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北方点心文化:从北京栗子糕到重阳花糕的美食之旅
文字| 《谁最中国》
封面照片| 《谁最中国》
第一张图片 | 《谁最中国》
当时周作人在书中写道:“北方的点心是正餐,南方的点心是小吃。”多年来,南方美食家一直有一种优越感,觉得自己比北方人吃得更精致。 ,味道不错。
如今,南北之间的点心已交流多年。如果周作人还活着的话,他每天恐怕只担心下午茶的问题。
一地的点心已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点心。真是太方便了,太无聊了。如果还有人对美食感到好奇和饥饿,不如来北方吃小吃。饮食粗犷的北方,现在不会让人们失望。
图片|谁最中国化?
点心之旅,第一站是北京。北京的糖果糕点自辽金以来逐渐发展成为名品。栗子糕和重阳花糕已经迭代了几千年。在周作人居住的“老北京”,点心品种花哨到可以“签上菜名”:
水甜品:茶面、油炒面、豆汁、豆腐脑、炒肝、炖烤、杏仁茶、奶酪。
甜咸干小吃:锅饼、碗饼、焦圈、炸肚、羊头肉、炸香肠、热面炸饼、火烧包子等。
图片|谁最中国化?
吃完零食就去天桥。 1949年之前,北京天桥是点心的天堂。饭店有114家、238家,主要以挑担子、挑篮子、摆摊为主,散布在大街小巷。
当时立交桥上有人拉弓、举刀、拉空竹、跳叉子、卖发油、卖老鼠药、唱戏……参观了立交桥,我了解了民间的民间文化。北京。
大栅栏门张胡同,一条街,布满了豆腐脑白、年糕王等优质小吃,还有各有绝活的糕点店——糕点是满族人对点心的总称。直到今天,起司伟和年高阳仍然活跃在同一个地方。
图片|姨妈像风一样
北京是元、明、清三朝的皇都。数百年来,无数皇亲国戚、富商富商、五湖四海的百姓来来往往,留下了无数吃喝玩乐的细节,建造了无数的亭台楼阁。露台、房屋、寺庙。如今,大栅栏连锁店林立,王府井卖路易威登,立交桥干净整洁。历史离我们越来越远,越来越难以触及。只有少数糕点店还保留着老北京的气氛。一口点心,梦回清朝。
咬一口茯苓饼,味道像嚼纸?这是清朝时期流行的物品。精心制作,滋补安神,只有皇帝和他的妻子才能吃。
图片|谁最中国化?
咬一口枣泥糕,满嘴都是清香。这曾经是慈禧的私人命令,后来从宫廷流传到民间。
四月吃玫瑰饼,正应了时节。张学良在北京时最喜欢这个,但他特意想买下正明斋。
至于黄豆汁,喝一口就可以了。要知道老舍最爱喝豆汁。过去,穷人吃不起饭,就整天喝豆汁、煮杂烩。
还有吃不完的牛舌饼、驴卷、七星饼、马奶糖沾、木薯粉、杏仁豆腐……
糕点是一扇门。甜味打开你的胃,也能打开一段历史的故事,带我们品味舌尖上的古老中国。
乳制品的极致在哪里?
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欧洲美食:奶酪火锅、蓝纹奶酪、奶油蛋糕。
不。欧洲人对牛奶的热情远不如我们国家的北方人。
在中国正北的内蒙古自治区,拴马的汉子威风凛凛,放羊的草原姑娘热情奔放。内蒙古人的饮食特点是终生不“断奶”,嗜肉成瘾。因此,蒙古族始终具有双重性格——勇敢和诚实。
或许是受DNA的影响,内蒙古人对牛奶及乳制品仍然有着强烈的依赖。他们对牛奶的使用已经达到了顶峰。
奶酪、奶片是内蒙古著名的小吃,常在北方各大市场批量销售。外形可爱,味道甜美,老少皆宜。
很多人都会想到奶茶。严格来说,奶茶对于外地人来说是小吃,对于内蒙古人来说是食品。内蒙古人一日三餐不吃奶茶。过去,一些蒙古族老人一生不喝水,只喝奶茶。如今,喝奶茶、吃羊肉烧麦是内蒙古60后最时尚的社交早茶。
图片|谁最中国化?
然而,只有奶豆腐和奶皮子才是蒙古奶制品的灵魂。
内蒙古有一系列关于奶豆腐的菜谱:奶豆腐片、奶豆腐丝、烤奶豆腐、煮奶豆腐、番茄奶豆腐披萨……
奶豆腐似乎和豆腐一样用途广泛。
但奶豆腐只是看起来像豆腐。生产工艺复杂。牛奶必须先发酵,然后脱水,中间要长时间搅拌。待酸奶煮成泥后,即可放入模具中,冷却后即成奶豆腐。
十斤牛奶,一斤豆腐。
图片|姨妈像风一样
两口“豆腐”,一顿半饱,热量高达珠穆朗玛峰,让曾经贫困的内蒙古人民在冬天的风雪中站稳了脚跟。内蒙古人一提到奶豆腐,眼睛一亮,口水直流。浓郁的口感和酸甜的口感,在吃下去的第一秒就俘获了他们的灵魂。他们把它放入一杯热奶茶中,与奶油和炒饭混合,像朝圣者一样用双手捧到嘴边,喝了一口。其口感滑润醇厚,层次丰富,绵而不烂,油而不腻,一听钟声,就进入了天堂。
如果加上鲜奶皮,味道会更浓郁,愉悦感会加倍。
奶皮子是小时候喝牛奶时无法避免的一层油皮——上面有无数层。奶皮可以干吃。如果放入奶茶中,最好选择新鲜的奶皮。当整块奶油颤抖着铺在奶茶上时——
这杯奶茶就更难吃了。
外地人吃内蒙古乳制品是有门槛的。发酵产品总是带有一种奇怪的酸度和一种难以形容的气味。尤其是吃奶豆腐的时候,你的味蕾必须克服很高的审美障碍,才能获得美味的真正含义。但对于真正的吃货来说,这点小麻烦根本不算什么。
很多人都说东北没有吃的。这不能说是完全的谎言。东北人的菜单确实有点单调,但是东北人却有好吃的小吃。
吉林人常吃糕点,这与其他地方的人不同。别人常吃的东西叫年糕。
图片|姨妈像风一样
从本质上来说,年糕和糕点并不是两种不同的食物。年糕的制作方法与年糕类似,但要精细得多:将大量糯米煮沸后放入木槽中,用大木锤蘸水,捣碎成泥。泥状,倒在石板上,用木锤蘸水敲打。面团通常由两个人做,旁边有人帮忙翻面。这是一项测试你的二头肌的身体活动。
大糕是朝鲜族的特色美食。想象一下,在冬季大雪来临之前,朝鲜人民的健壮小伙子们会穿上厚厚的棉衣,头上扎上布条,在自家院子里扎高高。来自援助的女孩。兄弟俩齐心协力,挥汗如雨,场面十分热闹。
做蛋糕的精髓就在于蘸酱。冷却后的饼沾上黄豆粉和白糖。清爽有嚼劲,但还不够好。紫苏糕是糕点中味道最鲜美的:将紫苏粉磨碎,加入少量调味料,拌匀后撒在糕点上。它有点甜,有点咸。紫苏的清香与糯米的甜味融为一体,在心里感受得到。一种让人想落泪的朴素之美。
很多东北人一提到点心,就会想到粘豆包。糯豆包是用黄米和玉米面发酵制成的红豆包子。 40岁以上的东北人对这个物体有着复杂的依恋。
图片|谁最中国化?
作者的姨妈是吉林人,20世纪70年代出生。她经常讲一个故事:姑姑小时候,家里很穷。她的父母养育了四个孩子,经济十分紧张。每年冬天,大人们为了送新年礼物,都会做一大桶粘豆包,冻在院子里。那是孩子们眼中最美味的东西。
有一年,家里过年不好,孩子们很长一段时间都吃不到好东西。冬天,他们又看到大人们在做粘豆包,贪得无厌,控制不住自己,就决定时不时地一起去偷豆包。
他们说这种事每隔三到五次就会发生一次,但他们四个人一次偷了四个豆袋。仅仅一个月的时间,水箱就空了一半。当大人终于知道后,父亲勃然大怒,让四个孩子跪下,一一殴打。他还强迫孩子们记住每人吃了多少个豆包,以便他根据数字重新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