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筹咖啡馆管理混乱致项目夭折,解析众筹定义与失败原因
过去几年,随着众筹的兴起,不少众筹咖啡馆纷纷效仿。一时间,“国内首创”主题咖啡馆林立,让人眼花缭乱。中国第一家互联网金融众筹咖啡馆、中国第一家女性白领主题众筹咖啡馆、中国第一家90后发起的众筹咖啡馆、国内第一家众筹咖啡馆……
那么众筹到底是什么?
众筹(crowdfunding)一词是由外文crowdfunding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公开融资或众筹。在香港译为“众筹”,在台湾译为“众筹”。它由发起人、投资者和平台组成。其特点是门槛低、形式多样、依靠公众的力量、注重创造性,是指向群众筹集资金支持发起个人或组织的行为。一般来说,发起人和提案人是通过网络平台联系起来的。众筹用于支持各种活动,包括灾难恢复、私人筹款、竞选活动、创业筹款、艺术创作、自由软件、设计和发明、科学研究和公共项目。
现代众筹是指通过互联网发布筹款项目并筹集资金。与传统融资方式相比,众筹更加开放,能否获得资金不再以项目的商业价值作为唯一标准。只要是网友喜欢的项目,都可以通过众筹获得项目的第一笔资金,为更多小规模经营或创作的人提供无限可能。
众筹是如何构建的?
赞助人:有创意能力但缺乏资金的人;
支持者:对筹款活动的故事和奖励感兴趣并有能力支持的人;
平台:连接赞助商和支持者的互联网终端。
然而,这些众筹咖啡馆大多没能维持一年多就倒闭了。由此,网络上也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众筹咖啡馆的倒闭是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出现问题造成的。甚至有人指出,所谓的“互联网思维”才是众筹咖啡馆泡沫兴起的始作俑者。
“大量众筹咖啡馆倒闭的原因有很多,但都有一些共同点。”曾发起并经营三家“魅力咖啡馆”众筹咖啡馆的邱志达表示,这曾经是他引以为傲的事情,也被视为自己一生的事业。你职业生涯的众筹项目现在已经成为你生活的负担。通过了解其运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我们或许能够勾勒出导致大量失败的众筹咖啡馆项目被烧毁的常见问题。
不卖咖啡的咖啡店
2017年初以来,由于各种纠纷,智达旗下运营的三家众筹咖啡馆一直处于经营停滞状态。他个人也因单方面宣布解散咖啡馆而“遭受”了多起诉讼。经过连续数十次调解会议,发起人与股东之间的矛盾仍未得到解决。
“现在分手或者不分手都没关系,都浪费在那里了。”他告诉记者,作为发起人,这3家众筹咖啡馆以股权认购的形式筹集社会资金,每家咖啡馆的众筹股权有100股,每股价值2万元(享有1%的分红权)。
首家店开业之初,包括志达在内的首批发起人承诺,所有购买咖啡店股权的众筹股东每年都可以在咖啡店享受80杯免费咖啡,并拥有单独的咖啡店权益。咖啡厅的公共区域。无限使用座位会见客人或接待家人和朋友。每个季度,根据咖啡店的实际经营情况,将盈余按照各股东的持股比例进行分红。
“随便喝咖啡问题不大,但项目不赚钱,我也没法分红吧?”他表示,该项目日常运营情况不太好。虽然咖啡店看起来每天都爆满,但大多数都是带着亲朋好友来的股东。快来享受“免费咖啡”吧。
只有消费,没有客源。眼看着咖啡店陷入亏损状态,股东投入的资金即将全部“烧光”。此时的邱志达心急如焚,只能复制第一家店的众筹方式,为第二家、第三家咖啡店“资助”。后续筹集的资金将用于补贴整个项目的运营。
“所以,接下来两家店的装修投资很粗糙,就是为了省钱,继续花股东权益。”参与整个项目运营的邱志达知道,如果长时间没有生意,无论花多少钱,这个无底洞都无法填满。
不赚钱的众筹项目
于是,邱志达开始利用有限的资金进行线上推广,希望将三家店联动起来,吸引更多的用户。 “但吸引的不是顾客,而是更多想要加入该项目的众筹投资者。”他想卖掉。咖啡却无奈,只能继续抛售股票。虽然不能说喝毒就可以解渴,但情况也相差无几。
第一家咖啡店开业后,陆续筹集了100多名股东,筹集的资金已超过200万。看似前景光明,但随着众筹“滚雪球”越滚越大,整个项目开始变得更加危险。
“我入不敷出。到去年初,我连速溶咖啡都买不起。”精简团队、卖掉设备、降级食材后,志达依然没能减缓旗下三家咖啡馆的亏损速度。他甚至开始投入自己多年来的积蓄来维持项目的正常运转。更无奈的是,有朋友催他筹划第四家众筹咖啡店,他也顺势希望再用一次“毁东补西”的老招数。
然而,在第四家店开始筹集资金之前,前三家店就“烧掉”了所有的积蓄。束手无策的他只能向全体股东发出通知:咖啡店因财务问题暂时歇业。
此举并不出人意料,瞬间引起了众多股东的不满。 “他们已经对没有分红感到不满了,如果连免费咖啡都不要喝,他们会更不情愿。”
此时,三店无法持续盈利,导致项目陷入困境。原因是,大量会员权益赎回所产生的费用成为项目最大的负担,甚至成为压垮项目后期运营的最后一根稻草。
那么,为什么拥有众多股东资源、人气、人脉的众筹咖啡却呈现出高倒闭趋势呢?
失败在于传统而稳固的商业模式
“其实,众筹咖啡馆并不神奇,其本质与互联网无关。”
关闭通知发出后,邱志达开始反思整个项目。在回顾了大量众筹咖啡店失败案例后,他将经营失败的首要原因归结为传统而扎实的商业模式。
国内众筹咖啡馆的概念可以追溯到七八年前,当时徐丹丹推出了国内第一家众筹咖啡馆,名为3W。
当时,由于众多成功企业家、投资人、行业人士成为3W咖啡馆的众筹股东,短短几个月,这家名不见经传的咖啡馆就名声大噪。当然,当时很多人并不知道,中关村创业街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咖啡店并不是靠卖咖啡赚钱的。
收到第一批众筹资金后仅40天,邱志达发起的众筹咖啡馆正式开业。但开业后,除了股东的支持外,自然客流很少,这让他很郁闷。
“没有人喜欢喝咖啡,但街对面的星巴克每天都人满为患。”经过反复观察和咨询,他发现了传统咖啡店模式的问题。
以众筹咖啡的概念来改变用户习惯并不容易。 “众筹咖啡店的商业模式与传统咖啡店没有什么不同,唯一的区别是筹集资金的方式比较新颖。”
众筹应该筹集资源
由于大多数众筹咖啡馆都遇到了与传统咖啡馆类似的困难。那么,为什么3W能够越做越大、做得越来越多呢?或者说它的经营理念有互联网思维吗?
“他们的业务不仅是咖啡饮品和方便餐的经营,还有投融资服务和行业沙龙。” 3W咖啡馆本质上是一个互联网创业智库。其提供的培训服务、行业分析、投融资服务等增值服务并不为人所知。但“集资开店”的商业模式因3W的成功而走红,让很多创业者陷入了“众筹”是互联网趋势的误区。 “除了有钱,他们(指众筹股东)还拥有大量的人脉和资源,我一直认为这些人脉和资源会让咖啡店受欢迎。”
单纯的“收钱”并不能给咖啡店的经营带来实质性的帮助。如果你想经营一个成功的商业项目,社会资源和管理经验是必不可少的。众筹的意义更多的是筹集人脉资源、圈子资源,并提升这些资源并产生商业价值。然而这一点却被很多众筹咖啡馆经营者和推广者所忽视,他们用传统的商业思维来经营看似非传统的众筹咖啡馆。
“众人拾柴”最终成致命伤
纯咖啡业务无法支撑咖啡店产生效益,所以求志达也开始考虑提供一些像3W这样的增值服务,希望能让咖啡店产生更多的利润。他的第一个想法是出租场地进行路演和沙龙。
“我们周围很多初创企业的办公室都很小,缺乏会议、培训甚至路演的空间。我可以付费出租。”于是他开始在周边写字楼和物业管理集团推广这项新业务,希望能够出租空间。缓解整个咖啡馆的经营困难。但场地至今仍未租出,这引起了部分股东的不满。 “他们觉得出租场地会让咖啡馆的基调变得低沉,而一些股东则认为在没有提前通知他们的情况下开辟新业务是不公平的。”尊重股东的行为。”
不得已,他只能推迟推广咖啡馆的租赁业务。本以为事情就此告一段落,没想到一些股东会以此事件为借口,将咖啡馆不盈利的问题归咎于运营团队的无能。并煽动其他股东召集股东大会干预咖啡馆的经营管理。
然而,事实恰恰相反。每个股东都有自己的“一厢情愿”。有的建议在咖啡馆增加西餐服务,有的建议与周边写字楼合作促销,有的建议改成夜总会酒吧。大家对各自的“解决方案”争论不休,连续开会几次,也根本没有达成共识。每次开会,提出的“想法”最终都悬在空中,无法实施。
只有良好的圈子才能支撑运营
事实上,这种被动管理是违背企业基本管理常识的。另外,这些股东所处行业不同,导致身份、爱好、脾气等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也导致了咖啡店长期以来没有培养出良好的圈子文化,形成完整的主题氛围。至于该项目的整体发展前景,还不好说。
政治权力过多、管理混乱可能是大量众筹咖啡馆项目失败的主要原因。本以为自己可以独自生存的志达,最终也像其他类似项目一样陷入了无休无止的争议。
跟风从根本上导致了众筹咖啡馆的泛滥,也导致整个行业在短短几年内迎来了一波大范围的破产潮。从商业模式来看,众筹咖啡馆本质上存在运营“缺陷”,管理者注定无法像传统咖啡馆那样经营。
从包括邱志达在内的很多失败案例来看,“咖啡”只是众筹项目的一种形式,而不是主要卖点。更多的是通过咖啡、红酒、书籍、茶道等载体形成特定的圈层氛围。并以此拓展更多增值服务,如投融资路演、项目发布、种子孵化、知识交流等。
卖咖啡绝不是众筹咖啡馆的根本目标。这看似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却难倒了很多众筹赞助商。只有聚集良好的圈子文化,才能产生可盈利的业务,支撑众筹项目的运营,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