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新生开学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推出专家讲座,助你快速进入专业学习
姚新忠教授
中国有哲学吗?
什么是哲学?冯友兰先生在他的《中国哲学简史》开篇写道:“哲学自始至终贯穿于人的内心,哲学可以给你带来力量。人不一定有宗教信仰,但一定要有哲学。”
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反映。马克思说: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本质。我们谈哲学,必须从西方哲学说起。英语单词“philosophy”实际上源自希腊语。 Philo的意思是爱,一种追求;索菲亚是一个常见的英文名字,意思是“智慧”。哲学这个词本身意味着对智慧的热爱。哲学和宗教提出的问题是相同的,都是关于世界的本质和人类的本质。不同之处在于如何追求智慧以及如何回答这些基本问题。哲学相信这些问题是可以回答的,因为通过人类理性我们可以获得对世界、人生和社会规律的认识。然而宗教认为,人们无法回答超越生命的问题,只能依靠神的指示和信仰。哲学和宗教虽然同是伴随着人类文明而产生的,但却有着本质的不同。哲学实际上是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和对世界规律的总结和归纳。
在哲学中,人类面临两类问题。一类是只要人类存在就将存在的永恒问题。这些问题在2500年前的孔子和苏格拉底时代就已经存在,今天和未来仍然存在,即永恒的“在场”问题。另一类是实践问题,是未来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实际上是在应用哲学中讨论的。古希腊哲学从泰勒斯追求万物之本,到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再到苏格拉底的知识就是美德、认识自己。这些问题已成为贯穿西方哲学发展的永恒问题。问。这就是西方哲学的起源。谈到中国哲学,我们必须要问,中国哲学有法律地位吗?这个问题源于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1930-2004)2001年访华。德里达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中国没有哲学,只有思想”。事实上,我们可以将这一观点追溯到黑格尔。黑格尔也认为当时的中国没有哲学,但与黑格尔完全不同。德里达实际上是从赞扬和肯定的角度来谈论中国,说中国没有西方哲学,但有中国思想。但这个问题在当时的特殊背景下引起了很大的讨论。 2001年以来,学术界对“中国哲学的合法性”进行了非常细致和深入的讨论。这场讨论引起了很多争议。很多人认为中国没有哲学,从消极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也有很多学者从积极意义上提出中国有哲学。这就是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背景。
中国哲学学科
中国有没有哲学的问题,实际上涉及到我们对哲学的理解。那么我们就要进入另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哲学的学科问题。中国古代没有哲学学科。孔子、孟子、老庄、庄子等思想家作为中国轴心时代的杰出思想家,提出了哲学上的基本问题并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但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哲学学科始于1912年。1912年,北京大学开设“哲学”学科,1914年开始招生。这就是现在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前身。 “哲学门”分为两扇小门,一扇是中国哲学,一扇是西方哲学。开设的课程包括西方现代哲学、西方现代哲学、中国哲学史、哲学概论,还有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社会哲学等,可以说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 。后来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等都开设了哲学系,都是按照英美哲学体系设置的。
北京大学哲学系成立后,出现了几位对中国哲学学科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值得我们关注。第一个是谢无量,他出版了第一本从哲学史的角度系统分析中国哲学的书。第二个人是胡适。胡适在1918年出版了《中国哲学史纲要》,这也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在中国哲学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第三位是冯友兰。他1934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在世界上影响很大。时至今日,这本书仍然是西方人了解中国哲学的重要教材。第四个人是张岱年。张岱年于1935年撰写了《中国哲学纲要》,虽然当时没有正式出版,但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书出版后,被翻译成英文等多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影响。中国现代哲学学科的建立基本上是从无到有。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直到现在蓬勃发展,各大大学都有这样的中国学科体系。我认为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核心是中国哲学。如果你的传统中没有哲学,那么传统只能是一种文化习俗和礼仪规范。哲学是传统的精髓,也是文化的精髓。如何复兴中国哲学?复兴中国哲学?这个问题也引起了很多讨论。有人建议我们应该像德国哲学、法国哲学那样发展“中国哲学”。冯友兰提出中国哲学的振兴应该“续谈”,但问题是下一个该由谁来谈呢?我们应该遵循孔子的教导还是庄子的教导?选用的连接器不同,解释也不同,那么如何解释呢?需要有一个参照系,这个参照系必然是西方哲学。张立文老师提出,中国哲学应该“自己说话,为自己说话”,而不是参考别人。我认为张老师的提法是在中国现代思想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思想、西方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融合的背景下提出的。现在我们应该如何发展中国哲学?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在比较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时,我们必须看到两者在体系上存在着非常重要的差异。西方哲学的核心内容是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进而发展出政治哲学、精神哲学、宗教哲学等。而中国哲学主要以生命哲学为基础。例如,张岱年的《中国哲学纲要》就以人生哲学为主要依据。生命哲学之上是道德哲学,因为中国人思考生命时不可能不考虑道德。道德哲学之上就是政治哲学,因为中国的政治和伦理是紧密相连的。接下来是历史哲学,最后是自然哲学。
为什么要学习哲学?
一个普通人有必要学习哲学吗?这里我们想谈三个问题。首先是关于哲学的“虚”与“实”问题。什么是“虚拟”?我们前面提到,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反映,是对世界“规律性的认识”,是“科学”的“科学”。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这些听起来很“空洞”。而哲学也有“实践”的一面,我们所学到的哲学最终一定要落实到人们自己身上。因此,哲学涉及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我们对世界本质、人生意义、价值观的选择。现在人们常说,不能与不认同三观的人交往。这实际上是哲学“实在性”的体现。
我们要谈的第二个问题是哲学到底“有用”还是“无用”。孔子、孟子、老庄、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哲学家的著作读起来固然有趣,但学习这些并不会直接给你带来物质回报,因为哲学学的是思想而不是技能。 。从这个角度来看,哲学是“无用的”。从“有用”的角度来看,学习哲学可以培养人批判性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你能够辨别善恶,帮助你明确人生的意义。例如,当代西方伦理学提出的著名“电车难题”就问如何比较五个人的价值与一个人的价值? 5个普通人与1个可以改变世界的科学家相比,其价值如何?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了解功利主义、结果主义、道义论等,它不能通过个人感受来回答,因为哲学是关于“理性”的,你需要证明你的结论。这就是哲学“有用”的一面。
第三个问题是关于“小哲学”和“大哲学”。什么是小哲学?我的理解是象牙塔里的知识,就是学习中讲孔子、孟子、老庄、康德、黑格尔、历史演进、概念分析。我认为这是一个小哲学。然后还有一个伟大的哲学,也是我这几年一直在讲的哲学+,就是哲学必须超越哲学,成为一种方法论、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跨界的哲学。科学。我认为这就是“大哲学”。 PPE就是在这样大的哲学背景下产生的。
个人防护装备的背景
你可以在网上看到这样的解释,“PPE(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被誉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顶尖专业之一”。 PPE作为交叉学科专业,需要了解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的前沿热点问题、研究方法和学术规范。我们出版全球第一本教材《PPE概论》就是为了让学生增强对PPE的认识和理解,培养良好的专业素养和学术兴趣,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从跨学科的角度看待PPE,了解PPE学习的重点,了解跨学科科目的要求。
我们知道,中世纪后期,欧洲各国建立了各类大学。教学包括神学、哲学、语法、修辞学、逻辑学、算术、天文、几何、音乐、医学、法学等专业,为欧洲文明、文化和学术的延续和发展提供了学术框架和课程体系保障。 14世纪开始的欧洲文艺复兴和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发挥了重要作用。 17世纪及随后科技革命、工业革命、启蒙运动、浪漫主义等经济、技术、思想、文化变革,推动了现代高等教育新一轮改革,以柏林洪堡大学的创立为标志。 1810年柏林大学(Universitat zu Berlin),其校训是“哲学家应该改变世界,而不仅仅是思考世界”。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新世界形势对人才的需求,冲击了旧传统和新传统的教育理念,也对人才培养的形式和内容提出了改革。正是在这样的时代需求和历史机遇下,PPE作为一个新的本科教育专业在牛津大学正式启动。
1920年10月,有着近800年历史的牛津大学在贝利奥尔学院迎来了一批独特的新生:他们被要求同时学习三大“现代伟人”: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同时被称为PPE专业。目前全球约有140所大学开设了PPE或PPE衍生专业。在国内,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学校相继开设了PPE专业。
哲学是核心和基础,政治经济是应用。三者既独立又交织、循环、相互作用。当今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政治家都是PPE专业的毕业生。
这里必须提到一个很大的历史背景,那就是20世纪本科高等教育的三大转变:从注重希腊语、拉丁语、历史、文学、神学等专业研究,到熟悉古代知识世界和经典文献,要开拓古今,但更侧重于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从强调单一学科的深度培养到提倡多学科、跨学科、跨学科的多维知识和素质能力并重;从培养追求纯知识的学术精英转向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知识应用和参与实践的综合性人才。在大学教育普及的今天,大学培养人才的目标必须改变。 PPE职业的出现正好适应了这三大趋势。因此,PPE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深厚学术基础和广阔学科视野的复合型人才、知识深度与实践能力并重的专业人才、具有良好多学科、跨学科训练的领导人才。这也是PPE专业成为“人文社会科学顶尖专业之一”的原因。其底层逻辑是通过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互补和互学。
从实践来看,一战后,世界急需具有多方面综合创新素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以应对和解决日益复杂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从教育改革的需求来看,20世纪,世界日益复杂,理论日益丰富。单科教育在新形势下暴露出一些明显的弊端;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过分强调单一专业会限制学生的视野。 ,影响现代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在知识爆炸的新时代,大学如何克服这些短板,通过学科交叉提高本科教育水平?因此,我们说PPE专业的设立有其现实的需要。
给新同学的留言
无论是想研究古典哲学,还是专注于“应用”哲学,哲学系或哲学学院的新生都需要具备几个基本素质。一是要有开放的胸怀,海纳百川,宽容大度,吸收中西哲学的养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坚实基础;二是要能将传统与现代融为一体,既要深刻领会古典哲学的要旨,又要领会当代哲学的思想,古今结合,把握历史、把握现在。第三,要充分认识哲学的本质在于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论证能力。只有理性审视书本知识、现实现象和人生态度,才无愧于哲学学生的称号,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哲学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