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家电产业崛起:从100元到30亿销售额的创富传奇与浙江现代产业集群发展
1975年,18岁的沈东平参加工作,年底拿到了100多元。他对此感到非常兴奋。 40多年后,沈东平成为慈溪家电龙头企业大族电器集团董事长,年销售额300多元。亿元,每年仅员工工资支出就达2.5亿元。
这样的创富故事,在“家电之都”慈溪比比皆是。目前,地方各类市场主体约12万个。其中,仅家电及配套零部件制造企业就雇用了15万多名员工。
以家电产业为代表的现代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使慈溪的面貌日新月异。
创业故事的背后,是包括慈溪家电产业在内的浙江体量经济从无到有、不断转型升级的过程。也是县域经济不断繁荣并向城市经济转型的过程。
如今,浙江传统的体量经济正在向现代产业集群迈进。 “浙江制造”的金色名片越来越亮丽,亿万浙江家庭走上致富之路。 “沈东平”和他们的接班人正在书写新的财富创造故事。
1983年,慈溪观海卫镇的沈东平四处借钱6万元,创办了一家五金工具厂。第一年,他仅通过生产扳手就收回了成本。短短几年时间,年销售额达到数百万元,工人人数从四人增加到数百人。
同一时期,随着政策不断放松,一大批家庭式工厂在慈溪诞生。像沈东平一样,他们最初主要生产塑料、五金工具等,慈溪逐渐成为“塑料模具”之乡。 1990年,慈溪开展第一次城镇住户调查,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1904元。
然而,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沈东平不得不两次转型:产品从五金工具升级到电源连接器,再到冰箱整机。由于转型较早,沈东平的公司越做越大。到2006年,公司年产值已突破5亿元。
家电配件机器人装配线。
沈东平并不是唯一一个正在转型的人。这一时期,慈溪不少民营企业瞄准了新的发展方向——家电产业。在观海卫镇,从塑料厂起家的沉国强开始转型为出口欧式插座;在新浦镇,1979年创业的余志怀先尝试电视天线、黑白电视机,后依靠生产电暖器,将公司年产值提高到2000万元以上。元...家电企业加速集中,慈溪已成为全国家电行业三大生产基地之一。
2006年,体量经济占浙江经济总量“半壁江山”,但其“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在慈溪,大多数家电企业只为国际客户生产OEM产品。他们处于制造业“微笑曲线”的底部。大多数行业的毛利率只有几个百分点。狭窄的利润空间让沈东平感到“压力很大”。
2008年,沈东平的儿子沈凯峰接手后提出要打造自己的品牌,拓展国内市场。但当时的海尔、格力这样的霸主品牌,想要分得一杯羹,哪有那么容易呢?看到儿子如此自信,沈东平不忍心给他泼冷水,支持他组建营销团队。很快,市场给了申凯峰当头一击:公司营销团队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的推广遇到了障碍。
慈溪杭州湾创新中心。
无独有偶,2008年,我国实施“家电下乡”政策,为农村居民购买家电提供补贴。乘着这股股势,申凯峰带领营销团队下乡,仅用一年半的时间,就在国内市场实现了年销售额5亿元。不仅是沈东平,在“家电下乡”政策中,慈溪有55家企业中标,占全国总数的18%。
嗅觉敏锐、善于抓住商机、积极应对,是浙江民营企业的特点。沈东平父子的创业接力几乎是慈溪家电业从无到有到繁荣的缩影。近两年,申凯丰投资3亿多元引进全自动洗衣机生产线,并建设生产空调主要部件和整机的工厂。公司规模迈上新台阶,吸引了省内外近5000名农民工。
今年4月,弘益集团总裁李明波遭遇严峻考验——由于疫情在境外蔓延,约30%的国外订单被取消或延迟。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还主动联系客户并告知:如因疫情影响订单需要延迟或取消,请随时告诉我们,我们将不承担任何责任!
很多人都在为李明博担心:万一“退款”邮件因此如雪花般纷至沓来怎么办?但在李明博看来,“弘益”有自己的品牌价值和创新能力,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代工厂。 “我相信大多数商家都不会轻易放弃合作。”
这种信心源于其岳父沉国强在2006年实施的自主品牌战略。李明波接手后,继续严格把控产品质量,斥资数千万元建设了高标准的插座检测实验室,建设工业设计中心,“向大学借智慧”。 ”,与外商共同开发新产品,每年开发数百种新产品。
慈溪市鸟瞰图。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浙江外贸迎来黄金十年。慈溪不少家电企业通过为国际大品牌加工,不断扩大出口规模。今年,慈溪家电及配套产业总产值已突破500亿元。
“但我们不拥有品牌和销售渠道。我们经常面临国际买家的降价。”弘亿集团董事长沉国强回忆,因此他提出,只有打上“弘亿”品牌,买家才能享受5%的价格折扣和更短的交货期。起初,很多国外大客户并不买账,转而选择其他供应商。但沉国强不为所动,依靠产品创新和标准化生产度过了“阵痛期”。到2009年,宏亿插座对欧洲的出口额达到10亿元,其中75%使用自有品牌。
20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一批从小五金塑料厂起家的民营企业逐渐涌现。
赚取微薄的加工费、缺乏核心竞争力,是浙江体量经济此前遭遇的日益增长的“痛”。 2013年,浙江提出加快推进“以三代四”战略,重点培育名企业、名产品、名专家,打造行业领军人物。慈溪家电企业品牌意识觉醒:沈东平邀请女明星做代言人;于志怀创办的嘉兴电器有限公司开始打造自己的高端家电品牌...
创建品牌提高了公司产品的附加值,培养一支具有工匠精神的产业工人队伍已提上日程。为了稳定劳动力,李明波近年来多次提高员工工资水平,改善生活保障,加强技能培训。员工平均月薪已达四五千元。不仅是弘益集团,慈溪家电企业的员工待遇也在不断提高。李明博表示:“目前,全行业从业人员收入水平基本一致。稳定、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是企业乃至整个地区经济发展良性循环的保障。稳步增加职工收入,带领职工奔向小康,是我们企业家的责任。 ”
于学慧是慈溪家电行业最早“接触互联网”的人之一。
2000年,于学辉来到父亲于志怀开的电暖器厂。但他很少离开车间,也很少出去跑业务。他整天都在办公室摆弄电脑。就在于志槐担心的时候,于雪慧突然递给他一张价值110万元的大单。原来,于雪慧一直在网上与国际买家联系。此后,公司网上订单量突飞猛进,短短五年时间,公司产值突破2亿元。
慈溪家电企业自动化生产线。
与此同时,电子商务逐渐兴起,沈东平、李明博等慈溪家电龙头企业纷纷组队试水国内市场。 2013年,浙江启动转型升级组合,其中就包括“电商市场变革”。作为慈溪市互联网商业协会会长,余学辉发起建设“慈溪家电博物馆”项目,帮助慈溪中小家电企业开展线上销售。接下来的几年里,于学慧帮助慈溪75家家电企业在线销售了数百种产品。其中,仅2015年的一场营销活动,三天内就向27家中小企业销售了超过1970万元的产品。然而,于雪辉本人却陷入了赔钱又赚钱的陷阱——因为项目本身的盈利模式不够清晰,他先后损失了近千万元。
2018年,浙江把数字经济作为“一号工程”,明确以大数据为核心驱动产业集群跨越式发展。于雪辉改变了主意:他和朋友一起打造了中高端家电品牌,并利用“慈溪家电博物馆”项目积累的资源,与中小型企业共同开发网红家电企业。短短两年时间,他成功打造了多个销售额超千万的品牌。互联网热门产品。
早期的小家电产于慈溪。
“以前,普通三明治机的出口价只有三十、四十元,利润微乎其微。”余学辉告诉记者,现在定制生产都是根据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一台机器可以卖到几百元。越来越多的慈溪家电企业尝到了好处,开始积极拥抱互联网。
新旧动能加速转换,高质量创业创新加快实现。在传统街区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的蝶变中,人们看到了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富民惠民的新未来。
为见证和传承小康社会奋斗精神,浙江日报社、浙江省林业局及受访者共同开展植树小康林活动。图为慈溪家电企业代表与记者一起植树。
浅谈慈溪家电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