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活动中的文化交流:异化与归化策略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与影响
一、文化语境对英汉翻译活动的影响
(一)价值观的差异
价值观的形成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很大关系。每个人的价值观都不同。对于同一件事,他们对同一件事的理解也不同,看法和态度也不同。价值观也体现了不同地区的文化背景。比如,西方国家非常重视个人的价值和力量,而我们国家却不太重视个人的价值。被认为过多地反映自己的价值观会显得尖锐和自私。我国的价值体系强调人要谦虚。例如,最常见的名字,中文名字是李天,但翻译成英文时,通常会写成Tian Li。西方人习惯将名字放在姓氏前面,显示出他们对自我价值的重视。可见价值观的差异对翻译有一定的影响。
(2)审美趣味的差异
审美属于文学审美范畴,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文化现象。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审美标准和情感还是不同的。审美会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艺术、服饰、语言等等,这些都有审美观念的具体表现。在语言方面,不同国家的语言审美习惯也会导致翻译内容的差异。译者应根据目标群体的语言审美进行翻译。例如,我知道你也有同样的感觉。就纯文本翻译而言,可以这样翻译,我知道你也有同样的感觉。不过,中文毕竟是博大精深的文字,所以可以翻译,我知道你也有同感。汉语成语的运用,使语言更加优美,更适合中国读者的阅读审美。
(三)生活环境不同造成的差异
汉语的产生和发展受到我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影响。生活环境也是语言的风向标。他们对自然生存环境的主观感受必然不同,因此在翻译过程中经常出现许多不同的表达方式。例如,标题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中文标题与英文标题有很大不同。中文在表达标题时更清晰,而英文则更笼统。例如,在我国的传统中,根据关系的不同,有不同的称谓,如叔叔、叔叔、侄子、爷爷、侄子、阿姨、表弟、叔叔等。而英语中的称谓则比较简单。祖父母指的是爷爷。 ,爷爷,奶奶,奶奶,兄弟指的是哥哥,弟弟,叔叔指的是叔叔,叔叔,阿姨,叔叔,叔叔等。一个英文单词涵盖了很多中文称谓。
2. 社会文化因素对英汉翻译活动的影响
(一)译者受教育程度对翻译实践的影响
翻译实践活动的质量与译者自身的翻译水平密切相关。不同译者自身的文化水平有时在具体的翻译实践活动中会存在明显的差异,同一作品也会存在很多差异。翻译结果是译者学术知识、文化素质和翻译修养的综合结果。一般来说,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在翻译时有更多的词汇可供选择,因此可以使翻译更加丰富,对语言的规则有更多的了解,对目标语的使用习惯有更清晰的了解。 ,所以翻译的内容会更加规范,句子结构和词汇也会更加贴切。相反,对于文化程度较低的人来说,他们的翻译内容相对粗糙、结构简单、词汇量相对较少。以我国的名著《红楼梦》为例。本书收录了许多诗歌和古文。如果译者语言控制能力低,很多诗歌和文化历史就无法展示。
(二)不同文化表现形式对英汉翻译活动的影响
翻译是为了促进不同国家人民之间更好的交流而进行的活动,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跨文化交际强调语言活动必须与谈话主题相关,强调语言之间的相关性。不同的语言系统有自己的语言表达习惯,这就要求译者在英汉翻译活动中具有跨文化交际意识来应对。例如,在将英语翻译成中文时,一些常见的中文生活用品会用相对简单的词汇进行翻译。例如,compact disk 译为光盘,internet 译为互联网,information technology 译为信息网络。技术等,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而这些表达习惯将成为影响翻译的重要因素。
3. 社会文化背景下的英汉翻译要求
(一)社会文化差异下的英汉翻译活动
翻译是两种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活动。它不仅仅是语言字面意义的简单对等。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和障碍增加了翻译的难度。社会文化是翻译活动的特定语境,对语言的使用和使用规范有着很大的影响。汉语和英语分别属于截然不同的语言系统,历史文化背景也存在很大差异。译者在翻译实践过程中需要自觉具备跨文化意识,兼顾中西文化和语言差异,在功能对等的基础上保持功能对等。翻译是在此前提下进行的,翻译最终实现的是再现原文的语言文化语境。在英汉翻译实践中,译者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地位和创造性思维,分析和中和中西文化的差异,从而实现准确的语言翻译,提高翻译质量,促进文化交流。 。和繁荣。在英汉翻译过程中,需要把握不同的文化,以实现文化信息的再现和传递。这样,译文才能更容易被目标和读者理解和接受,最终实现原语言文化信息的传递和理解。
(2) 基于目标群体的语言使用习惯
目标群体在翻译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无论翻译什么类型的文本,目标群体都是重要的对象。译者应关注目标群体。只有目标群体才能理解文本。表明文本具有价值。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在目标群体和源文本的制作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并根据目标群体的具体情况选择具体的翻译方法,使翻译内容更加准确。只有两者完美结合,才能实现对等翻译。比如,翻译文学作品时,任何具有不确定性的作品都离不开目标群体的介入。文本的意义只有通过目标群体的具体阅读才能体会。
4. 社会文化背景下的英汉翻译策略
(1) 针对目标群体的外语翻译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重要参与者。译者的风格对文学作品主题的再现影响很大。译者的翻译目的、翻译策略和翻译审美都会影响译文的表达和创作。不同的译者在翻译中都会体现出自己的翻译特色。同时,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到目标群体的性格特征和语言习惯。在翻译成外语时,有些译者的译文流畅、准确,对源语言的还原度很高。但也有译者在翻译时以异化为主要翻译思想,显得比较复杂。为了拥有更多的自由和更大的选择性,译者大胆探索并创造性地改进了译文的句法解构。最终译文在形式表达上与原文有很大不同,体现了语言的灵活性。但无论哪种翻译,最终的目的都是准确传达源文本的内容,使目标群体能够更好地理解源文本。例如,在汉英翻译过程中,中国人普遍喜欢使用成语,这些成语简洁而深刻。例如,“布依素斋”这个成语常用来表达节俭、朴素的意思。当把这个习语翻译成英语时,你应该对文化背景进行一些研究。思考,从而改变你的思维方式并选择合适的翻译语言。由于西方人非常重视健康,认为蔬菜是非常健康的食品,而棉麻是时尚健康的面料,其价格往往高于鱼、肉和黑色化纤制品。因此,如果把这个词的翻译直译为穿棉衣、吃蔬菜,西方人可能无法理解这种节俭的生活。相反,他们会认为这样的生活是时尚的、前卫的、健康的。所以,翻译这个词的时候,一定要转变一下思维方式。可以翻译为穿粗布衣服,吃简单食物,这样可以避免语言上的误解。又如,一些表示颜色的词在英汉中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例如,红色在中国代表一种欢乐和热情,但在英语中它通常代表一个性格更火热的人。黄色在中国代表皇帝的颜色,代表权威,但在西方却代表一种怯懦。因此,翻译时不能进行直译。许多单词都有扩展的含义。只有学会改变思维方式,英汉之间的翻译才能更加准确。
(2)文化差异下的语言适应
历史文化差异是影响翻译的根本原因。正是由于不同国家不同的历史文化,构建了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使得世界语言体系更加丰富。目标群体一般会根据自己的思维图式,比如生活中积累的各种经历、人生经历等,对收到的文本进行分析,从而根据自己的意思来填补文本中的空白,最终使文本的意义得到体现。文本突出显示。当然,这个填充是一个适应的过程。除了语言适应之外,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心理适应。这是英汉翻译的一个重点,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沟通的质量。当前中西之间的文化交流有多种形式。除了传统的文学阅读之外,影视作品的传播也比较普遍。以我国热播的《甄嬛传》为例。这部作品体现了很多我们古老的传统文化,人物的语言也是一个特色。这部电影被引进美国,浓缩成一部只有几集的电影。在电视剧制作过程中,语言翻译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比如有一句台词,这么贵重的东西拿出来,幻儿就受不了。它被翻译为“我深感受宠若惊”。西方人的价值观本来就很容易表现出自主性和个性,一般都不会太谦虚。在翻译此类句子时,选用深刻和奉承这两个词是非常恰当的。考虑到西方观众的语言习惯,它向观众传达了一个明确的隐含信息,那就是受宠若惊的意思,与甄嬛当时的心情比较接近,因此可以给观众带来更准确的理解。西方观众并帮助观众理解故事情节。
5. 结论
翻译是一项跨文化的语言实践活动。翻译活动受到许多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增加了翻译的难度。译者是翻译实践的重要参与者。他们的生活经历、翻译目的、翻译策略都会对翻译活动产生影响。因此,译者在具备跨文化意识的前提下,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地位和创作价值,实现不同语言之间的对等翻译。在中西文化背景差异的影响下,汉语和英语的表达方式存在很大差异,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不同的文化语境。社会文化背景在很多方面影响着语言的起源和发展,比如价值观、生活方式、表达方式等因素都会导致汉语和英语之间的差异。在英汉翻译过程中,需要把握文化差异,分析各种日常差异,采用异化与归化相结合的方式,准确地翻译各种翻译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