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成长之路:从课堂研究员到学校发展引领者的5种角色体验
扎根课堂,做一名优秀的“研究者”。校长关心学校,身在其位,但根在课堂上。只有带头守住教学主阵地,才能夯实学校发展的“基石”。我认为,校长要注重“三课”——听课、观课、评课。校长能否坚持上课,取决于各地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即使长时间不能上课,每学期也要坚持教几门研究课和示范课。只有全身心投入课堂,才能在工作中既高远又脚踏实地。观课应该成为校长工作的常态,使他能够深入了解和掌握当前的教学情况。三年来,我每年观课100多个,写下数万字的“观课日记”。每次课堂观察都必须进行评估。校长的评价不注重教学细节,而是注重教书育人的宏观视野、最新理念和策略。
改革会上,当好“审计员”。老师们常常对校长居高临下的这种会议感到厌烦。只有改变会议结构,创新会议形式,提高会议实效,才能给教师一种“能而不累”的感觉。围绕会议改革,提出“时限、主题、结构、故事、评论、观众”“六有”标准,坚持“领导成为观众、教师站在中心、教师多分享” ,领导的时间有限”。在我们学校,超过一小时的集会很少。在教师会议上,校长首先充当听众,然后充当评论员;在部门召开的专题会议上,校长悄悄退到会场尽头,扮演着不折不扣的“审计员”角色。会议开得好不好,会后和干部们一起讨论分析。尤其是各学科的教研会议,我喜欢参加,也习惯坐在后排默默聆听老师们的讲课、反思、点评,分享这种思想的碰撞和学术的芬芳。智慧。这样的设计和改革受到了老师们的欢迎。
跟随老师、同学,当好“讲故事的人”。通常,校长在办公室和会议室工作。其他时候,校长应该“主动”。老师和学生在家哪里,校长就必须跟着他们。对于这种“移动”的工作方式,我建议使用“两只手”——手机和笔记本。每天我都会把师生活动的照片发到微信群里,与老师分享我的发现或建议。每周我都会将自己写的教育论文发送到我的个人微信公众号。公众号已推送原创作品3600余篇,吸引全国1.7万人关注。我还带领全校老师争做照亮生活的“摄影师”,用手机捕捉学生成长的美好瞬间,实时拍照,时不时发布,每月赚提出意见并颁发年终奖。老师们开玩笑地称我为学校的“首席故事官”。如今,教师们已撰写教育论文近400篇,并被多家媒体发表。
崇尚专业精神,做优秀的“思想家”。校长领导学校最重要的是理念和价值观的领导。一方面,校长要带头在校园内营造崇尚敬业、崇尚学习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校长应注重在学校建设学习社区和成长社区。我总结为“价值共建、思想共鸣、管理层共谋、成长共享”。比如,在价值共建中,由校长主持、教师参与,共同完成学校“上清文化”的凝练和诠释,完善学校教育理念和实践成果的系统化、校本化表达。比如,在管理串通方面,我们建立了干部、教师共同学习学习的常态化机制。通过青年共读、干部主题培训、新教育年度论坛、发布我的教学理念、我的理想课堂模式、发布我们的学科共识等活动,激发教师学习,赋能教师专业成长。
激励家长当好“代言人”。当前的教育对家庭、学校、社区的协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校长必须成为真正的“代言人”。
对家庭和学校必须有清晰的新看法。我校提出了“家长是道德修养的重要伙伴、学校发展最大的朋友圈、人生成长坚实的关系网”的家校新理念。
应该有定期的辅导和指导。我们坚持家长学校与学生同时开学。校长每学期都会给家长上“开学第一课”。每学期每周一次的线上微课和线下论坛,使家庭教育课程标准化、系列化。
办学要有开放的态度。我校坚持早晚由校长在校门口迎接学生并与家长沟通;学校钉钉群定期发放不同主题的调查问卷,意见信息即时回复并公开发布;学校主动向家长公布校长联系方式,随时解答家长的疑问。校长在与问题的直接沟通中得到了磨练和成长,也改善了家校关系。
办一所学校既简单又复杂。所谓简单,在于它有不变的常识和规律;所谓复杂,就在于它必须跟上时代和社会的变化。因此,校长要不断学习、不断成长,面对现实困难,又不失理想主义。只有坚定不移地坚守自己的信念,奔跑燃烧,才能成为真正的好校长,因为聪明人做“愚蠢的努力”,愚蠢的人寻找“捷径”。
(作者为湖北省松滋实验小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