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与自媒体互动史:从1946到2016年的发展与变迁
注:截至10月27日,2016年《人民日报》包含“自媒体”关键词的文章为75篇,按此出现频率推算全年数据为91篇。
截至10月27日,《人民日报》上含有“自媒体”的文章约400篇,且一直在快速增长。自2014年以来,它们已达到较高水平。基本上每四天就会有一篇涉及自媒体的文章。媒体界的关注度与日俱增。
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最初笼统的“自媒体时代”到最新明确的“短视频创作”;从最初关注这一领域的道德规范,到关注产业发展和商业前景,经过多年的努力,《人民日报》中的内容创作者形象正在发生着悄然却根本性的变化。
概括起来,人民日报与自媒体的互动历史可以分为四大阶段。
第一阶段(2008-2011):如何安装我们的“信任之塔”
虽然人民日报从2008年开始零星提及自媒体,但严格来说,正式将“自媒体”作为一种大规模的社会现象对待是从2010年开始的。当时,继博客之后,大家都用微信了。成为民间的流行趋势。新自媒体作为入侵者,改变了信息传播格局,也带来了谣言等问题。
这一时期,人民日报最关注的是自媒体人的自律:《自媒体时代的自律与异律》(2011年12月2日第4版)、《如何安装我们的自律》 《信任之塔》(2011年9月13日第11页)等报道揭示了党内顶级媒体的犹豫和担忧。
然而,微博“辟谣联盟”的故事却出现在《“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个追求真理的愿望”》(2011年8月9日第19页)。官媒也认识到,自媒体还是有一定的自我净化功能的。从陌生中培养信任是一个好的开始。
现阶段,人民日报对于自媒体的基调是“监管”。
第二阶段(2012年-2013年8月):鼠标点击声中的中国
现阶段,自媒体作为新生事物的积极效应开始证明自己的价值。更多正面评论出现在人民日报上,上层建筑开始“点赞”,这无疑为内容创作者打开了更多的空间。
“好评”开始频繁出现:
自媒体拓宽了消费者解决问题的平台,网络赋予了更多话语权,让每个个体都有机会参与构建“执行”链条。 (《期待“实现”》2012年3月19日)
微博爆发式增长,实际用户数超过2.8亿。这一有意义的变化扩大了中国人的话语空间。 (《好声音》为人们提供更多畅所欲言的渠道,2012年11月13日)
从赋能消费者到鼓励民众发声,自媒体发挥的积极作用备受赞誉,《人民日报》甚至将其提升为“鼠标点击声的中国”(2012年11月14日第8页)高度。
此时,自媒体的格局也在发生变化。 2011年11月17日,《人民日报》首次提及微信,此时距微信上线10个月。后来,微信超越了微博。自媒体的定义随着媒体现实的变化而被改写。截至目前,今日头条是客户端自媒体平台的代表,短视频已成为最新的关注形式。
此外,2013年8月,即《人民日报》出现“自媒体”一词五年后,《人民日报》开始认真讨论自媒体的商业前景。从社会治理到商业前景,人民日报对“自媒体”价值的认可开始呈现出多重维度。
第三阶段(2013年8月-2015年):改变或被改变
此时,新兴媒体平台已成为重要的传播渠道,并展现出影响力。人民日报的相关报道也开始转向构建新的传播秩序。这一新阶段的起点是2013年8月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习近平提出:“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新秩序的核心是“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2014年以来,官方媒体猛烈进军新媒体和自媒体领域,包括新华社的发布、人民日报客户端的推出,以及自媒体形式的公众号的诞生。霞客岛、学习团体等媒体。
同样是在2014年,最高检首次提出打造“两微一端”(即在微信、微博、客户端开设公众号),随后掀起政务机关进军微信、微博、信息客户端的潮流。
值得注意的是,现阶段,今日头条异军突起,以颠覆性的机器算法形式迅速超越传统信息客户端,成为“两微一终端”中“一终端”的代表,并具有具有与微博、微信并肩的潜力。
第四阶段(2015年至今):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进入2015年之后,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就包含了“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习近平主席也频频与新兴媒体互动。新事物正在成为主流。
现阶段人民日报最显着的变化就是对自媒体认识的升级。
以前我们只讨论微信公众号的盈利前景,现在我们把整个自媒体看作一个新的产业经济。
微博、微信等自媒体成为媒体行业新的增长点。 (《把文化产业打造成为发展新动力》2015年4月)
过去对新兴媒体多从社会文化角度审视,现在增加了经济属性的角度。
过去,新媒体多是从宏观层面重视,现在则从个体和个人利益层面予以鼓励。例如,今日头条CEO张一鸣在3月份的博鳌论坛上向李克强总理提出“降低科技公司期权税率”。该倡议得到李克强总理积极响应并很快得到落实。
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10月,李克强还在北京大众创业周期间会见了张一鸣。此前,今日头条最大的动作之一就是推出“万人计划”,引起轰动,可以说为内容创业注入了一股新鲜空气。总理与张一鸣半年来两次会面、频繁互动的背后,是国家对智能信息分发平台和内容创业者的支持。
与此同时,新媒体从业者的身份也获得了新的认可。 2015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新媒体代表人物工作”。一年后,统战部确认“新媒体从业者属于新的社会阶层”。
人民日报在《没有人是一座孤岛》(2015年9月14日)文章中写道:
英国诗人约翰·多恩曾写道:“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远离自己。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主流舆论的声音依赖于发达的科学科技和日益繁荣的自媒体创造了汹涌的善意浪潮。
新媒体从业者也是主流舆论的传播者,上层建筑日益“激起汹涌的善意浪潮”。
02 三大变化
大概五六年的时间,人民日报对于自媒体的态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从博客、微博、微信到新闻资讯客户端、头条新闻。
概括起来,这种变化体现在三个方面。
1.从入侵者到企业家
早期,自媒体甚至被视为“入侵者”。但随着法规的出台和内容创作者的成熟,自媒体逐渐在新秩序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其经济效应被极大地激发,甚至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行业先锋:
人民日报首先关注了罗辑思维和吴晓波的频道,然后关注了今日头条10亿元补贴短视频创作者的前景。内容企业家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先锋企业家和新经济实践者。
2.从宏大到个体
今天人民日报的短视频报道中,出现了以下“接地气”的内容:
今年5月,一个名为“坤哥玩花”的头条账号开始发布带有家庭花卉种植教学内容的短视频。其中,最受欢迎的猪笼草解剖视频累计观看次数达765万次。创作者“鲲哥”说:“今天无意中在今日头条看到了很多有趣的视频,观看次数很高,但是关于花卉和园艺的很少。正好现在制作视频非常容易。你可以用智能手机和自拍杆完成一个就可以了,所以我想尝试一下。”
人民日报最初关注新兴媒体对传播秩序的宏观影响,但逐渐更加关注其对生活细节的变化以及创作者的温暖和温暖。越具体、越微观,这个新事物融入生活就越深入。
三、从文化现象到产业经济
起初,新兴媒体的诞生和影响被视为社会文化现象。谣言传播、言语暴力、微慈善等现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然而,随着微博、微信红人展现出惊人的变现能力和头条作家每月数万元的稳定收入,新兴媒体的商业前景受到关注,直至最终被视为一个分支和新媒体。媒体科技产业增长点。这一变化对于内容创作者来说无疑是利好。
流量的持续增长、平台的巨额补贴、最高官方媒体的支持、短视频趋势的爆发,都表明短视频业务的时机已经成熟。
与优秀的人一起成长
业务合作及投稿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