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小红书首届马路生活节盛大开幕,200场活动点亮暑期消费季
8月3日至13日,上海又迎来了一个新的“节日”。作为“夏季消费季”的重要活动之一,小红书首届“道路生活节”在上海拉开帷幕。街头生活节由200余项活动组成,既有音乐会、艺术展、摄影展等文化艺术展览,也有潮流运动、酷炫集市、城市漫步等充满生活气息的休闲娱乐活动,涵盖几乎覆盖上海所有地区。 30余条道路助力上海打造新“城市名片”。
交出“文化名片”
道路生活节以上海黄浦区为中心,覆盖南京路、淮海路等主要商圈,装点黄浦滨江及核心路段30余条道路,辐射上海及周边地区。小红书项目负责人Leila表示:“小红书诞生于上海,这次道路生活节也是小红书在十周年之际写给上海的一封情书。”
街头生活节开幕音乐会在南京路步行街举行。盛夏的深夜,百年永安百货的露台变成了舞台,二楼有歌手唱歌,一楼有乐队演奏。路上,市民们挥舞着小红书赠送的蒲扇,骑着小马,抬头观看。小号演奏的《茉莉花》、昆曲的《牡丹亭》、爱乐乐团配乐的《花样年华》……歌手袁娅维说:“这只能发生在上海。”
“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音乐秀,我们用音乐讲故事,把永安百货人格化。它在这里站了一百年,观察上海的变化,做市民生活的观察者。”露台音乐会项目负责人任百灵表示,露台音乐秀展现了上海文化的包容与创新,展示了中西文化的碰撞,向外界传递了上海的城市文化名片。
在选择演出场景时,最初的设计是为了体现“承载美好生活”的理念,但在合作过程中却迸发出新的创意。白灵表示,整场演唱会充分利用了永安百货独特的阳台空间。建筑的不同楼层呼应了内容的安排。 “比如音乐会上有一场《歌剧魅影》的演出。以前,剧院里会人工建造高楼大厦。”
一位观看演出的小红书博主评论道:“这场演出以年轻人喜欢的形式将历史与时尚结合在一起,也让人们在城市空间看到了一些新的美好画面。”
打造“旅游名片”
互联网公司打造节庆活动并不罕见,但完全线下举办活动并移师城市,这还是第一次。
街头生活节的灵感源自上海的青年文化,时尚、开放、创新……仅举几例。 Leila表示,这是小红书社区一次集中、具体、真实的线下呈现。这是烟花与文化的共生。 “这是展示‘美好生活新生态’、探索‘生活不在别处’的城市关系的一种方式””
“这条路并不长,我只能留在路边,但你可以一直在路上。”这是小红书博主写给路边电源箱的一首诗。黄浦区新天地旁边的淡水路,布满了小红书诗歌博主的作品。咖啡馆、花店、阳台、垃圾桶都有一首属于自己的诗。
“小路诗展”项目负责人怀素认为,最贴近生活的场景应该在街巷后面的小巷里寻找。淡水路虽然是一条小路,但这里却有咖啡店、裁缝店、餐厅、酒吧。这是一个复杂的城市生态,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昂扬的生命气质。 “我们把线上的人文垂直诗歌版块搬到了线下。 ,用这些温暖的共鸣帮助人们在细节中发现生活之美。”
本次“路生活节”还包括时尚探店、宠物派对、运动派对等活动。南浦大桥外的路口,上海知名餐厅和近百位年轻品牌经理带着作品亮相“酷市集”;小红书还联手29家时尚店打造“上海潮流地图”,邀请年轻人一起发现上海的魅力;上海10条特色小路上的50家门店也将开展“小路购物美食之旅”活动。
上海市商务委表示,道路生活节不仅打造了新的“城市出行名片”,也为上海推动城市数字经济带来新的倍增效应。
展示“艺术名片”
上海正在努力建设世界级设计之都。无论是熙熙攘攘的高楼大厦,还是烟花缭绕的街角,上海都成为了小红书上很多年轻人创作和记录的对象。他们捕捉城市的瞬间,表达对此时此地生活的热爱。而这些线上分享在本次“道路生活节”中也被搬到了线下,让生活的艺术与生活的艺术更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上海世博会创意展举办的“青春发光艺术展”和小红树十周年摄影展《他们中间的我们》都是这些瞬间的集中表达。
本次“青春发光艺术展”展出的作品包括绘画、雕塑、装置、影像等,内容丰富、情感饱满、形式活泼。小红书希望为年轻艺术家提供一条线上线下联动的路径。通过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和展示形式,打通屏幕与现实,更好地连接艺术与生活。
“我们中间”摄影展展出了活跃在小红书的数十位摄影师的99幅作品。这些摄影作品捕捉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聚焦特定的人和生活,充分体现了“生活不在别处”的精神。
室外,在世博城最佳实践区南广场、大上海时代广场、南昌路、苏州南路等多条道路上,你可以看到小红书与众多知名品牌合作创作的艺术装置。国内外艺术家演绎艺术。与城市空间融合,与街道社区共生。
在南昌路168号、口袋花园等地,青年艺术家罗胜田发起“花斑计划”,用毛毡工具制作毛毡花、毛毡动物、毛毡蘑菇,修复老街地面、墙壁破损的角落。罗胜天说:“面对城市建筑老化的地段和角落,我想用这种艺术表达方式给生活带来意想不到的柔软和重塑。”
“作为一个基于城市公共空间的线下节日,小红书希望引导人们更多地关注附近的、当下的、特定的人,与大家一起寻找城市赋予我们的‘生命密码’。” Leila表示,每个人的分享都值得得到回应,触手可及的就是美好生活。
栏目编辑:李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