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它还呼吁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集体反思。经过疫情的洗礼,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悄然发生一些“绿色”的改变。出行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勤洗手多通风、分餐、垃圾分类、拒绝吃野味等逐渐成为民众的常态。共识。这些变化体现了人们通过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来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矛盾,尊重自然、适应自然、和谐相处的努力。
江西省樟树市鼓励中小学生自带餐具到校就餐,开创校园新风尚。周亮/光明影业 摄
1、要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绿色生活方式,简而言之,就是指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中注重自然、环保、节俭、健康的生活方式。从更深层次上讲,绿色生活方式是良好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意识的体现:当代人在享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同时,也要把宝贵的资源和生态环境留给子孙后代,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可持续发展应尽的责任。同时,也意味着个人自然审美修养、遵守生态伦理道德规范是人类生态文明的重要标志。
从经济学角度看,由于生态环境的完整性,个人消费活动造成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占用,极有可能给他人或整个社会造成额外成本和成本,即产生外部效应。当个体选择绿色生活、保护环境时,他就是在积极减少自身行为的外部影响,主动承担自己行为的成本,创造优美的环境,创造积极的外部影响。同时,由于生态环境的公共性,如果个体只局限于个体理性,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集体将面临“公地悲剧”。可见,绿色生活方式也是一种集体理性选择。
2、环境教育是培育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
绿色生活方式基于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它要求行动者具备生态科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理性的认识,对社区、城市、国家乃至世界的可持续发展有认识。公众关注可持续发展问题并不容易。因此,环境教育必须成为培育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疫情以来围绕“禁野生动物”的争论为例。有些人认为吃野味是个人自由的问题。首先,这很大程度上源于知识的缺乏。由于环境系统的普遍关联性、环境影响的隐蔽性和滞后性以及环境影响相关信息的不对称性和不充分性,人们往往难以察觉外部对自身行为的不利影响。例如,当个人食用野生动物时,并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所传递的消费需求信号正在刺激供给方行为,促进巨大商业链条的形成,甚至非法市场的形成。又如,由于传统习俗的惯性,人们往往意识不到这种行为的健康风险,更难以意识到野生动物饲养、狩猎、交易、销售、屠宰等风险,极大威胁全社会生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或者,另一个极端,由于对野生动物缺乏科学认识,他们给野生动物贴上了“污名化”、“敌对”的标签,没有意识到威胁人类安全的不是野生动物,而是人类之间的关系。和自然。相处方式和安全距离,甚至错误地试图以“生态消杀”的方式解决问题。其次,绿色行为缺乏激励。由于上述外部性的存在,纠正自身的负外部性往往需要额外的成本。经济激励的缺乏阻碍了行为者主动实践绿色行为,即使他们知道负外部性的存在。第三,生活中的绿色行为也面临缺乏监管的困难。由于资源环境产权不明确,破坏环境的行为往往难以观察和监管。此外,由于部门协调、执法成本、技术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存在监管真空。破坏环境的行为面临极高的监管成本。和难度。
可见,要将绿色生活方式转变为日常生活中的自觉习惯,仅仅依靠强制和建立经济激励是不够的。从根本上来说,还需要社会道德规范的引导。教育可以起到促进人们习惯形成、调动理性和内心同情心、关怀力的作用。教育回应时代需要和时代问题,承担着培养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要主动将环境教育全面渗透到国民教育体系中,通过调查研究生成环境知识。通过科学普及传播环境知识,通过知识产生环境认知和意识,激发公众绿色生活的意愿和自发行动,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理念和素质的合格公民。
三、全面推进环境教育,培育绿色生活方式
中国的环境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成汤“三面张网”,管仲“守山林沼泽草”,孔子“钓鱼无纲,行船不夜射”,孟子“数粒而不能入”。 “池塘,斧头重一斤”,“是时候进山林了”等简单的环境命题,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突发性、复杂性和危害性不断升级,而环境教育却似乎滞后于时代的需要。笔者建议,应将环境教育视为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主体共同推动的事业,全面促进环境知识、环境经验、环境实践的普及,通过教育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选择。
结合人的成长规律,在每个成长阶段应普及不同深度的环境知识和技能。在中小学教育阶段,我们带领学生以有趣的方式体验美丽的环境,了解自然现象,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在高等教育阶段,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代际思维,深刻理解全球环境当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形成对人类社会未来的共同关注。
走进环境,感受自然,了解自身行为和人类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和后果。人类是自然的产物。这种亲和力使人类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亲近自然、融入自然的愿望。然而,现代城市的扩张和商业化的发展,逐渐将绿色推向城市边缘,年轻人正在远离它。心理上远离自然。英国的“卢卡斯环境教育模式”和日本“感受自然——理解自然——探索自然——保护自然”的教育过程都是值得借鉴的国际经验。
大力倡导实践教育,开展有益于个人和环境的行为示范。加强学校与城乡的互动,鼓励学生参与垃圾分类、绿色出行、拒绝游戏、环保科技创新等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利用互联网和智能技术减少垃圾分类、绿色出行、拒绝游戏、环保科技创新等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降低绿色生活的成本,增加绿色生活的效益,使环境教育产生合力,取得更好的效果。
教育是民族复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这是一项利当前、利未来的道德和政治工程。 COVID-19疫情给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敲响了警钟。同时,绿色生活方式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客观要求。我国正踏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征程。全社会要全面推进环境教育,培育绿色生活方式,践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态文明理念。
《光明日报》(2020年6月30日第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