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代北京记忆:心里美罗卜小贩与新疆糕点铺的香气
(20世纪70年代,北京随处可见卖欣欣美萝卜的小商贩)
周日早上,我住的小区楼下传来一阵阵鞭炮声,随后手鼓、唢呐奏响了新疆特有的欢快音乐。饭菜的香气飘来,又一家糕点店开业了。
不管味道如何,糕点的香味确实很诱人。让我想起了记忆中正宗、香甜、酥脆、美味的北京糕点。
和平解放后的新疆,和全国各地一样,一切都是一片废墟等待复兴。兰新铁路通车后,新疆民众前往内地出行变得更加便捷。无论出差、求学、观光、探亲,只要有机会去内地,往往都要带大包小包的东西回来。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生活必需品极其匮乏。当时,火车售票员因能跨省跨地区运送物资而备受尊敬,甚至成为令人羡慕的“四大职业”之一(当时最受欢迎的职业)。职业有售货员、方向盘、听诊器、售票员)。尤其对于到北京出差的指挥家来说,能够从京城带回糕点送人或者邀请家人朋友品尝是一种莫大的荣幸。当时北京的糕点需要国家粮票,在北京主要商圈的王府井、前门、西单等商场出售。每人限购两盒。你必须早点去,排很长的队。如果你来晚了,你可能就买不到了。的。
当时从乌鲁木齐坐火车到北京需要五天五夜。去北京还是不容易的。对于老百姓来说,价格实惠的北京糕点已经成为北京购物的首选。从北京回到新疆的人们总是以带着一箱箱北京糕点为荣。买回来这么多,需要费很大的力气。当然,回来后的很多天里,我不得不多次向亲朋好友讲述买北京糕点的故事。这是一种荣幸,当我看到别人羡慕的目光时,我很陶醉。
(20世纪70年代的北京公交车)
北京糕点包装在一个长方形的纸盒里,盒上覆盖着粗糙的麻纸。糕点、萨琪玛、八大甲、米三刀等堆放整齐。油脂渗透到纸的背面并变得透明。盒子的盖子上还贴着喜庆耀眼的红纸,上面印着祝福语,黑红分明。整个盒子用纸绳捆扎起来,简单、美观、实惠。
记得有一年,父亲出差经过北京,带回了几箱北京糕点。除了送人之外,他还特意留了一盒给全家人过年的时候尝尝。我的母亲没有受过什么文化,所以她把盒子里那些写着美丽文字的糕点视为特殊的珍宝,仿佛她得到了什么宝物。她把那盒北京糕点放在高处,每天时不时地检查一下。她可能认为这样的美味佳肴只能在特定的日子、特定的时刻全家人一起享用。
除夕夜,吃完年夜饭,外面就响起了鞭炮声。以前,我们兄弟都会出去玩,但这次我们谁也不出去。妈妈笑了,她知道我们在想什么。妈妈小心翼翼地把糕点取下来,在桌子上铺上报纸,量好每块糕点的大小,算好要分成多少份,然后仔细地分给我们每个人。
我们都目不转睛地看着妈妈分蛋糕。当我的那份终于送到我手上时,我什至不知道如何小心地拿走,以免掉碎屑。怎能抵挡裹着一层厚厚金光的北京糕点的诱惑呢?我低下头,小心翼翼地咬了一小口。脆脆的、土气的、甜甜的……我舍不得吃,却又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大口,赶紧放进嘴里。吃完后,我还用舌头舔了舔嘴角的小面包屑。我想为什么我吃得这么快。如果能再吃一次就太好了。
我从来没有如此仔细、仔细地品尝和咀嚼过食物。这可能是我吃过的最漂亮、最甜的糕点了。一股幸福的感觉迅速从嘴角蔓延到全身。妈妈看到我贪吃的样子,生气地拍了拍我的头,然后把糕点盒里的面包屑都给了我。妈妈还是把装北京糕点的空盒子放回了原来的地方,并保存了很长时间。
如今的新疆,什么都有。人们走出去内地,去北京是很常见的事情。回来的时候,我没有那么多大包小包要带了。相反,内地人到新疆出差,都会大包小包地从新疆带回各种当地特产。
北京糕点已经成为我们这一代人心中特殊的记忆,我们时不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新疆还有各种和北京糕点一样美味的当地糕点,而且也不乏知名品牌。时代的进步离不开先辈们的奉献和开拓。我们有理由相信,有了我们的双手,新疆在祖国大家庭里的生活在未来的日子里一定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