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岁瘫痪男子戚志强15年养鹅创业逆袭成老板,用板车走出生命赞歌
47岁、瘫痪、养鹅、老板……乍一看,这些词似乎毫无关系,但在齐志强身上,它们奇妙地组成了一首生命赞歌。与很多残疾人不同,齐志强并没有选择依赖父母。相反,他拖着瘫痪的身体,从手推车上“爬”出来,开始了自己的事业。
如果你在河南周口的村子里见过齐志强,你很难不对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代步工具不是轮椅,而是一辆旧手推车;他的工作地点不是办公室,而是鹅圈旁边的一个小空地。他躺在车上,切菜,处理养鹅的事情。日复一日,他已经这样生活了15年。
有人问他:“这么难,你为什么不依靠政府援助或者家庭帮助呢?”齐志强的回答铿锵有力:“我父母老了,他们照顾了我半辈子,我不能再拖累他们了。”于是,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决定自己创业。
想养鹅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鹅需要定期饲养、环境清理、疾病防治,这对于一个身体健全的人来说都是一场艰苦的战斗,更不用说像齐志强这样每天只能靠推车出行的残疾人了。
创业初期,齐志强在村里的一小块地里养了不到十只鹅。没有钱买饲料,他每天都要切菜到凌晨;没有运输饲料的工具,他就用推车把饲料拖回来。鹅棚被风吹倒,他自己修;当鹅生病时,他查阅资料、学习技术,成了半个兽医。
十五年过去了,齐志强的鹅已经从十几只增长到了上千只。虽然他的车已经旧了,但他的养鹅场却越来越大了。他不仅解决了生活问题,还成为了村里有名的鹅主人。更重要的是,他用行动狠狠地打了命运一巴掌——身体残疾不算什么,只要心不放弃,一切皆有可能。
齐志强的故事曝光后,迅速在社交媒体上走红。评论区热情高涨:
——“有的人瘫痪了还能坚持,而我身体好却天天哭丧,真是活该!”
- “他是一个真正的励志榜样。即使他瘫痪了,他也能成功。我们还有什么借口呢?”
——“普通人不应该只是叹息,而应该采取行动,否则他们将白读他的故事。”
当然,也有人质疑:“这个例子太个别了,毕竟不是每个残疾人都有这样的毅力。”对此,网友回应了一句经典反问:“那普通人呢?身体好,资源也多,你不就是躺着哭累吗?”
齐志强的成功不仅在于他克服了身体上的障碍,更在于他挑战了社会对残疾人的刻板印象。很多人认为,身体的缺陷就等于能力的缺陷,甚至是人生的失败。但齐志强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真正决定一个人价值的,不是他的身体是否完好,而是他的心态和行动力。
有人说他“天生励志”,但事实上,他怎么可能天生励志呢?他的背后是15年的坚持和无数次与命运的抗争。正如他自己所说:“没有人愿意一辈子受苦,但如果不努力,生活只会变得更加悲惨。”
齐志强的故事也引发了更深层次的社会讨论:残疾人的自我提升能力是否被低估了?社会是否为残疾人创造了足够的机会和支持?
可以肯定的是,他的经历为残疾人树立了标准,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视他们面临的共同斗争。社会对残疾人的支持不仅要体现在生活保障上,更要在教育、就业等领域创造更多可能。毕竟,像齐志强这样的成功案例不应该只是一个例外,而应该成为常态。
更有趣的是,齐志强的故事也成为了“普通人”的一面镜子。有人感叹:“一个瘫痪的人也能创业成功,我只是每天看手机,抱怨累,捞鱼,还有脸吗?”
这句话虽然听起来让人心碎,但却触动了很多人的痛点。不是我们不努力,而是我们常常被自己的“舒适区”绑架。在“想做”和“做”之间,我们往往缺少的不是资源,而是行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