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抑郁症负担与预防措施:健康生活方式降低患病风险及神经生物学机制探讨
根据《柳叶刀》最新抑郁症研究报告,全球每年有5%的成年人患有抑郁症。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75%以上的抑郁症患者没有得到正确诊断和治疗。即使得到治疗,许多抑郁症患者也会不断复发,终生服药。因此,制定有效的抑郁症预防措施以减轻全球抑郁症的负担变得越来越重要。
抑郁症的危险因素很多,发病机制也很复杂。生活方式是最重要的风险因素之一。过去的临床研究表明,保持健康饮食、定期锻炼和积极参与社交互动的人患抑郁症的风险较低。
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在多大程度上降低患抑郁症的风险?这种关联背后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是什么?这些问题的答案对于制定有效的抑郁症预防措施、降低抑郁症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9月11日,由上海复旦大学冯建锋/程伟教授带领的青年研究团队联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剑桥大学、华威大学多学科交叉团队,基于大数据规模生物医学数据库和大数据统计建模方法,发现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降低高达57%的抑郁风险。进一步的机制研究表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通过影响我们的大脑结构、免疫系统和新陈代谢,对预防抑郁症起到保护作用。
相关研究成果以“生活方式与抑郁症关联的大脑结构、免疫代谢和遗传机制”为题发表在《Nature》子刊《Nature Mental》上。 Health》并被编辑选为研究简报进行报道。
研究团队基于英国生物银行数据库,分析超过29万人(其中13,000人患有抑郁症)超过13年的追踪数据,制定了健康生活方式综合评分,包括以下七种生活方式因素: 中等饮酒、健康饮食、定期体育锻炼、健康的睡眠时间、从不吸烟、低至中度久坐行为、频繁的社交接触。
通过生存分析发现,拥有健康的睡眠时间(每晚7至9小时)的保护作用最强,可降低22%的抑郁风险;频繁的社交接触可以降低18%的抑郁风险,是预防抑郁的重要因素。防止抑郁症复发的最佳保护措施;不饮酒或适量饮酒可降低11%的抑郁风险;健康饮食可将风险降低 6%;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可以降低14%的风险;从不吸烟可以将风险降低20%;低至中度的慢性久坐行为可减少 13%。
进一步,研究团队根据健康生活方式的综合评分,将生活方式划分为三个类别。结果发现,与生活方式不良的人相比,生活方式适度健康的人患抑郁症的风险要低41%,而生活方式不良的人患抑郁症的风险要低41%。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的人患抑郁症的风险降低 57%。
“虽然人们可能很难过上健康的生活方式,但我们的研究表明,即使是相对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可以对抑郁症产生显着的保护作用。”该研究项目主要负责人冯建峰教授表示。
进一步,研究团队探讨了遗传风险与生活方式之间的交互作用,发现对于抑郁症遗传风险高、中、低的人来说,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显着降低抑郁症的风险。孟德尔随机分析进一步揭示生活方式对抑郁症有显着的因果影响。这一发现表明,无论个人的遗传风险如何,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抑郁症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青年研究员程维表示:“这一发现非常重要,表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对抑郁症的保护作用是普遍存在的,可以为有抑郁症家族史和抑郁症遗传风险较高的人提供切实可行的保护策略”
为了进一步阐明为什么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降低抑郁症的风险,研究团队结合影像学、生化等多维数据来检验这种关联背后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首先,在神经影像学方面,发现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苍白球、丘脑、杏仁核和海马体等大脑区域体积增大有关,这些区域在认知控制和情绪调节方面具有重要功能。其次,研究小组发现,健康的生活方式与免疫代谢指标显着相关,例如C反应蛋白(体内因应对压力而产生的分子)和甘油三酯(人体用来储存能量的主要脂肪形式之一)以供以后使用)。有关的。
该论文的共同作者于金泰教授解释道:“生活中的压力会影响我们调节血糖的能力,而体育锻炼和睡眠时间不足会损害身体应对压力的能力,加速衰老和损伤体内的细胞,进而导致免疫功能下降。 。此外,孤独和缺乏社会支持也会损害免疫系统,增加感染风险。”
最后,研究团队进一步整合了生活方式、抑郁症、遗传学、大脑结构和免疫代谢的数据,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描述了这五个维度数据之间的相互作用,系统地解释了生活方式在降低抑郁症风险中的作用。神经机制为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何通过影响大脑结构和免疫代谢功能来降低抑郁风险提供了全面的视角。
剑桥大学精神病学系论文合著者芭芭拉·J·萨哈基安 (Barbara J. Sahakian) 教授表示:“虽然我们的 DNA 会增加我们患抑郁症的风险,但我们已经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可能更为重要。其中一些生活方式因素是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的事情,因此尝试找到改善它们的方法,例如确保我们睡个好觉并出去见朋友,可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真正的改变。”
同样来自剑桥大学精神病学系的克里斯特尔·兰利博士说:“我们习惯于认为健康的生活方式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很重要,但它对我们的心理健康也同样重要。它对大脑健康和认知,并间接促进更健康的免疫循环和新陈代谢。”
复旦大学冯剑锋教授补充道:“我们知道,许多抑郁症症状早在青春期或成年早期就开始出现,因此应该从学校教育年轻人,了解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减少抑郁症的发生。”国家。发病率。”
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冯建峰教授、青年研究员程伟、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于金泰教授为该文的通讯作者。赵玉杰,复旦类脑智能研究院博士生,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8年资深博士生。学生刘阳是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上海市重大专项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