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美国的本质:基督新教如何塑造美国国家与外交政策
“业余作家”的国际视野
关于美国的中文书籍已经有大量了。还有哪些介绍美国的书能让人惊喜,突然火爆呢?我现在就有一个。于言之撰写的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美国本质》一出版就登上了畅销书排行榜,引起了很大反响。
中国流行的观点是,美国是一个高度世俗的国家,其国际战略完全服从于其国家利益。它凭借强大的实力,不遗余力地争夺和控制世界的利益和资源。然而于言之的看法却恰恰相反。 《美国的本质》有一个副标题,叫做“新教主导的国家与外交”。
于言之的基本论点是,新教构成了美国的国粹,决定了美国外交的本质。美国外交不是世俗外交,而是“意识形态外交”。 《美国本质》写道,美国“从未偏离在全球建立基督教文明体系的战略目标”。 “人权状况和民主一直是美国对外交往中衡量敌友的标准。”热衷于弘扬和维护自由、人权、民主的价值观和制度,并充当这些价值观和制度的保护者,实际上是在弘扬和保护基督教的价值观和制度,旨在建立世界各地的基督教文明社会。命令。”
针对“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敌人”的“外交法则”,于言之说,“美国有一个永远的敌人,那就是美国人眼中的敌基督”。例如,“先是日本的反基督教崇拜天皇的军国主义制度,希特勒的反基督教纳粹运动,然后是唯物主义无神论运动,然后是近年来伊斯兰世界的复兴”。书中写道,为了应对这一点,美国人的敌人甚至不惜牺牲人民的生命和国家的现实利益来捍卫其价值观。最后,书中警告,“解读美国时,不要陷入泛利益论的泥潭”。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中国不会仅仅因为经济实力而被美国视为威胁。
于言之书中基督教主导下的美国人的道德观念也与通过好莱坞等美国市场文化机构输出的道德观念不同。他写道,“大多数美国人都很保守,在私生活中也遵守规则。尤其是在性问题上,美国人的保守态度可能是世界上最好的。” ”。
除了上述“刺激和震惊”的观点外,他的书中还详细阐述了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马丁·路德·金的黑权运动与基督教的关系、美国对华外交的基督教元素、以及中国的人类个人主义等论点。作者表示,这是他的“亲身经历”。
在写作过程中,他陆续将一些章节放到网上,引发一波又一波的热潮。有人表示质疑和反对,有人猛烈咒骂,也有人热情支持。有网友留言:“简直就是美国狗写的书!”另一位网友则真诚地表达了自己的困惑:“我觉得作者写的有道理,但我觉得作者的观点有些偏激,有点危言耸听,让我听了更不安。”有网友留言表示,从这本书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启发,书正式出版后,反应更加热烈,大多对作者的观点表示支持和感谢。 。
谁也没有想到,是一位“业余作家”触动了人们内心的敏感地带。这位才子1980年高中毕业,以陕西省文科第一名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本科学习一年后,他被派往日本学习社会学,直到1991年获得社会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他没有进入学术机构,却获得了一个了解中国社会现实的相当有利的机会。最初在国务院法制局担任翻译。这份工作让他对中国的法律现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当时,他感到惊讶的是,一些基层法律工作者不懂法律,常常违法违宪而不自知。了解“法律还处于在地方普及ABC的阶段”。之后,我去其他地方工作,然后搬到了日本。目前,他经营着一家为国际公司提供咨询服务的公司。他一边从事学术写作,一边做“赚钱的工作”。
不过,在余先生看来,这并不妨碍他的专业和研究。他的个人经历让他有机会以国际视野观察世界,这也是他完成这样一本书的条件。
于先生对待知识的态度是严谨的。采访中,他对“三言两语无法讨论的问题”表示“请允许今后负责任地讨论”,并没有给出勉强的回答。
面对“良知与常识”的误区
人物周刊:美国已经是一个被中国人过度使用的话题了。为什么你还写这样一本书?
于言之:这要从伊拉克战争说起。
那段时间,因为想了解原油价格,我每天都会看电视节目,关注战争的进展。当然,我对国内专家的各种解读和预测也很感兴趣,试图从他们身上找到有用的东西。
但当我听了这些专家的解读和预测时,我就感觉有些不对劲。我发现中国人完全把美国当作一个帝国主义国家,而这个帝国主义是传统西方帝国主义的延续。 ,这与大英帝国、德意志帝国、日本帝国、苏联帝国没有什么不同。他们是弱者的掠夺者,只求利益,同时又打着美丽的旗号:过去帝国主义号称传播文明,教化野蛮人,现在却打着人权和民主的幌子,这是掠夺,是侵略。那时我就了解了中国人对美国的看法,即中国人如何看待美国。
我相信,电视节目中的大多数专家都是凭着自己的良心和知识来谈论自己相信的事情、相信的观点,并不是刻意捏造事情、欺骗人。我相信这就是他们自己看待美国和世界的方式。
他们对美国和世界的理解与我在日本留学时与美国人打交道的知识和经验有很大不同,我感受到了巨大的差异。我觉得按照他们的观点和逻辑,你无法真正掌握美国人的行为动机以及美国和欧洲国家的差异。这实际上对于我国的对外关系以及我国人民的对外交往是非常不利的。会造成很大的理解冲突。
根据我在国外学到的东西,我觉得可以更清楚地解释美国人的行为逻辑,美国和欧洲的差异,以及世界近百年来的外交规则,所以我产生了这个想法写一本书。关于一本关于美国的书的想法。
人物周刊:您在书中最想表达的是什么?
于言之:这可以简单概括为两点。
第一点是:如果你想了解美国、了解美国人、掌握美国的本质、掌握美国人的行为特征,你一定不能忘记一个事实——
近90%的美国人信仰基督教,其中60%信仰新教。基督教,特别是新教,是一种主张积极参与世界的宗教,是一种热切强调人和社会的原则和伦理的宗教。因此,宗教,美国人对现实、历史以及国内外政治的认识和理解都深受基督教的影响。这些影响始终反映在他们和他们祖先的行为中。因此,它们也反映在自己国家的现实和历史中。
第二点是:要想了解现代世界,就不能不了解基督教。现代世界的起点实际上是基督教宗教改革。央视讲大国崛起,总是从十六世纪开始。十六世纪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纪?这是宗教改革完成的时期。在宗教改革的影响下,西方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宗教改革后,西方出现了荷兰、英国等强国,这些强国都是新教国家。我们把近代的开始归因于英国的克伦威尔革命,在中国称为资产阶级革命,国外教科书则称为清教徒革命,也就是宗教革命。韦伯在书中充分讨论了新教对资本主义的影响。书上也说过了,这里就不多说了。
宗教改革催生了个人主义,而在个人主义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人权和民主的思想。人权思想和民主后来分为两大传统:一是神权中心的盎格鲁-撒克逊传统,仍然保持着宗教改革的原有色彩。它在强调个人主义的同时,也强调人应该生活在神的掌管之下。向下。这种传统是建立在清教主义的基础上的,这种基调在美国仍然很活跃。因此,美国人在表达民主、人权思想时,带有浓厚的神学色彩,说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类。 ,所以人与生俱来就拥有各种不可剥夺的人权。美国总统说,如果我们不被上帝控制,我们就会被暴君控制。另一种是法国传统,源于法国启蒙运动后的宗教改革。它是建立在人文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基础上的。在此基础上,诞生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布尔什维克革命。它也影响了中国,也孕育了中国。五四运动,他们都宣扬无神论和人道主义,认为人是至高无上的。法国大革命期间,巴黎圣母院被改造成理性神庙,共产党人高呼从来没有救世主。这两种传统在现代主导了世界。
在书中,为了把美国讲清楚,我不得不追溯美国精神的欧洲根源。所以我讲的不只是美国,还有近代欧洲两百年,以及欧洲和美国的差异。
人物周刊:您有没有考虑过这可能给您带来什么社会反应?今天看到的情况在你的预料之中吗?
于言之:人们对这本书的反应确实出乎我的意料。本以为最多也就是一本一般的社会学书籍,销量几千本,但实际上销量很好,一直是北京各大书店的畅销书。而且,这本书还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推荐给政府高层官员。香港凤凰卫视记者在采访余英时获得“社会科学诺贝尔奖”克鲁格奖时也谈到了这本书。
我最大的感受是,中国的学术自由和言论自由已经达到了非常广泛的程度,学术界也非常宽容。
民主的基础是道德
人物周刊:您提到您引用的大部分观点应该属于政治常识,在国外也确实是常识。这里只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请分析一下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
于言之:前面提到,中国的五四运动继承了法国的人文主义传统,延续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路线,以人本主义、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为基础。的。后来,在五四运动的基础上,中国共产主义出现了。
这条路线有一个传统,就是反宗教和唯物主义。我们知道,法国大革命的精神源头之一就是法国的伏尔泰。伏尔泰是无神论和唯物论的大师。共产主义也遵循唯物主义。因此,中国从五四运动至今,一直存在着强烈的反宗教情绪。五四运动期间,所有宗教都被摧毁。最有名的就是“打倒孔子店”的口号。国民政府期间,民间也兴起了“非贪运动”,就是要把基督教赶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后,宗教成为“麻醉人民的鸦片”。
因此,近百年来,中国学术界和思想界在看待国际事务时,并没有将宗教作为一个因素。宗教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极端和幼稚的东西,很容易用世俗的角度来看待世界。当然,这种观点肯定有其合理性,而且是普遍合理的。然而,这种观点也使人们很容易忽视宗教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尤其是观察美国时,很容易忽视基督教对美国的影响。
另外,关于民主的基础问题,欧洲自由主义全面胜利后,个人主义是民主的基础已成为常识。然而,由于我们缺乏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传统,所以民主的根基自然不容易看到。因此,很容易引起这方面的争议。
人物周刊:您的思想根源在哪里?看得出来,你非常崇拜韦伯。韦伯和托克韦尔给了你什么?
于言之:韦伯是现代思想界的巨人。我常常有疑问,为什么韦伯的脑袋里有如此丰富的知识和锋利的剪刀?韦伯从未去过中国和日本,但他对中国的儒家、道家和日本的佛教有着深刻的分析。他对日本净土真宗与新教共性的分析一直为日本学界所推崇。韦伯对社会主义的论述和预言非常经典。从此,社会主义沿着他所说的道路发展,也沿着他预言的道路遭受挫折。他还预测了我们当前的后冷战时代。他表示,未来地球上各种价值体系之间的冲突与将它们统一在一个原则下的努力肯定是水火不容的。世界将变得越来越多样化,曾经被埋葬的各种神灵也会从坟墓中醒来,走出坟墓,继续他们永无休止的斗争。众神的斗争将成为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成为我们现代人必须承受的命运。我们现在不正是在这个时代吗?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不正是韦伯的话的注解吗?我认为中国人非常有必要阅读韦伯。
托克维尔给了我很多思想启发,特别是他对美国的讨论。我讲了美国的宗教本质,他也讲了,而且比我讲得更透彻。他有一句经典的话我会再次引用。 ”我在它的公立学校中寻找它,在它的民主国会和它独特的宪法中寻找它,直到我走进教堂并听到了它。散发着热情和正义从讲坛上我才真正明白了美国的才华和力量的秘密,这比我说的要绝对和彻底。当然,这是法国人的浪漫表达,我不是这么说的。关于美国。
人物周刊:您确定世界政治文化会陷入某种主流,存在普世价值吗?
于言之:确实是这样。带有明显基督教胎记的自由民主和人权思想,如今由于欧洲的世俗化而获得了充分的世俗表达。在美国之外,民主和人权理念没有宗教色彩,已经成为一种普世理念。现在,没有任何国家和团体敢像黑格尔、纳粹那样批评民主和人权。你可能不知道,托马斯·曼早期也曾批评民主是盎格鲁撒克逊的产物,不符合德意志民族和德国精神。但后来他成为民主的热心倡导者。当今时代,没有人敢挑战民主和人权这两个普世理念。甚至那些反对他们的人也把他们当作自己的斗篷和旗帜。因此,可以肯定的是,这两个理念将成为未来文明的主要基本价值观。
人物周刊:那么,我们是否应该制定地方人权标准?现在在一些经济落后的地区和国家促进人权、实行民主不是很合适吗?
于言之:这两个人类概念肯定没有地方标准。他们颂扬人类的生命,一种理想的状态。
人权没有地域性、暂时性的标准,无论何时何地都应当受到保护。你不能说,在陕北,一对夫妇因为在家里看色情录像而被警察拘留是可以容忍的,因为那里很落后;但在上海,这是不能容忍的,因为那里发达、先进。
然而,民主作为一种与政治相关的制度,受到现实的影响。因此,实现民主的道路上存在着天然的地区和民族差异。
民主是个好东西,但我认为,只要中国人还在随地吐痰,还在争抢公交车座位,还在把针对不道德的宗教威胁当作笑话,经济还落后,那么中国就会引入激进的民主绝对是一场灾难。
但是,中国一定要追求民主。一个不追求民主的政府,一定是一个不反映人民利益的政府,也不是一个高效的政府。但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当然必须受到现实的制约。
人物周刊:这本书出版后,听到了这么多的赞扬和批评,您有什么新的想法吗?
于彦之:朋友和出版界的人鼓励我写日本,因为我毕竟在日本生活了很长时间,有很多生动的信息和很多材料。因此,我想写一本关于日本的书。但我还是想从宗教和社会的角度来写,因为这毕竟是我的专业,我写的东西应该对读者负责。由于现在是国际化的时代,我还想谈谈宗教对中美日关系可能产生的影响。现在基本大纲已经准备好了,完成手头的一些“吃饭任务”后,我就可以开始写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