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整本书阅读与创意写作:探索中学生教学新模式
星期一(其他科目)|星期二(中文)
周三(数学)丨周四(英语)
周五(班主任)丨周六(微周报)丨周日(精选文章)
2017年,尤其是下半年,我在课堂教学中主要的探索就是如何将全书阅读与创意写作结合起来。
上半年,我申请了一个关于中学生创意写作教学的研究项目。但由于我在高三年级任教,作文教学以关键课程为主,所以一直没有机会进行创意写作教学实验。下半年,我又回到了高一年级。 ,一切都可以从头开始。我开始探索我多年来一直关注的整本书阅读课程和创意写作课程。
生活在应试教育的夹缝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我认为将这两门原本被视为独立课程的课程整合起来会更好。
引导学生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了解创意写作的核心知识,进而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
学年伊始,我给学生做了一场名为《为什么读经典》的教学讲座,讲的是经典阅读的理论知识,基本上是照搬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一书的“引言”部分。
卡尔维诺连续给出了“经典”的十五个描述性定义。第一个定义也启发了台湾作家汤诺。他的新书在台湾出版时,原名《咖啡馆相会》《14个作家》,因为卡尔维诺将经典描述为读者不断“重读”而不是“读”的书,所以他将书改名为“重读” 。
不过卡尔维诺在书中讨论的一些作家和作品我没有读过,所以我把讲座中的例子替换成了我自己读过的一些经典作品,只要能概括地说明他对经典作品的理解即可。只需定义它即可。
这些作品一般是:
沉从文的《边城》
余华的《活着》
卡夫卡的《变形记》
川端康成《伊豆的舞者》
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短篇小说集)
马尔克斯的《一百年的孤独》
博尔赫斯《十字路口花园》
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卡尔维诺《我们的祖先》
乔治·奥威尔的《十九点八十四》
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
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冈特·格拉斯的《汤姆和杰瑞》等
评选标准很简单,都是“好看”的适合中学生阅读的现代小说经典。
我对《悲惨世界》、《安娜·卡列尼娜》等古典小说没有偏见。事实上,我很喜欢它。我只是觉得二十世纪的现代文学可能更适合现在的中学生。一些。而《尤利西斯》、《追忆似水年华》这样的名著,实在是太难读了。
唐诺先生在咖啡店里认识的14位作家,实际上是16位。在中国大陆出版时,又增加了两位自由派大师——约翰·米尔和以赛亚·伯林。基本上也是20位。主要是20世纪的作家,比如海明威、康拉德、纳博科夫、博尔赫斯、格林、福克纳、艾柯等。不过他的品味比较独特,一般不会选择这些人的代表作。作家。
虽然他是一位非常专业的读者,但他写的“读书报告”却没有丝毫学术性,也没有向读者兜售那些难以理解的文学批评术语。它们可以被视为文学作品。读。
我手头上有四五本比较学术的著作,我经常阅读并用作备课的参考书。
一是纳博科夫的《文学讲座》,重点介绍从简·奥斯汀到乔伊斯七位大师的七部名著;
第二本书是吴晓东的《从卡夫卡到昆德拉》,聚焦20世纪九位小说家;
第三本书是安德烈·布林克的《小说的语言与叙事:从塞万提斯到卡尔维诺》,精选了17世纪至20世纪西方小说史上的十五部“里程碑”作品。 ,对这些作品的语言运用和叙事策略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文本分析;
第四本书是哈罗德·布鲁姆的《西方经典》,精选了从但丁到贝克特的26部被作者公认为大师的作品,以莎士比亚为尺度,以陌生感作为原创性指标之一。 。有这些人的学术作为理论支撑,你在经典阅读的道路上不会走得太远。
2017年9月开学后,我给学生推荐的第一本书是沉从文的《边城》。原因很简单。 《边城》比较短,只有五万字。另外,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边城》语文教材中有两段节选。看完整本《边城》,也就说得过去了。
在重读《边城》的过程中,我发现它其实非常符合创作中故事创作的核心原则。我以《边城》为例来梳理一下创意写作的核心知识,虽然这样做似乎有点浪费。 。
随后给同学们布置了一个创意写作小练习,就是模仿沉从文的《湖南行简》,以书信的形式续写《边城》。
首先,他假扮翠翠,给离开的诺松写了一封信,阐述了他祖父去世前后的想法。然后他假扮诺松,给翠翠写了一封回信,解释了自己逃跑前后的想法。每封信约1000字,要求学生收集原作中的所有叙事线索,给读者一个更清晰的结局。
我选的第二本书是一本当代小说——《活着》,很有名却很难辜负。长篇小说中,余华的《活着》短小精悍,只有十万字左右。学生可以在一本相对较短的书中阅读它。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完。
然而,从创意写作的角度来看,这是失败的。把这本小说和鲁伟写的电影对比一下就可以做出判断了。
因此,我引导学生在这两篇文本的对比阅读中总结创意写作的得失。例如全知视角与受限视角的运用、圆字与扁字的形象塑造、重大历史题材的反映与主题的把握等。
我这次布置的写作练习是纪实文学的写作——写家族史,要求学生采访自己的祖先和父亲,了解自己家族在过去百年历史中的遭遇,或者用自己的声音复述,或者写作用当事人的语气写下来,写一篇不少于3000字的文章。
这两次探索进行得比较顺利,我想我们的老师和同学都可以挑战自己。
于是我选择了一本外国小说,乔治·奥威尔的反极权经典《十九点八十四》。
创意写作主题很容易想出。把1984年往前推进100年,写一本科幻小说,叫《2084》。不过故事情节和主题应该和《1984》不同。联系。
从创作的角度来解读《1984》是比较困难的。在备课过程中,我发现西方学者对乔治·奥威尔的想象力并不赞赏,因为他的小说中对大洋洲的各种描述,比如《老大哥》、《思想警察》、《真理部》、《双重思想》等等,都太现实了。
作为一部科幻小说,唯一的高科技就是电幕。因此,我选择的教学重点就变成了探究这部小说暗示了哪些史实,与乔治·奥威尔所信仰的民主社会主义有何区别,探讨这部小说所蕴含的哲学意义。
《十九点八十四》长度中等,很适合整本书阅读,但比我原来想象的要难很多。
爬过《1984》这座大山后,我知道《一百年的孤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等小说值得我鼓起勇气去尝试。
但接下来我想修改一下,我选了两篇短篇小说——《罗生门》和芥川龙之介的《竹林里》。套路还是和看《活着》时一样,和黑泽明的电影文字也差不多。比较和探讨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文本的艺术特征。
这次我布置的写作练习是写一本悬疑小说。不一定要模仿《竹林间》的多重叙事手法,但一定要有悬念,突出“救赎”的主题。可以根据最近的作品来取材。重大案件很多,比如聂树斌案、佘祥林案、于欢案、江歌案等等,风格上可以借鉴福尔摩斯、侦探柯南、法医秦明等
最后我选的书是《论语》这本书。这几年我多次讲过《论语》。这次我想改变一下教学方式,叫《史论语》。
以《史记·孔子世家》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为主线,与司马迁所摄的《论语》、《左传》等资料进行对比,作“注释”。孔子名片,让学生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孔子形象。和那个时代的风格。
从此以后重读《论语》就容易多了。
胡玫执导的传记历史片《孔子》虽然评价不高,但多少还是有借鉴意义的。它比喜剧和时间旅行主题的古装片更严肃一些。它让学生发现其中的很多缺陷,比如贤公好子。影片拍成了反派,颜回的死也拍得太惨烈。
写作题为“新讲故事”,选取孔子周游世界的历史场景,进行改编,赋予其新的当代内涵。诸如《苗拔树》、《子见南子》、《孔子》、《陈材》等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都可以改编成精彩的历史小说。林语堂先生曾以《紫见男子》为题材创作了一部历史剧。
我认为学生每学期可以精读一本像《论语》这样的中国经典,这样高中三年就可以读六本中国经典。
几年前,黄玉峰老师让我帮他设计中华书局出版的国学基础教材时,我们选的五本书是《论语》、《孟子》、《学用》、《庄子》和“老子”。现在让我如果再选择一次,我想我可以选择这六本书:
《论语》、《孟子》、《庄子·七章》、《老子》、《史记》、《红楼梦》
刘再复先生曾经提出过一个“新六经”,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他选的六本书是《山海经》、《道德经》、《南华经》、《六祖坛经》和《金刚经》。他在受台湾中央大学邀请担任客座教授时提出了这一“回归经典”的想法。
他盛赞《红楼梦》为“文学圣经”,这与白先勇先生在其著作《红楼梦》中称赞《红楼梦》为“天下第一书”不谋而合。豪宅详解”。据我对学生的简单调查,读完《红楼梦》的中学生很少。由此可见,在中学生中推广阅读《红楼梦》的重要性,所以我把它列在我推荐的“国学六本读物”之中。
这是我2017年下半年对全书阅读的教学探索,还很不成熟。我只知道其中的酸甜苦辣。
近年来,很多家长和同事向我要中学生推荐阅读清单,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因为读书就像吃饭,这是一件很难达成一致的事情。以上是比较冒昧的推荐,包括小说和中国经典。
下面推荐十二本我最喜欢的历史书和社科书,这是我的综合回复。
十二种历史书籍:
威廉·曼彻斯特的《光荣与梦想》
威廉·夏勒的《第三帝国的兴衰》
约翰·托兰《日本帝国的衰亡》
托尼·朱特的《战后欧洲史》
埃里克·霍布斯鲍姆的《时代四重奏》,尤其是《极端时代》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张纯如《南京大屠杀》
赫拉利的《人类简史》
雷日科夫的《大国的崩溃》
钱穆的《国史纲要》
柏杨《中国历史纲要》
十二种社会科学书籍:
汉娜·阿伦特的《艾希曼在耶路撒冷》
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
卡尔·波普尔的《开放社会及其敌人》,尤其是第二卷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加缪的《西西弗斯神话》
约翰·罗尔斯的正义理论
菲利普·津巴多的《路西法效应》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以赛亚·柏林的《论自由》
涂尔干的《论自杀》
阿马蒂亚·森的《贫困与饥荒》
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
作者丨王兆强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图片丨
编辑丨田培
语言提交电子邮件:
期待与您在言语中精彩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