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博士论文致谢走红:从大山深处到知名互联网公司的奋斗历程
从大巴山深处的莒光乡到大印镇,从仪陇县到绵阳市,从重庆西南大学到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通过黄国平博士朴实无华的话语,人们“看到了” ”这作为一个“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年轻人,丧亲之痛、贫穷困苦的痛苦、失意的屈辱,不禁暗暗感动。自尊。幸运的是,尽管一路走来充满艰辛,“我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因为现实的压力而感到无法承受”,他最终还是挺了过来,完成了宿命的逆袭。这样的结局令人欣慰。
一般来说,博士论文常常表达对学校、老师、亲人的感激之情。这个“致谢”到底是在致谢什么呢?我要表达的感恩不是贫穷——贫穷本身并不值得感恩,而是“贫穷使人坚强,不至于坠入云端”的生活态度;我要表达的感激不是苦难——苦难本身并不值得赞美,而是“上帝健康,君子”。具有“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给予感恩的不是命运——命运本身不是决定因素,而是“艰难困苦才会成功”的进取法则。
这让笔者想起了“感谢贫困”的河北衡水女孩王欣怡。王欣怡考入北大后,她的一篇文章引发热议。她在文章中写道:“贫穷带来的远不止痛苦、挣扎和困惑。虽然它缩小了我的视野,伤害了我的自尊,甚至间接夺走了我亲人的生命,但我还是想说,谢谢, 贫困。” “谢谢你,贫穷”。好的或“致谢”,都是来自贫困学子一路走来的艰辛和历程的朴实心声。他们都寄托着战胜贫困、改变命运的坚定信念和不懈努力。它们都或明或暗地直接触动人们的心灵,给人们注入努力和进步的力量。每次想起它,我都会热泪盈眶。
从社会角度看,《寒门逆袭的辛酸》既印证了自强不息、通过努力改变命运的理念,也折射出许多类似“逆袭者”的困境。其背后是一场彻底改变贫困地区、彻底改变贫困的革命。面对家庭贫困的时代考验。从“大凉山打孤儿”的争议,到“工地接受北大通知书”的新闻,从考上北大的“感谢贫困”刷屏,到“致谢》的贫困学生博士论文,人们一直关注贫困学生的苦难。对这段经历的关注,除了对奋斗者的敬佩之外,实际上也寄托了院校层面进一步弥合“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让更多寒门学子摆脱贫困和悲惨生活的殷切希望。让每个人,不分出身、不分地域,都有梦想、有奋斗、有出彩的机会,才是社会公平的本质。
在《致谢》的最后,黄国平写道:“理想并不远大,我只是希望,当我五十多岁的时候,回来的时候,我仍然是一个少年。我希望我有机会重新——认清这个世界,不辜负我这一生所受的磨难,最后,如果我还能做出一些事情,让别人的生活变得更好,那么这辈子你就会赚钱。”俗话说,一个人改变不了出身,但可以通过努力改变命运。成功后回望,你会发现,通过努力、拼搏改变命运的过程,其实是一种非常可贵的磨练。 “艰苦奋斗才会成功”,就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