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写作技巧:从熟悉领域出发,精炼标题表达观点
《华西都市报》李晓亮
1.当前的评论不一定要关注热点话题。最好写自己的感受,写自己擅长和熟悉的领域。这样你就可以轻松脱颖而出。正所谓差异化竞争,专业权威永远比大众商品更有价值,也不一定非得拥挤。主题很容易发布。作为一名编辑,他必须做出平衡的选择;当然,如果你是一个准职业作家,有底气每天与几十甚至上百个作家就热点话题进行较量,那就另当别论了。毕竟这个题材确实有更大的市场; 2、这个问题可以参考上一篇,最好从自己熟悉的角度来处理问题。不要用“性感的语气”说话是最基本的。而如果你是时评老手,如何选择角度,其实就是一个如何突破的问题。这个就看你自己的理解和能力了; 3、我认为标题最好是有意义的,不要太空洞,能够简洁准确地表达新闻事件和自己的观点。比如昨天春华老师提到的多用动词也有这个因素;记住不要让多余、繁琐、无用的信息毁掉故事。标题!比如“XXXX”下的,跟编辑的个人喜好有关系。比如另一个编辑可能更喜欢文艺一点、活泼一点、贴近生活一点的;我可能更喜欢温柔一点、理性一点、大气一点的。
众所周知,规避风险和把握主题的能力非常重要。如何最准确地表达行业,找到最大限度的舆论表达、愉悦与安全生产之间的契合点,是最考验技术性的。练主要就是练这个,这也是大多数自由撰稿人最不重视的。多看南都社论等成熟报纸的评论,多了解表达技巧和文字逻辑意识。
不同的编辑,不同的老板,甚至不同的时间段,趋势的方向可能会发生变化。在我看来,只要温柔、理性、有建设性、有感染力,一切皆有可能。当然,主要还是看当时的宣传是否足够。这是我们调整稿件标准的硬性指标。请理解。力争在政策和峰会允许的范围内,做出最优质的声音和布局。如果你喜欢做简单的事实判断,在文学和科学上没有多少优点,没有新的想法,而且过于零碎,你可能不适合。
会有一个平衡,因为现在版面比较大,一般都是六七篇,置顶的多是时事或者重大公共事件的硬新闻。但为了平衡版面,通常会出现有关民生、文化、教育、社会的软文。基本上每家报纸都遵循这个套路。
我不知道其他编辑情况。就我而言,只要时间允许,一般都可以做到。至少我会快速点击并浏览,但标题仍然很重要。我想凡是做过几年审稿,对作者群体有大概了解的人,从标题上就能看出这篇稿子不适合发表。为了安全起见,我通常强迫自己点击它来检查和验证我的判断。
之前我并没有太留意垃圾桶,以为都是垃圾邮件。然后我无意中打开,发现很多都是正常提交的。但实际上,有一些也在收件箱中,这可能是提交的技术原因造成的。我仍然只代表我自己。现在我总是先点击垃圾桶——因为很少,选择合适的,然后看收件箱。会看两面
在文字表达上,我可能比较传统。在我心里,我潜意识里认为写字最基本的就是文字功夫。必须简明扼要、表达力强,言语无法表达意思,尤其是在评论中。否则,花了大量的笔墨却达不到核心,文字没有吸引力,阅读就没有乐趣。对此,我确实感到非常不足。写作确实是一项技术活,需要长时间的练习,但首先要有这个意识。可能很多作者不太注重这方面,但我觉得优美的、艺术化的写作的气场是非常有魅力的,能够迷住编辑。我从小就喜欢古文的表达,我觉得汉字能通过练习变得如此富有表现力,真是太棒了。
只要没有特殊情况,一般发一次就够了。多次发布可能不会增加发表的机会。主要取决于你的选题和稿件的质量。我不是不喜欢,但如果你连续发六七次稿子,我可能会一笑置之。这都是个笑话
我是这样看待这个问题的。除了那些从不写评论或者被领导强迫写一两次的编辑外,他们可能会从稿件中“借用”一些东西(而且除了最低级最常见的抄袭原文的形式,笨拙的技巧除外(你没有证据,也解释不清楚),而如果一般审稿人是审稿人,经常自己写,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前面说过,对于老手来说,写作是一个自我突破的过程。评论的无能为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作为一个媒体评论员,大多数话题他都写过不止一两次,只是稿件中的老生常谈的观点写得不好。不需要借用,而那些标新立异、特色鲜明的则具有个人的写作风格(此时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形成个人风格。有些稿件一眼就能识别出来。不管是谁写的,这是个人版权声明,隐藏LOGO,别人不能拿走! ),他不会贸然嫁接,这样会显得很唐突,容易引起误会。因此,我认为一些理性的评论者甚至可能会刻意避免这种尴尬,宁愿采取更古怪的方式,也不愿与某人分享相同的观点。
还有就是不要看稿子,这样如果主人公看到同样的事情,至少你的内心可以感到平静。当然,只要你不感到内疚,你就无法控制别人的想法。当然,有些报纸的评论员可能不会编辑版面,所以没有参考价值。而且,从评论等主观事物的来源来看,文章中的大部分观点都是经过多年的阅读和写作,经过多年的相互吸收、学习和思辨而形成的。如果要追根溯源,很难说你写的观点不是别人的观点。对于几年前报纸上刊登的这件事,你该如何评价?
其实如果一直专注于此的话,稿件肯定很难有长足的进步。一个只靠投稿的专业审稿人能走得远吗?这不是很明显吗,所以不要过多关注很多事情,专注于自己的事业,这才是正道。至于发表文章之类的事情,更不是我能办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