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妈妈为何放弃中国事业带女儿回芬兰读书?外滩教育揭秘背后的教育选择
TBE教育|ID
周莹莹|作者
莱昂丨编辑
前段时间,邦德先生看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视频。
一位中文非常流利、网名“芬兰卡杰”的芬兰妈妈分享了她为何毫不犹豫地放弃在中国的事业,带着女儿回到芬兰读书。
卡修女是一个真正的芬兰人。她从小就随父母在中国和芬兰学习和生活。后来她定居广州,从事酒店业和旅游业,并嫁给了一位东北年轻人。
但几年前,卡姐放弃了在广州打拼的事业和十几年积累的人脉,毅然带着女儿从国内的国际学校去芬兰留学。
卡姐和她的女儿艾米丽在中国
是什么让嘉姐做出如此重大的决定?
卡姐在视频中分享,她的孩子在中国很受宠,小小年纪就靠着妈妈总经理的身份,在员工面前学会了摆架子、展现优越感。无论她和丈夫对她多么严格,都无法抗衡周围环境对她的“过度溺爱”。
她希望女儿能够明白,自己是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要学会平凡的生活。
如今,卡姐已经把女儿从中国的国际学校转到芬兰,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的一所公立学校读书。
邦德先生很好奇,卡姐的女儿回到芬兰后,她的学习和生活会遇到什么样的变化?像卡姐这样的芬兰妈妈如何看待两国教育差异?
在充满圣诞气氛的一天,邦德先生与远在芬兰的卡姐取得了联系。
从中国返回芬兰
再次成为一个“普通”的孩子
Ka姐感叹,回到芬兰后,女儿Emilie最大的变化就是又变成了一个“普通”的孩子!
这正是卡女士所期望的。
在中国,虽然Emilie从小就读双语幼儿园,但老师和周围的人都对她格外关注,因为她是为数不多的外国人长相的孩子之一。
在每场比赛和表演中,她都占据C位。大家的目光都会被这个长得像洋娃娃一样的女孩所吸引。我女儿也很享受拥有自己光环、成为人群焦点的感觉。
艾米莉和她的中国朋友
嘉姐不希望女儿因为长得和别人不一样而被误会,她就比别人优秀。
然而,大环境往往在各方面“宠爱”一个孩子,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她是外国孩子。
卡姐曾担任广州一家顶级国际商务酒店的总经理。女儿在酒店与工作人员相处时,有时会用一些“小聪明”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嘉姐对这样的事情非常反感,不止一次警告女儿要尊重别人,不要太武断。
不过,嘉姐身边的其他人,甚至是被女儿“冒犯”过的酒店员工和保安,都觉得没关系,“孩子还小,没关系,不用担心。”孩子。”
Emilie在酒店体验烘焙
就连卡姐家的保姆也会偷偷满足孩子的一些“偷懒行为”。
比如,如果卡姐明确要求孩子自己走路回家,但无法抗拒孩子的强硬,保姆就会心软,偷偷骑电瓶车来接孩子。
再比如,卡姐要求孩子跟保姆一起搞卫生、帮忙做家务,但只要孩子撒娇,保姆就会“照顾”,甚至还帮孩子撒谎……
这样的故事在中国也许并不奇怪,在代际育儿中也经常见到。
但对于一位芬兰母亲来说,这很难接受。卡姐认为,如果整个环境对孩子都是“心软”,甚至有时候不遵守原则,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孩子们都很聪明,他们能够敏锐地察觉到周围的人和环境其实对他们‘降低了要求’,也学会了在父母面前‘说一套做一套’。而父母也常常很无力,毕竟我们没法照顾孩子。”
卡姐妹和她的女儿艾米丽
此次返回芬兰,卡姐希望改变女儿的环境,在一个没人“纵容”她的地方体验不一样的生活。
果然,回国后,女儿Emilie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急需提高动手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因为她在中国读书的时候,每天都有校车往返学校。回到芬兰后,女儿甚至不知道如何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看到比自己小很多的孩子独立上学,她感到羞愧,觉得自己像个傻子。
家里不再有保姆,能做的事都得自己做;在学校尤其如此。
在芬兰的课程体系中,你会经常看到烹饪课、手工艺课、木工课等。如今,国内教育体系提倡将劳动技能课程纳入义务教育体系,这还是一个新鲜事物。然而在芬兰,此类课程已经实施多年,并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芬兰,从小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已经成为一种教育传统。
有趣的是,芬兰的手工艺课程也经历了一些迭代。
当卡还是个孩子的时候,男孩和女孩必须学习完全不同的东西。女生可能会学习织毛衣、使用缝纫机等;男孩们会学习更粗糙的手艺,比如木工、修理桌椅等。
如今,已经没有性别差异了。女孩还可以学习电气工程和木工,男孩还可以学习编织毛衣和缝纫。这是正常的。
嘉姐表示,幸运的是,女儿一直对艺术课程感兴趣,这些课程让她特别兴奋。她利用这个机会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
卡姐在中国工作时接受采访
说起芬兰的这些课程,你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孩子们宝贵的时间不是花在学习和回答问题上,而是浪费在这些“殴打”上,还有什么意义吗?想了想,这种操作似乎也只有“佛系”芬兰才能做得到。
原来卡姐没有考虑过这背后的逻辑。
现在,因为在中国和芬兰工作和生活的经历,她越来越意识到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重要性。
在她看来,动手能力其实是孩子独立能力的体现。虽然它不属于我们常听到的“21世纪核心竞争力”,也不是“核心素养”,但它影响着孩子的责任感和幸福感。
就像嘉姐的女儿现在可以在家里换一个灯泡或者修理一个小东西一样,她都能轻松完成,而且不会觉得超出了她的工作范围。
多年来,卡姐目睹了很多中国孩子,因为受到家庭和学校的良好“保护”,从小就感觉自己生活在一个巨大的泡沫中。除了学习之外,他们不需要做任何事情。探索和体验。学校没有相关课程,家庭也没有这样的意识。
“我见过很多不可思议的现象,十几岁的孩子甚至成年的孩子吃饭的时候,家长都要帮他把食物收起来,然后再喂孩子。”
她认为,即使这些孩子成为顶尖的学者,他们的内在自我仍然很脆弱。他们似乎与现实世界隔了一层,永远都是内心那个脆弱的“孩子”。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孩子也缺乏一颗感恩的心,把“不劳而获”视为理所当然。
更重要的是,孩子最终还是要走向社会的。被父母“照顾”的孩子,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在人生的道路上会很迷茫。
卡姐妹和她的女儿艾米丽
“芬兰孩子没有学习压力”
这是绝对的误解
艾米丽回到芬兰后,她的学业会发生什么变化?别说瞬间成为尖子生,至少应该如鱼得水才对吧?毕竟,芬兰的教育被公认为“佛教”。
没想到事实并非如此。
“虽然芬兰孩子学习没有中国孩子那么努力,在校时间也没有那么长,但他们绝对不是没有压力。”卡姐表示,大家对芬兰倡导的“快乐教育”存在误解,认为芬兰孩子没有学习压力。 。
事实上,“不考试”“不做作业”“每天只学习三个小时”的无压力、自由、无纪律的学习体验在外界广泛流传,主要集中在小学三年级和小学三年级。以下。
到了小学高年级后,芬兰孩子也面临着学习压力,需要学习很多科目。但大部分的学习内容都会在某个大主题下进行整合和探索,即“现象学习”。
芬兰孩子的压力主要体现在自主学习上,要求孩子对自己负责。
Ka姐说,比如女儿Emilie就读的学校,班主任就不像中国学校的班主任。她是班上一切事情的负责人,处理好每一个细节的“大管家”。在初中,学生一周见不到班主任是很正常的事情。
没有人强迫你在这里学习。尤其是初中,学生对自主性的要求比小学更高。从选择课程、安排上课时间,到小组讨论、完成作业,一切都可以自主掌控。
这也是为什么一些中国孩子来到芬兰后不适应当地环境的原因。中国父母没有意识到,芬兰孩子从小就开始锻炼“自己做决定”的意识,尝试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中国被老师和家长摆布的孩子来到芬兰确实不习惯。
在芬兰的教育体系中,学校和家长之间存在着界限感。比如,学校不会动不动就给家长布置任务,不存在“家长陪孩子做作业或者检查孩子作业”的情况。
在中国生活期间,尽管Emilie就读于国际学校,但她仍然感受到来自学校的压力。微信群交流、读书打卡、亲子作业,都是她作为妈妈的日常工作。
“在芬兰,如果孩子没有完成作业,老师不会认为是家长的问题;但在中国,如果孩子没有完成作业,家长似乎是第一个问责的对象。”
芬兰这样的教育理念确实给家长们带来了极大的“安慰”。
卡姐身边也有很多华人家庭。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带着孩子来芬兰读书,误以为自己来到了一个可以“躺着”的国家。
卡姐提醒,其实芬兰不存在所谓的“平躺”。芬兰家长也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会带孩子参加各种兴趣班。 “只是我们的方法和重点不同。”
例如,芬兰孩子进入高中和大学时,也必须经过择优选拔。为了准备自己喜欢的大学和专业,他们需要从初中开始规划自己的专业学习。
此外,芬兰孩子的课外时间也排得满满的。 Ka的姐姐和弟弟一家有三个孩子。放假期间,家长们要接送孩子在不同的兴趣班之间穿梭。
“同样,芬兰父母也非常重视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特长,但他们很少有功利心态,更希望孩子在生活中能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艾米莉学习舞蹈
当然,芬兰孩子也可以偷懒,家长也需要和孩子“斗智斗勇”,想出各种办法帮助孩子坚持下去。
卡姐观察发现,相比中国父母,芬兰父母更懂得“随波逐流”,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孩子,而不是“强行”。
比如,当艾米莉小时候想成为迪士尼公主时,卡姐就趁机启发孩子们:“你认为公主需要什么技能?”艾米莉回答:“公主会跳舞。”
“除了会跳舞之外?”孩子想了想,说道:“你还要会学外语,因为王子可能是外国人。”卡姐趁机诱导孩子,“那你想学好舞蹈和外语吗?”
经过这样的引导,舞蹈和外语都成了孩子们自己的需求。
艾米莉在学校穿着芬兰民族服装
随着孩子们的成长,卡姐鼓励艾米丽学习某项技能的方法会及时改变,但她总会尽力将其与孩子们目前的兴趣、爱好、愿望相结合。
“很多时候我们不愿意学某样东西,只是找不到为什么要学它的理由。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我们为什么要学一门语言?如果说话可以帮助他应对考试,或者让他更有竞争力以后……像这样的理由,不会给小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
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是“学生”
芬兰教育让普瓦自信
多年来,芬兰在PISA测试中的出色表现,让芬兰教育成为传奇,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教育工作者前来学习。
当然,很多中国家长来到这个人口刚刚超过500万的北欧国家,为孩子寻找理想的教育。
从小经历过中国和芬兰教育的卡姐认为,我们需要去掉芬兰教育的过滤器,重新审视中芬教育的差异。
以嘉姐的亲身经历为例。她从小就随父母在中国和芬兰学习和生活。高中毕业后,她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考入芬兰外交学院。入学后,我觉得不适合我,于是退学,重新进入赫尔辛基商学院学习商科。后来我作为交换生到中国人民大学学习。
卡姐的学习生涯中,她的语言天赋很快就得到了体现。小小年纪的她就沉浸在中文、芬兰语、英语的多语言环境中。她不但不觉得混乱,还可以自由切换。
小时候,嘉姐和家人曾在中国台湾生活过一段时间
后来,她学习了瑞典语、德语和西班牙语,汉语也变得更加流利。这没什么,她居然会说闽南语和粤语。用她的话说,“学习语言是我放松的方式。”
带着东北口音的普通话出现在短视频媒体上,卡姐一度成为“网红”,为中国粉丝了解芬兰打开了一扇窗。
俗话说“虎父无狗子”——妈妈的语言能力这么强,女儿应该也能做到吧?
事实并非如此。嘉姐说:“我不得不承认,语言天赋是有的,我女儿是一个语言天赋一般的孩子。”
虽然与嘉姐有着相似的“跨文化生活”背景,但女儿却存在语言困惑。因为她在学校说中文和英语,在家和妈妈说芬兰语,所以她的女儿学习每种语言都很困难。更重要的是,她缺乏卡姐小时候对语言学习的热情。
这也让卡姐认识到,女儿的天赋和兴趣并不在于语言。意识到这一点将为您减轻很多焦虑。
对比自己和女儿两代人的学习经历,卡姐最大的体会是,中国式教育可能更适合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孩子,准确地说,是班上前10%的孩子。
作为一名尖子生,卡姐曾经是应试教育的受益者。
她观察到,应试教育中的尖子生往往具有以下特点:擅长传统学习方法;他们能够适应竞争激烈的学习环境;他们对高密度的学习内容感到兴奋。这样的孩子也会比其他孩子受到老师的关注,获得更多的展示机会,从而走上良性循环。
“中国的基础教育确实更擅长培养精英幼儿。相比之下,芬兰的教育体系对普通孩子更加友好。”
为什么这么说?
卡姐表示,大多数孩子在学习上其实需要更多的认可和鼓励。芬兰教育中坚持“不轻易对孩子和家长说悲观、自信的话”这一原则的鼓励性教育,确实让每个家庭都对孩子的成长持乐观态度。
外滩曾听一位移民芬兰的妈妈分享,虽然孩子入学后的第一次考试成绩“惨不忍睹”,但没想到的是老师的微笑和安慰,“孩子成绩很好,不用担心。” ”
母亲顿时松了口气。她原本担心孩子会因为成绩不好而被芬兰老师讨厌。现在芬兰老师给了她宝贵的信心:不要着急,我们会陪伴孩子慢慢进步。
而且,从沟通效果来看,情绪占70%。如果我们带着错误的情绪跟孩子说话,他们就听不到沟通的内容。这就是为什么芬兰提倡“快乐教育”,因为只有孩子处于快乐的学习状态,才能更好地吸收学习内容。
当然,芬兰教师的从容并非从天而降,与他们背后的教育土壤密不可分。
芬兰小学一级的教师都是“班主任”,负责孩子的所有科目,跟随孩子从一年级到六年级。
这使得老师非常了解孩子们的情况,了解每个孩子的学习节奏。学校并不要求孩子在某个年级达到统一的标准,而是允许他们有一个“因人而异”的成长计划。
这也给了老师更多的放松和自主权。他们认为孩子暂时落后没关系,以后还有时间弥补。
更重要的是,芬兰教育体系中存在“容错机制”。
中国孩子中考要面临分流,芬兰孩子也是如此。中考也压力很大。无法进入高中的孩子也会去职业学校,但“大学教育”通道并未被堵塞。职业学校毕业的孩子仍然可以上大学。
就像卡姐的弟弟一样,因为有学习障碍,没有考上高中,去了职业学校学习土木工程。 30多岁的时候,他回到学校提高学历,获得了土木工程硕士学位。现在一所职业学校担任教师。
正是因为芬兰的教育“没有死角”。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差距不大,可以相互转化,让芬兰孩子和家长有信心不着急。
作为一名芬兰妈妈,卡姐对中国和芬兰教育的评论也很有趣。
她认为,两国国情、人口规模、人均资源不同。如果说芬兰的教育就像“经营一家便利店”,那么中国的教育就像“经营一个大型购物中心”。前者可以轻松实现“个性化”和“灵活性”,而后者由于规模庞大,需要“统一部署、讲求效率”。
因此,前者让每一个普通孩子都有机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让普娃更加自信;而后者可能更有利于培养精英,让那些在学习领域有天赋的孩子实现“强者恒强”。
不过,对于想要去芬兰留学的家庭,卡姐有一些建议。她希望大家能够摘掉芬兰教育的滤镜,看清芬兰教育的真正优势,什么样的教育适合自己的孩子。
“无论如何,在任何教育环境下,都不可能轻易获胜。”
-结局-
一个幸福的原生家庭可以滋养孩子的一生,而一个不幸的原生家庭则可能给孩子带来终生的创伤。
如果你也想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寻求专业帮助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一心心理邀请了多位优秀成熟的心理咨询师和专业心理咨询师,为您提供“原生家庭创伤治愈计划”。
1️⃣3大心理评估,9个维度评估心理健康状况
2️⃣40分钟1V1访谈,深度分析心理问题
3️⃣1个定制方案,24小时内提供原生家庭问题解决方案
4️⃣1套心理资源包,匹配有针对性的心理课程、科普知识等。
第一次咨询仅需129元,帮助您看到看不见的心理创伤,走出原生家庭的阴影。
立即扫码参与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