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剧院The Green Room Café:全球茶馆咖啡馆总数第一的上海文化新地标
研究发现,绿色可以使人放松、心态平和。在欧美剧院,演员休息室(又称演员更衣室)还有一个戏剧人才熟悉的“暗号”——Green Room。上海大剧院最不可缺少的就是Green Room,所以我们干脆利用了它,并将新开的咖啡馆命名为Green Room Café。
从上海大剧院G1号门步入The Green Room Café,映入眼帘的就是一片绿意盎然,就像爱丽丝梦游仙境一样,瞬间让人仿佛置身于“绿野仙踪”之中。
去年10月,为了配合金星舞蹈团《海上探戈》的演出,The Green Room Café首次试营业。今年1月,The Green Room Café登陆美团、饿了么、大众点评,并开始外卖服务和常规试营业。
从店名到室内设计,再到主题饮品和甜品的定制,这家咖啡馆处处都隐藏着剧院符号,凸显剧院文化。因此,尽管周围有众多知名咖啡连锁品牌,但背靠上海大剧院的文化氛围,The Green Room Café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绿屋咖啡厅
设计充满戏剧符号
Green Room Café由上海大剧院与韶山咖啡联合打造。在此之前,大剧院有一家咖啡馆,但由剧院自营,由员工经营。韶山咖啡加盟新咖啡馆后,从设备的采购、咖啡豆等原材料的配制,到资深咖啡师的常驻驻扎,都更加“肉眼可见”的专业。
去年4月,随着剧院复工,咖啡馆开始装修翻新:一是天花板被拆掉,管道裸露,抬高层高;主色调为近两年流行的薄荷绿,同时呼应了咖啡馆的名字;金心向日葵、金心巴西、鹤望兰、滴水百合等高大绿色植物散布在咖啡厅各处。地面上铺着圆形的绿色印花地毯,让原本空旷的空间瞬间热闹起来。 ,而且客人的隐私也得到了保障。
而在一些微妙的设计细节中,处处都能找到大剧院的符号和影子。
绿色植物、圆桌、椅子
咖啡厅里有8张圆桌。桌面上的图案由艺术家手绘,来自于人们熟悉的歌剧、芭蕾、音乐剧和音乐家,如《图兰朵》、《阿依达》、《天鹅湖》、《歌剧魅影》,以及莫扎特和帕瓦罗蒂——这符合大剧院的综合演出定位。与圆桌相配的椅子也有两种手绘图案,设计元素分别取自大剧院的舞台幕布和红色座椅。
菜单
咖啡馆的墙壁也很独特。一面墙上挂着化妆镜,周围是白色的泡泡灯——这是大剧院化妆间最经典的装饰。另一面墙上是各种颜色的黑色菜单。饮料的英文字母和价格也是用泡泡灯“写”出来的。
标识
作为最重要的形象代表,咖啡馆的LOGO也带有戏剧元素——当舞台幕布拉开时,The Green Room Café跳出来,英文字母也装饰着泡泡灯。 LOGO散落在咖啡师的围裙、咖啡杯、包装袋、餐巾上。包装袋和餐巾纸上还印有《天鹅湖》中的天鹅。
吧台
咖啡馆里飘荡着精心挑选的歌剧咏叹调;咖啡厅的玻璃外墙上刻有“夜将结束,太阳将升起”、“生存还是毁灭,这就是问题”等经典舞台作品的名句;咖啡厅外侧设有多个吧台和座椅,设计相同但高度不同,供客人休息;舞台上的乐谱架也立在咖啡馆门口,展示着菜单,有《莫扎特》在等待……戏剧文化并没有无处不在。
演出定制主题产品
咖啡豆作为咖啡店的核心原料,直接决定了咖啡的品质。在上海崇明,韶山咖啡开设了咖啡豆烘焙工厂。一批国内最早接触精品咖啡的咖啡师和烘焙师,全身心投入烘焙工作,保证了The Green Room Café咖啡豆的新鲜供应。
在这里,除了常规的浓缩咖啡、美式、拿铁、摩卡、Flat White、卡布奇诺、焦糖玛奇朵之外,你还可以意外地尝试到为大剧院演出量身定制的主题饮料和甜点。而当你们相遇时,将会有一场充满惊喜的邂逅。
咖啡师
薛金平是韶山咖啡的联合创始人,也是The Green Room Café的店长。店里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因为他长得像日本作曲家坂本龙一,所以大家都偷偷喜欢叫他“坂本龙一”。
从圣诞节、新年音乐会到昆曲《浮生六章》,薛金平介绍,绿间咖啡厅推出了多种主题饮品和甜点。
左:“棉花糖抹茶拿铁”,右:“卡门摩卡”
最推荐的圣诞特饮是“卡门摩卡”。红色的杯子就像华丽的吉普赛女孩卡门。浓郁的咖啡味温暖香甜,带有淡淡的水果味,点缀着入口即化的奶油和红色巧克力片。
「棉花糖抹茶拿铁」以抹茶拿铁为基础,淋上奶油,搭配戴着帽子和围巾的雪人棉花糖,衬托出节日气氛。
《黑阿依达》
“黑阿伊达”是手工冲泡的黑咖啡,采用两种埃塞俄比亚咖啡豆进行拼配,致敬埃塞俄比亚公主阿伊达生死相依的爱情。
“歌剧”蛋糕
“玫瑰与骑士”千层蛋糕
新年音乐会期间,大剧院与上海歌剧院打造了“歌剧之夜”,咖啡馆及时推出了“歌剧院”蛋糕,因为演出有理查·施特劳斯的《玫瑰骑士》组曲、《玫瑰》等。而“骑士”千层蛋糕也紧随其后推出。
《浮生六记》甜茶套装
昆曲《浮生六章》演出期间,咖啡厅还推出了《浮生六章》甜茶套餐,其中包括歌剧院蛋糕+桂花蛋糕+红茶拿铁——两份甜品,一份冷饮又一热,西式歌剧院糕松软鲜嫩,中式桂花糕浓郁绵密;一杯红茶拿铁,带着茶香和奶香,入口甜甜的。拿铁上有一朵盛开的梅花,是巧克力粉做的,赏心悦目。
这些仅限市场的定制产品很快就被抢购一空。很多观众都会提前来到咖啡馆等待这些产品。伴随着味蕾的美妙包裹,他们不知不觉地融入了表演的氛围,心情大好。上楼看表演。
薛金平还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咖啡店的消费群体与大剧院芭蕾舞、交响乐、歌剧表演的观众高度匹配、重合。他们的消费能力也是最强的。大剧院一旦有这样的演出,就是工作人员在最忙的时候,“上海芭蕾舞团”圣诞节演出《胡桃夹子》的时候,感觉整个剧院的观众都来了,包括来自上海各地的外国人。 。 “戏曲观众的情况就不一样了,越剧的观众年龄相对较大,担心咖啡对睡眠的影响,所以更喜欢喝茶。至于茶,昆曲的观众相对年轻,更热衷于喝茶。”喝咖啡。
未来,咖啡厅还将推出更多定制产品,由大剧院与韶山咖啡共同探讨。 “这不是一个随意的名字。它必须有一个故事,并且与剧院和表演有关。”上海大剧院副院长王晨表示,沉浸式咖啡馆剧也可能在这里推出,以就餐客人为观众。
文化体验和文化遗产是其基础
Green Room Café每天的营业时间为上午9点至下午6点,营业时间会根据大剧院的演出安排而延长。它不仅服务于演出期间的观众,也服务于剧场外的咖啡爱好者。
“其他咖啡馆可能会强调咖啡,但我们强调剧院的属性,提供文化服务,营造一种让人记住的文化氛围。”这就是王晨对大剧院咖啡厅的定位。
秉承同样的价值观,韶山咖啡创始人向野认为,四百多年来,咖啡店始终是艺术与人文的聚集地、思想的发源地。咖啡店卖的不仅仅是咖啡产品,更是人性的聚集。现场门票。
“从产品设计到店面设计,从口味到服务,咖啡店的本质并没有太大区别,但核心却不能被所有人复制——如果咖啡店开在大剧院里,大剧院就会赋能它,艺术剧场就会有人来这里坐下来,你可能会遇见他们,和他们聊天,留下一些故事,这是剧院咖啡馆独特的文化体验。”
除了看得见的经济财富,向野认为剧院咖啡馆还拥有许多隐形的文化资产,比如1879年开业的巴塞罗那四猫咖啡馆,它的第一张菜单是由年轻的毕加索设计的,《战争期间》 ,老板没钱发工资,让店员拿东西来卖。一个女服务员拿了一张草稿纸和毕加索的手绘图!”不仅是毕加索,达利、米罗、高迪、罗卡等文人墨客都在这里喝咖啡时留下了素描和涂鸦,成为全世界四猫咖啡馆最重要的资产。喝的不是一杯咖啡,而是咖啡馆的文化氛围,追忆巴塞罗那的黄金时代。
如今,精品咖啡的浪潮正在席卷上海。向也有信心,以韶山咖啡为后盾的绿屋咖啡一定会走在前列。更让他充满信心的是上海大剧院的历史底蕴。文化遗产。因此,他并不担心业务上可能存在的压力。 “如果我们想做一天营业额几万元的生意,直接去商场就可以了,我们和别人一样,为什么要来大剧院呢?”
“上海不缺咖啡馆,也不缺网红打卡地,关键是如何长远、如何可持续,而不是赚一点快钱,追求15年的快节奏——第二次生命。”王晨表示,有些咖啡馆可能坚持不了几秒钟。从2001年起它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大剧院的咖啡馆还会继续存在,我们一定要努力去匹配它。它成为见证剧院历史、传承经典文化的重要载体,成为观众进入剧院的起点或休息站。 “没有演出的时候,大家也可以来咖啡馆体验一下戏剧文化,开始爱上一杯咖啡。”爱上剧院和舞台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今年1月,中美学术团队在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发布了《2020年国际文化城市评估报告》。上海排名世界第八。在世界50个国际文化城市中,上海拥有最多的茶馆和咖啡馆。总数居世界第一。咖啡馆不仅出现在大街上、商场里,也出现在书店、潮流店里。如今它们已成为上海各剧院的标配,也成为观众去剧院前最喜欢停留的地方。
“1843年上海开埠,1853年有了咖啡,1879年‘远东第一乐队’诞生……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咖啡文化在上海盛行是必然的。” ”。向野笑着说,100多人以前,上海人在家里卖糖果只是为了喝一杯咖啡。喝咖啡一直是上海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近几年才出现的一种潮流。与茶文化更为盛行的北京、广州、成都相比,上海也是中国最能支撑咖啡文化的城市。 ,足以媲美巴黎、伦敦、米兰、维也纳、纽约等文化大都市。
“上海的咖啡市场还是一片蓝海,有说不完的蛋糕,有无限的咖啡馆。但是你要弄清楚自己有什么特色,如何持续?如何可持续发展?除了经济实力,更重要的是文化软实力,因为我们的短板越来越高,我们的文化素养越来越高,受到的审美影响力越来越高。”向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