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清静治国修身原则:圣人无为而治,清简无私的治国之道
谢明德
“安静给世界带来正义。”老子的“静”是治国修身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宁静作为“圣人”的人格特质,是“良士”应该追求的修养境界和人生态度。
1.西圣寿庆
老子时代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社会剧烈动荡的时代。老子作为周朝的历史学家,对当时的政治内幕有着深刻的了解。他尖锐地批评统治者是大盗(“强盗”),是世界不公正和人民生活苦难的根源。国家必须由圣人来治理。
老子心目中的“圣人”,没有自己固定的意志,而是以民意为己意(“圣人无心,而以民心为心”);他奉献而不占有,他成功而不自力更生,他领导而不独裁(“圣人无心,而以民心为心”)。没有,做而不依赖,生长而不杀”);按照客观规律行事(“圣人无为”),为政简单朴素,无私(“圣人无私”),节俭老子认为,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就是要“达虚之极,保持宁静”,让心灵空虚、清明。达到极致,始终牢牢保持宁静。
静是老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清”字的本义是指水的纯净、透明,与“浑浊”相对。 《老子》中的“情”被赋予了哲学意义。 “谁能阻止浑浊?宁静让一切变得清晰。” “回归本源,便是宁静。”化浊为静,是回归“道”,回归人性本质的旅程。
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是第一个提出圣人治国思想的思想家。老子的圣人治国论是对王权神授论的否定,帮助人们从宗教、神学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推动政治向科学发展。他对“圣人”的颂扬并不是为了美化当时的统治者,而是为了表达他的政治理想和正直、安宁、自保的个人理想。 《喜生守情》的核心问题是处理人的欲望与理性原则的关系。老子曰:因欲而失性,以治国则不正,治国则乱,治身则不洁。故不听道者,不能逆其性,不解之者,不能安也。” (《文子·道源》)。 《文子》中的这段话虽然在现行版本的《老子》中没有找到,但与老子的思想是一致的。老子的“圣人”观与柏拉图的“哲王”思想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都认为,要想治理好世界,哲学家和政治家应该成为合作伙伴。在一个理想的社会里,人们的欲望甚至天赋都必须受到控制,以谋求整体的利益。
“诚信意味着纯洁。” (《广雅》)“忍忍默然,不可为势利所动”(《淮南子·楚真训》)。能守诚信的人,本身就是诚实的。在中国,廉政理念由来已久。 《尚书·舜典》记载,舜帝要求官员首先要谨言慎行(《素业微殷,志在微卿》)。春秋初期齐国政治家管仲和与老子大约同时代的颜婴都有相关论述。后者也是历史上著名的“清介家族”。但老子在前人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他把宁静概括为治国修身的普遍原则和方法。他为政治家的人格修养确立了成圣的目标,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圣人的“生而不生,劳而不恃,长而不被宰”的境界,与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着本质的相似之处。周恩来曾说过,这是道家最精彩的说法。
2.节俭与知识
怎样才能使人敬拜圣人、端正、安静、自足呢?老子提出要俭朴自力更生,知足常乐。前者是习生守情在生活方式层面的落实,后者则侧重于主体的自我心理调节和道德修养。
节俭是老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其基本精神是提倡节俭、节约、适度、理性。老子把它提升到治国理政的高度,这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治人与自然,无非是吝”“有国母,才能长久”) ”)节俭与吝啬具有相似的含义,是老子的“三宝”之一。老子曰:“五色使目眩,五声使耳聋,五味使口好……是因为圣人是腹而不是眼,所以去彼”拿这个。”王弼指出:“腹者以物养身,目者‘为腹’与‘为目的’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消费观念。在二元性的哲学思考中,老子着眼于真义。”意在提醒世人要节俭,避免奢侈,“圣人蒙棕玉”也是重要的。提高人们思想道德素质的途径,与日常生活中的俭朴奢侈、公务行为中的廉洁自律有着内在的联系。”察其行踪,观其理,知其行”(刘劭《人物》),是古代官员监察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显然,政治人物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群体也可以作为一种社会模式。 “静以修身,俭以领部下,静以不扰部下,俭以不使民怨”。 (《淮南子·竹树荀》)统治集团节俭理性的生活方式,有利于风俗醇厚,促进社会和谐。
老子提出的“知其然,知其止”的主张,旨在通过主体的自我心理调节和道德修养,达到欲望与理性原则的平衡。老子指出:“知足不辱,知足不耻,能够长久”。人应该满足于自己所获得的利益和地位,像圣人一样“去极、奢靡、太”,远离极端、奢靡、无度。欲望和追求,忠于自己的欲望,控制欲望和情绪,知进退有据,止有节制。 “平静是最好的。”在老子看来,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诱惑,最好的办法就是淡然等待,保持平静舒适的心态。 “静”是老子“静”的更加审美的表达。纯洁、宁静并不局限于道德修养的层面,而是生活所展现的真、善、美、和谐的精神境界。不为名利所困,不为利所困,不为权势所迷,不为欲望所困。
节俭是一种信仰,懂得是一种智慧。 “祸莫大于不满足,过失大于欲求,故知足常乐”。一个人之所以快乐,不是因为他得到的多,而是因为他计的少。不满意,就会担心;不满意,就会担心;不满意,就会担心。如果你满意,你就会幸福。中国人“知足常乐”的思想源于老子。
3. 自动化和规则
诚信保卫战是一场贯穿阶级社会的持久战。 “如果你不想静止,世界将由它自己决定。”但欲望是不可能根除的。作为自然存在,人的自然力量和活力“以激情的形式存在于他身上”(马克思:《经济哲学手稿1844》)。人的欲望就像江河湖水。它不仅可以衣食滋养,还可以用来造船。但也可能因溢出和失控而酿成灾难。
在各种教育和管理方法中,老子强调“自化”,即通过主体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将外部规范内化为主体的需要,然后自动实施。就政治体制而言,自律的主体包括官员个人和政府。官员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和管理是政府自身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圣人什么都不做。”自然无为是以成圣为目标的自我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它强调尊重规律和内部因素的决定性作用,通过让事物自行变化来达到教育和管理的目的。化雨就这样成为了理所当然的事情。 “当一切都成功完成时,人们会认为这对我来说是自然的。”
“素粉为器,圣人用之为官,故大制不可断”。老子认为,最完美的管理(“大系统”)是通过各种资源的整合和优化来实现管理目的。在促进自我完善或道德化的各种资源中,老子尤其重视榜样和榜样的作用。老子认为身教(“无言之教”)比言教更重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我无为则民和,我静则民正,我无为则民富,我无欲则民朴”。这也意味着组织金字塔的每一层都应该遵循道家原则。美德、正直和自我约束。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发挥表率作用;干部级别越高,廉政建设的责任就越重要。
相对而言,老子多讲自化、自律,少讲他律、规则。晚年的柏拉图在政治野心幻灭后,抛弃道德,大谈法治,写下了《法律》。当然,老子也注意到了法律对于惩恶扬善、维护正常社会秩序的基本作用。他说,如果那些作恶的人(“奇怪的人”)被抓住并杀死,谁还敢再作恶(“如果我坚持这样做,谁敢杀他们?”)?但另一方面,老子对法律却表现出了谨慎甚至贬低的态度,他说:“法盛,贼多”。法律越严格,小偷就会越多。老子所说的不仅来自他对东周“法治”现状的真实考察,也包含了他对法律理性基础的思考。其积极意义在于促使人们关注法律、规则所体现的价值、原则和精神。
历史经验一再证明,政治主体保持纯洁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内部和外部共同修复。现代法治作为社会治理的工具,在限制权力、保护权利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它是维持正常社会秩序的基础和保障。陈毅元帅有诗云:“手不伸,就会被抓住。党和人民在监督,众目睽睽下难逃。”正是法律和制度构建的规则体系,以及社会监督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形成了“谁伸手就抓谁”的法律和社会环境,为正常的社会秩序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社会秩序,包括道德秩序。然而,法律和规则规定的大多是人类行为的“底线”和“雷区”。自我改造和道德化是人在提高人的生命境界的基础上的自主理性的实践。这也是法律理性的重要来源。这或许就是老子在礼乐崩溃的时代开拓出“静”的精神高地的原因。老子“自化”的现代意义还在于,实现政治清明、廉洁执政的关键是切实加强政府自化,即政府自身的管理。在促进自我转化的方法上,老子强调,要预谋未卜,未雨绸缪,未乱先治;防备一丝一毫的变化,持之以恒,谨慎到底。
“道教独崇宁静”。 (张秉霖:《论作风》)“我自幼清廉,自幼讲义。” (《楚辞·唤魂》)老子的愿望是圣正、清静淡泊、俭朴博学。止等思想对包括行政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有效参与了中华民族的心理建构,成为中华文化精神的结构要素。对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弘扬廉政、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思想启迪和智慧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