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咖啡馆的吧台文化:办公室、客厅与社交的交汇点
今日作者:拉东。编辑,同时从事自由写作和插画,“洪荒订阅号”的幕后工作者之一。
在一座城市里,我们都有自己喜欢或熟悉的咖啡馆。除了喝酒之外,咖啡店对于人们来说还有着多种意义:是一个人独自工作的地方;它们是会见朋友的“客厅”;或者它们只是人与人之间亲密的地方——走进咖啡餐厅,坐在吧台前,与咖啡师聊天,观看一杯咖啡的制作过程,然后认真地喝下去。
没错,每家咖啡店都会有大大小小的吧台,里面放着咖啡师使用的工具——你喝的深色液体就来自于它们。那么,一个有趣的问题来了:咖啡店有“酒吧文化”吗?人们(包括专业人士)对此有不同的看法。
咖啡馆既是“办公室”又是“客厅”
这个问题就像“喝咖啡健康不健康?”一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应该从地域、从业者、消费者、文化习惯等不同方面来看待。例如,在日本,这几乎是一个不需要讨论的话题,因为答案大多是肯定的。在上海经营咖啡馆的Leo向我们分享了他在日本“汲取经验”的经历:日本有很多基于社区文化的咖啡馆。咖啡馆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社群关系。人们去咖啡馆就像去自己的后院一样亲密和舒适。许多咖啡馆已经营业多年。你坐在吧台点了一杯饮料,吧台另一边的咖啡师——你的老朋友——精心为你冲泡。 。
热爱咖啡的人有很多,人们表达爱的方式也有很多。早在18世纪,作曲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就在他的作品《咖啡大合唱》中表达了人们对咖啡的沉迷,形容这种深色液体“比一千个吻还要美味”。回到中国,相关话题更具争议性。现在国内的“咖啡馆酒吧文化”如何呈现?
某种程度上,这与咖啡品类的受欢迎程度密切相关。在中国大部分城市,正是手冲咖啡兴起后,人们开始与咖啡师更加密切的交流——这几乎是咖啡馆酒吧文化的“温床”。在此之前,要么你和咖啡师是朋友(或者正在成为朋友),要么你确实没有座位,否则你不太可能选择坐在咖啡馆的吧台——这不是酒吧!在传统的消费习惯中,人们选择咖啡馆时,大多会选择“独自工作”或“和朋友坐下来聊一会儿”。
以手冲为代表的所谓精品咖啡流行起来后,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咖啡馆酒吧文化的成长。首先,咖啡师需要空间来制作手冲咖啡和展示咖啡豆,所以咖啡馆里的吧台越来越长;然后,点手冲咖啡的人需要耐心等待一杯咖啡的制作(而这个过程是从选择咖啡豆开始的。当你点了一杯手冲咖啡后,咖啡师会问你要什么口味)喜欢以及您喜欢不同产地的咖啡豆);另一方面,人们希望知道自己的饮料是如何制作的,自然会坐在吧台区“观看”;最后,从业者和消费者从不同的需求出发,对话自然而然地发生——从业者分享他们的产品,消费者获得有关咖啡的信息和知识。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手冲咖啡不容易带走,“外带”的方式会影响它的味道。不仅是手冲咖啡,还是咖啡,建议在店里喝,因为咖啡从咖啡师手中到消费者手中的最佳“品尝期”据说在一分钟之内。
然而,也有人持“相反的态度”。一位在国内从事咖啡工作多年的咖啡师直言,人们还没有准备好接受正宗的“咖啡馆酒吧文化”。因为第三波精品咖啡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太强烈、太迅速,在这种环境下,受众和经营者对“精品咖啡”的准备还不够充分,对这种进口文化存在很多主观解读。快餐式的咖啡师行为导致咖啡师知识储备不足。于是,面对面的“酒吧对话”只给大家带来了手冲咖啡的冲泡方法。漂亮的吧台并没有起到引导顾客欣赏咖啡、交流的作用。它更像是一种传统的生产函数。因此,他保留了自己的看法:国内顾客对咖啡店更多还是有“空间需求”,现在谈酒吧文化还为时过早。
事实上,一切都是从生到熟,从熟到精。 《纽约客》早前的一篇文章也指出,每天花4到5美元享受一杯咖啡已经成为很多人戒不掉的“瘾”。越来越多的咖啡爱好者转向更多的咖啡。适合成熟、更专业的咖啡鉴赏家的“进化”——无论您喜欢美式咖啡、卡布奇诺还是手冲咖啡。因此,我们应该更有耐心。好奇的顾客请咖啡师解答问题,老顾客则过来互相聊天。这些都是发生在咖啡店里的美好事情。我们也鼓励咖啡爱好者和好奇的人靠近吧台,与距离你“一吧台”的咖啡师交流,因为对于他们来说,他们希望被注意到,他们也很乐意回答你的问题,因为这将使制作和喝咖啡变得更有意义。
下次,当你面对“咖啡馆酒吧文化”这个话题时,为什么不选择肯定的答案呢?只要时间允许,不要着急,坐下来,靠近吧台,和为你泡咖啡的人聊天。别急着把那杯黑饮料拿走。毕竟,比一千个吻还要美味!
- 结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