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星纺织集团董事长王凤朝为节省开支,从香港到冠县一路未进餐的感人故事
(聊城日报8月25日电)
在冠县冠兴纺织集团采访时,员工们讲述了一段“一顿没吃完的饭”的往事。
2010年5月,董事长王凤超及两位副总裁赴香港洽谈业务。他们原本打算在那里住一晚,但考虑到费用,他们决定返回。由于没有直飞济南的航班,他们先飞到了上海。 “我们在上海吃饭比在香港省钱,”他们想。到达上海后,王凤超说:“我们已经在上海了,我们去济南吧,济南吃饭比上海便宜。”于是他们改飞了飞往济南的航班。到达济南后,司机就在机场外等候。 “已经到家了,我们回固县吧,一起吃晚饭吧。”王凤超说道。他们从上午9点在香港登机后已经一天没有吃饭了,肚子饿到到达冠县时已经是凌晨3点多了,“我们都回家了,怎么还在吃饭呢?”咱们还是回去吧。”回家吧。”王凤超说道。 于是,他们又聊了香港、上海、济南、灌县,但还是没有成功。
(冠兴纺织集团现代化生产车间)
在冠兴纺织集团,有很多关于“米”的故事。比如,创业时,王凤超经常去北京跑业务。做完生意后,他和司机经常去小巷子里花10块钱吃一碗面。开着奥迪,喝着面条,周围的人经常围观指点。他们看起来很平静,该吃吃该喝喝。吃饱喝足后,他们就上车离开了。 “北京没有人认识我们,所以别害怕。”开个玩笑,能省就省吧。”王凤超自嘲一笑。
关于“米”的故事被传承下来,这些故事中蕴含的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也被传承下来,成为冠兴纺织集团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撑。
(冠兴纺织集团生产车间一角)
“观古之贤国、贤家,成者因勤俭,败者因奢靡”。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勤俭建国也在老一辈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家住冠县兰窝乡大曲村的赵保发,今年60多岁。对于他来说,最深的记忆就是贫穷和饥饿。 “小时候,在农村过年要祭肉,有几个家庭穷,买不起祭肉,就凑钱买了一块,用来做菜。”供完后,他们把它分开,分给各家的孩子和老人。”说起贫困的往事,赵保发记忆犹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大渠村走上了依靠棉花种植致富的道路。 1982年元旦,赵保发和另一位村民给党中央写了一封深情的信,向大曲村汇报了党的富民政策。 1月21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刊登了这篇文章,标题是《作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农民是多么自豪》。赵保发告诉记者,想想那些年没有饭吃的时候,现在吃的东西都好吃。
有人说,现在物质资源极其丰富,何必谈节俭呢?错误的!古话说,总会有没有日子的日子,但也会有没有日子的日子。穷的时候存钱,是一种无奈;穷的时候存钱,是一种无奈;有钱的时候省钱是一种理性和清醒。勤俭节约本质上是一种奋斗精神和创业精神,与贫富无关。人没有精神就无法站立。对于一个家庭或者一个企业来说都是如此。对于一个人、对于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如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