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8888888
网站首页 关于乐橙真人 产品中心 新闻动态 成功案例 荣誉资质 联系我们
咨询热线
020-8888888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淮海中路1469号
邮箱: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探索中国年俗文化:从象帽舞到打铁花,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发布时间:2025-01-24 00:26:38 点击量:

中国人民以传统、欢乐的新年习俗辞旧迎新。从北到南,每一个过年习俗的背后,都有着不同的年味。象帽舞、铁花、滚灯……经过多年的沉淀,这些年度活动已成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千年的花式春节是怎样的场景?

大象帽子跳舞表达节日喜悦

春节期间,在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一个村庄,一群表演者频频摇头拨动帽子上的彩带,“画”出一个又一个圆圈,就像一道道彩光围绕着他们,充满活力且优雅。 。

这就是朝鲜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形式之一——象帽舞。每逢节日和庆典,韩国人民都会摇动色彩缤纷的象帽,表达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喜悦。它也是韩国农业音乐舞蹈中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形式。 2006年,朝鲜农业音乐舞蹈(象帽舞)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象帽舞

浪漫生活方式_日常生活中的浪漫_生活中的浪漫技巧

象帽舞的起源与朝鲜族的生活习惯有关。古代农耕时,为了防止虎、狼等猛兽的侵扰,朝鲜人民将象毛系在帽尖上,左右摇摆,以驱赶猛兽。另外,当他们狩猎时,猎杀完野生动物后,他们会摇动头发以示庆祝。久而久之,形成了朝鲜族独特的民间舞蹈表演形式。

象帽舞的种类很多,舞蹈技巧也多种多样。具体分为长象帽、中象帽、短象帽、线象帽、羽毛象帽、尾象帽、闪光象帽等,每种象帽舞都有不同的艺术表现力。

例如,线象帽就是用一块长条窗纸固定在象帽尖端的“轮子”上。它绕圈旋转、摇头,做大圈动作,并结合杂技形式表现各种舞蹈技巧。又如羽毛象帽,情感丰富,是一种具有很高艺术含量的象帽舞形式。将10根白鹭羽毛捆在一起,系在象帽顶部的彩色“串珠绳”上,就像秋天一样。灵芝草代表着欢乐和吉祥。在闪闪发光的象帽中,象帽的顶部绑着数十只萤火虫。表演时,萤火虫飞舞,呈现出绚丽的场面。

铁花闪耀夜空的浪漫

“夜东风吹落万花木,繁星如雨。”辛弃疾这首诗描写了元宵节铁花表演的盛况。

一串串耀眼的铁花在空中展开,绚丽而震撼。如春风吹散万千银花,又如雨滴从天而降。飘落的“铁花雨”,是中国流传千年的浪漫。

浪漫生活方式_日常生活中的浪漫_生活中的浪漫技巧

铁匠是一项古老的民族民间技艺,也是一项富有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它已成为我国许多城市春节期间不可缺少的民俗活动。

图片

铁花

铁花起源于北宋,盛于明清。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为了庆祝丰收、祈求平安,铁匠们利用炼铁过程中产生的铁水制造出明亮的火花效果。每逢重大庆典,古人都会特意邀请铁花工匠表演铁花工艺。经过数千年的流传,形成了雄伟、独特的表演风格。 2008年,“铁花”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铁花多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以河南、山西最为流行。开封铁花更是被誉为黄河流域十大民间艺术。铁花表达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寓意新的一年红红火火、万事如意。

制造铁花的铁水首先是用破碎的犁头或耕地的生铁熔化的。铁水需要加热到1600℃才能达到最佳的观看效果。整个表演需要四五个铁匠一起工作。一个人用勺子舀起铁水,然后将铁水扔到空中。另一个人头戴草帽,用花棒将铁水敲开,从而在空中形成绽放的铁花。 。

中国舞蹈“活化石”历经千年发展增添新意

“nuó”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用。只有当它与“舞”搭配在一起时,人们才会看到它。

春节期间,走进河南永城芒砀山,悠长低沉的古乐响起,两个戴着傩面具、手拿道具的舞者或跑来跑去,或做猜谜游戏。神秘而喜庆的表演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看。

这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傩舞。被誉为“中国舞蹈活化石”。傩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舞蹈。殷墟甲骨文中有记载。周代,傩舞被称为“郭傩”、“大傩”。据《论语·向党》记载,孔子看到傩舞表演队到来,就穿着礼服站在台阶上恭敬地迎接。

图片

毛南傩面是精心制作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日常生活中的浪漫_生活中的浪漫技巧_浪漫生活方式

从古至今,傩舞的发展逐渐增添了新的创意。周代,傩舞用于祭祀祈福。唐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娱乐活动。到了宋代,傩舞的娱乐性进一步增强,并与其他舞种和民间娱乐相结合。清代的傩舞表演更加丰富,不仅融入了一些杂技表演,还增加了面具表演。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涌现出无数的舞蹈、戏剧。例如景洪舞、彩羽舞、胡旋舞等都没有被真正保存下来。但时至今日,傩舞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在中国很多地方都可以找到踪迹。例如,在江西、湖南、湖北、广西等地的农村,仍保留着傩舞形式。

这是因为傩舞拥有广泛传播的首要条件——表演门槛低。由于起源于民间,傩舞非常接地气。舞蹈动作就像今天的广场舞一样,简单而重复,即使是普通人也能轻松掌握。傩舞的表演道具简单朴素,可以与一些灯光、蜡烛、鞭炮、锣鼓等组合起来。

竹球里藏的“火”和“跳滚灯笼”都有秘密

12根竹篾编织成一个直径1.2米的大球,利用人体的力量在空中翻滚跳舞。这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奉贤滚灯。奉贤滚灯集舞蹈、杂技、武术等于一体,在上海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被民间称为“百灯之首”。

奉贤滚灯又称“跳滚灯”。表演时,演员们手持装满蜡烛的灯笼,做出滚动、跳跃、旋转等高难度动作,使灯笼保持向上的位置。不仅展示了表演者高超的技艺,也体现了这项非遗活动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传,奉贤滚灯自明代起就已在江南地区形成。据奉贤记载,当太平军到达奉贤地区时,奉贤百姓欢欣鼓舞,用“跳灯滚灯”来表示欢迎。民间还有一个传说,乾隆即位时,百姓用滚灯笼来表示庆贺。

图片

“奉贤滚灯”代表性传承人许思言(中)与其他表演者展示技艺。

滚动灯具有特殊的制作结构,其科学原理类似于现代陀螺仪中的万向支架。它的内部由两个同心环组成。环中有一根轴支撑环中的灯。当球滚动时,灯可以始终保持向上的位置,使蜡烛相对稳定。这种特殊的结构使得滚轴灯在滚动、按压、投掷等动作时能够保持平衡和稳定。

奉贤滚灯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在重量和款式上不断改进,变得更加现代。例如,滚动灯已从直径1米以上的大型灯发展到80厘米、20厘米的中小型灯;竹球里的灯从蜡烛演变成了耀眼的LED灯;滚灯的竹片也从原来的颜色演变成了更鲜艳的漆色,并用彩纸包裹起来。参加者从壮健的小伙子成长为男女老少,成为健身项目,表演的平台也从元宵节搬到了广场。

Copyright © 2002-2024 乐橙真人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冀ICP备07016787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