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区民政局推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项目,实现康复站搬到患者家门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残疾人是特殊困难群体,需要特别关爱和关爱。通州区民政局以主题教育为引领,围绕全区“三大三强”活动要求,高度重视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发展,启动了社区康复服务项目去年9月,为40名精神障碍患者提供免费服务。提供药物监测、心理咨询、技术赋能、职业培训、生活技能培训等多元化社区康复服务,提高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整体效能。
在连续四个月的服务过程中,项目开发了分中心精神残疾人社区康复“19511”模式,有效补充了社区康复服务的资源缺口,实现了“康复中心搬家”的目标。到精神障碍患者家门口“”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将康复中心搬到智障人士“家门口”
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快发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的意见》《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工作规范》《关于积极推进政府购买社区康复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民政部印发《精神障碍服务》通州区加快发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促进精神障碍患者回归社会融入推动和引领全市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加快发展。
北京市丰台区阳原社会工作所前身为成立于2004年的文心靖康园,依托其在精神障碍服务领域多年的资源和经验,成为通州区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项目的专业承接者区。
“养元”项目负责人牛春辰表示,该项目的服务对象是年满18周岁、患有精神疾病一年以上且尚未康复、有社会责任的人群。影响日常生活和参与活动的功能障碍,以及处于稳定期的人。患有中度至轻度精神障碍的人。经过前期200余人的基本梳理和评估,最终选定40名服务对象开展康复服务并建立基础档案。
“服务对象来自通州区4个街道镇,他们被安排在中仓街道、北苑街道、永顺镇、宋庄镇4个社区康复点接受康复训练。”牛春辰告诉记者,他们中患此病的顾客中,最多的是精神分裂症,有19人,其他人则有不同程度的自闭症、智力低下等各类精神障碍。 “根据初步评估结果,经过单独沟通,我们根据服务对象的兴趣、年龄结构、需求、距离,将服务对象分为音乐舞蹈治疗组、专业规则训练组、绘画心理治疗组、生活技能提升组。共4个不同类型的群体,同时开展4种不同目标、内容和方向的群体活动。另外,还有10个处于工作年龄的服务对象。工作意愿和提高技能的需要将选拔成立单独的职业康复培训团,进行中式糕点制作培训,提高他们的劳动能力和职场竞争力。”
探索可复制的“社区心理康复模式”
经过四个月的服务,项目将上述工作组织成适合通州区精神障碍人群的“19511”社区康复模式,依托精神康复站、九大类康复内容、五大康复体系,形成支持小组。制作服务评论。
据了解,精神康复站是在四个街道、乡镇设立的社区康复点。它们也是将“康复站搬到智障人士家门口”的起点。每个场地由三个基本空间组成:生活能力训练区、心理治疗区和科技赋能区。
生活能力训练区配备床、桌椅等基本家用电器。通过铺床、打扫房间等基本生活技能培训,提高康复服务对象的生活技能;心理治疗区配备心理治疗桌、椅、疗愈道具。适合咨询、治疗、放松、互动,以改善精神障碍服务对象的心理健康和康复;科技赋能区通过情景模拟开展适应社会的情景模拟培训。网站整体设计简洁舒适,模块调整方便,可以作为模板进行复制参考。
九类康复内容包括药物训练、预防复发、身体管理、生活技能、社交技能、职业康复、心理治疗、同伴支持、家庭支持等,针对性匹配精神障碍患者的服务需求。
五个康复体系包括医疗康复、心理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其中,医疗康复针对精神障碍患者,利用药物等医疗手段消除症状、预防复发;心理康复以康复心理学为基础对心理损伤进行干预,使患者积极应对生活和社会环境;教育康复是指从发展的角度看待精神障碍,使残疾人能够充分展现和提高人格和特长;职业康复重点培训和培养患者的职业能力,促使其重返工作岗位;社会康复为智障人士创造一个适合实现自身价值的环境。 ,让精神障碍患者最终能够满足回归社会的需求。
“帮扶小组是由街道(乡镇)、社区(村)工作人员牵头的互助帮扶小组,通过健康宣传教育和精神障碍患者康复经历,引导辖区居民接纳精神障碍患者促进与精神障碍人群的融合,根据不同服务方式进行满意度调查,从服务对象的角度了解服务效果,形成“19511”服务闭环。的参与全体会员从基础设施建设、康复人才、多元参与到综合评价,形成了通州区精神障碍社区康复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通州区民政局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项目主任吕金泽说。
为康复服务对象的生活增添色彩
“民政暖人心,服务融真情”。去年12月6日,34岁的服务对象小凤(化名)在社工的陪同下,来到通州区民政局,用横幅上的十个字表达了对项目的认可和感谢。小凤患有精神障碍已有20多年了。平日里她主要住在家里,偶尔也会去街边温馨的家中参加一些手工制作等活动。每天两点一线的生活,让她的世界不再那么丰富多彩。
加入通州区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项目后,“养园”社工团队深入了解小凤及其家人的需求,对小凤进行了全面评估,建立了动态康复档案,确定了小凤的康复方案。社区基于小风的意愿。康复服务计划提供音乐治疗、职业康复、团体融入等专业服务。
“当我们第一次见到小枫时,我们发现她是一个比较安静的人。通过音乐治疗小组服务,音乐治疗师发现她在唱歌、非洲鼓演奏等方面表现出色,于是鼓励她勇敢地承担责任。” “领导”项目社工回忆,在专业规则培训组,小峰也认真听讲,随时记录讲座要点,尤其是在最后的简历制作和面试体验组,小峰将面试知识运用得很好。她掌握的技术。
“参加活动逐渐增强了我的自信心,我期待完成学业后与亲朋好友分享我做的糕点。”去年12月中旬,面向服务对象的糕点培训班开班。小枫是第一个报名并最终通过考核并获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颁发的北京市职业技能培训结业证书的人。她高兴地告诉社工:“集体活动的老师们都很有耐心,带领我们一起唱歌、画画,感觉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希望以后能多举办类似的活动。”
陆金泽告诉记者,项目实施以来,除了横幅之外,他还收到了很多服务对象的感谢信。 “通过团体服务、团体服务、家庭赋能培训等方式,我们为服务对象提供了包括生活技能、专业规则培训、心理咨询等多项精准服务,累计开展团体服务79项此外,项目还开展了128场家庭赋能培训,为中仓、北苑街道26名社区工作者提供心理健康专业培训,加强了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精神障碍社区康复。”
据项目组统计,参与项目期间,40名服务对象没有出现复发、住院或病情恶化的情况。日常活动能力、现有综合能力、家庭功能等维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和提高。服务对象或家庭对项目的总体满意度为100%。
今年1月18日,通州区民政局召开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项目竣工评审会,邀请项目和财务专家到现场,对项目开展情况、实施效果、项目实施情况等进行全面系统评价。资金管理。专家评审组就家庭赋权、案件服务、康复站空间打造等方面提出问题并给出专业建议。现场,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通州区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项目的设计符合国家政策和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档案信息齐全,财务管理合法合规,服务对象认可度和满意度较高,具有一定的可复制性。促销。
负责统筹协调工作的通州区民政局养老事务中心主任王东科表示,该项目在打造智障群体“家门口”的社区康复服务平台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满足通州区居民便捷获得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的需求。有利于探索,也提高了智障人士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通过对家庭成员和社区工作人员的培训,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项目的效果也可以持续。未来,通州区民政局将持续关注精神障碍群体,为他们建强“康复站”,筑牢“健康路”,畅通“社会桥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特殊群体关爱服务体系,让副中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记者郭焱/文人晓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