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枚民营商业火箭成功升空,开启商业航天新时代
5月17日7时33分,创业公司01航天自主研发的商业火箭OS-X“重庆两江星”点火升空。中国人迎来了自己的商业航天时代。
今年2月,“钢铁侠”埃隆·马斯克旗下的SpaceX成功发射了“猎鹰重型”运载火箭。一个穿着太空服的假人斯塔曼坐在一辆樱桃红色的特斯拉电动跑车里听着。大卫·鲍伊的《Space Oddity》,乘坐火箭飞入太空。马斯克的梦想远不止于此。他计划在未来10到15年内建造火星飞船。
马斯克在太空业务上的成功激励了世界各地的企业家。迄今为止,全球共有1700家私营航天公司,其中45%在美国。高盛预测,未来20年内太空商业可能发展成为数万亿美元的市场。
还有预测称,到2020年,全球商业航天市场将达到4850亿美元。未来10年,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将达到8000亿元,全球卫星订单将达到1955颗。其中大约2/3的订单来自商业客户。
同样在航天领域苦苦挣扎的中国火箭初创企业也迎来了关键时刻。该领域的火箭制造商正在为中国版SpaceX的首次发射而奔波。
零壹空间是中国第一批民营商业火箭公司之一。试图在中美太空博弈的战略格局中寻找中国太空商业化的出路。自2015年成立以来,零一航天历时三年,于5月17日首次成功发射火箭。
5月初,零一航天进入发射场,为最后的发射做准备。对于这次发射,创始人舒畅觉得更大的意义在于“这是中国历史上由一家民营企业自主研发、完全自主掌握核心技术的火箭,它可能会带领一批人进入这个领域。”
零一航天OS-X火箭“重庆两江星”模型
零壹空间创始人舒畅的创业故事或许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以SpaceX、零壹空间为代表的科技创新企业的快速崛起是如何颠覆了航天产业传统的发展理念和商业模式,以及它们面临着哪些机遇,痛苦和时代背景?
80后的火箭梦
零一空间CEO舒畅
作为一名连续创业者,早在北航学生时代,舒畅就曾四五次创业。 2006年下半年,舒畅开始做外卖。 “饿了么是2007年才开始做的,我比饿了么更早做,但没有坚持下来。” “我发现商机还是有的,我经常发现很多当时没人在做的有趣领域。”舒畅拥有商业敏感性和勇于尝试的勇气,他试图在行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商业世界。
毕业后,舒畅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就职于联想控股。
在联想控股工作期间,舒畅升职很快。在担任董事会秘书期间,他有很多机会接触公司整个业务和管理流程,包括与柳传志的交流以及与一线业务员工的交流。但2015年,舒畅决定放弃联想控股稳定的工作机会,重新创业。
当舒畅真正下定决心辞职创业时,舒畅的女儿才一岁半,这意味着他要切断整个家庭的重要经济来源,还要经历长期的磨难。创业的孤独。 “刚开始的时候,我孤独了很长一段时间,不知道从哪里开始。” “当我早上醒来时,我不知道该去哪里。我的孩子们太小了。”
八个月来,书畅一直在打造核心团队。当时,火箭研究所在南五环,舒畅住在北五环。他经常往返于两地之间,当他回到家时,妻子和女儿都已经睡着了。 “当时组建核心团队花了很大的精力,因为没有人相信你。你那么年轻,这么大的事情你还要坚持下去。”
很多大佬都知道舒畅想进火箭队,所以都支持他。联想控股的前同事经常邀请舒畅去森林公园打闹,给他打鸡血。一位老人用雷军的例子向舒畅解释,说雷军做手机的时候,每次见到他都会背着一个书包,里面装着10部手机,他会不厌其烦地告诉他。每次他都会详细了解手机的详细信息。最终他被雷军烦得不想再见到对方,但最终雷军接替了小米。
这位前辈给舒畅的建议是,不要着急,而是要用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找到行业内最优秀的人才,组建一支特别优秀的团队。
对于舒畅来说,最大的外部优势就是选择了合适的时机进入航天领域创业。 2014年11月,《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60号文)明确提出“鼓励民间资本研制、发射和运营商业遥感卫星”并提供市场化、专业化的服务。” ,政策开放已开放; 2015年5月,军民融合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中国民营微型卫星公司开始崭露头角。
舒畅看到的商机是,由于国家政策限制,中国的卫星不允许在美国发射,美国也不允许SpaceX的火箭运到中国发射。与此同时,中国航天发射领域用于商业发射的资源有限,初创公司有机会填补这一市场空白。
好消息是,中国将在2022年建造自己的国际空间站,并且需要不断地将货物运送到太空。这也是一个机会。如果能够将火箭发射的成本降到最低,就有机会获得持续的订单。而且,舒畅看好全球类似火箭技术的航天器市场,规模约为1200亿美元,比全球60亿美元的火箭发射市场还要大。
2017年,零一空间首次完整固体发动机试车成功
资金支持
2015年8月,零一空间正式成立。这是中国第一家拥有“运载火箭及其他航天器”营业执照的民营企业。同年,北京蓝箭航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箭航天”)也成立,专注于中小型商业航天应用市场,致力于液态航天技术的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燃料火箭发动机和商用运载火箭。
零一航天和蓝箭航天都获得了风险投资资金。 2015年12月,零一空间获得春晓资本、哈工大机器人集团、联想之星等投资的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同年,蓝箭航天获得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来自创意天使基金的融资。
“我的投资人都是主动来这里的。”舒畅有这个逻辑。对于公众甚至投资者来说,“如何经营一家火箭公司”的教育成本非常高,舒畅谈论的未来还有很多。事情暂时无法核实,所以他只能选择了解这个领域并且对此非常感兴趣的投资者。
过了一会儿,不少人听说舒畅在造火箭,都直接过来询问,其中就包括持续投资零一空间的哈工大机器人集团。
2016年,国家持续出台航天领域创业政策,中国商业航天产业的春天已经到来。
当年5月,国家发改委列入“制造业升级转型重大工程包实施”的10个重点项目之一,就是“商业航天产品研制项目”,要求大幅提高生产能力。商业航天和制造能力,促进航天工业的发展。市场化; 9月,国家发改委批准设立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 10月,中国长征火箭有限公司成立; 12月27日,国防科工局和国家航天局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澄清,国家鼓励国内各类资本参与航天和卫星发射领域。
2016年10月,零一空间获得哈工大机器人集团、正轩投资、星创创投、春晓资本投资的过亿元A轮融资;同年,蓝箭航天获得永百资本、陕西金控资本等机构过亿元融资。 A轮融资。
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投资管理公司合伙人、董事总经理杜丹非常看好零一空间团队的发展潜力。哈尔滨工业大学作为投资方,将其在航天领域的丰富资源连接到零一航天团队。 Star VC创始人任泉甚至觉得,在看好商业价值的同时,他投资的是一个太空梦想。
2017年,零一航天与重庆两江航空产业投资集团共同投资成立重庆零一航天公司,两江航投持股49.9%。同年,蓝箭航天获得西安高新区投资基金数千万元A+轮融资。此外,浙江省湖州市还向蓝箭航天提供军民融合专项综合投资2亿多元。
重塑中国航天产业链
截至目前,零一空间已通过多轮融资筹集资金5亿元。
“我专注于制造全球总价最低的火箭,专门针对500公斤以下的小微迷你。” “我把它做到了极致,就像小米手机一样,苹果卖5000元的时候,它卖到1999元。” ,我们在火箭领域(同样如此),卖1999年还是可以赚很多钱的。”这是蜀昌卫零一空间的战略核心。
零一空间的目标是让发射价格成为竞争对手的1/3。 “我不想给你比你的竞争对手低20%的概念,我想要的是我是你的三分之一,然后我会把世界上所有的微小卫星都聚集到一个平台上太空并发射它们。”舒畅说,“如果我把这两款产品发挥到极致,它们已经改变了整个航天的游戏规则。”
在目前的情况下,建造火箭并不困难。毕竟,中国作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的航天大国,拥有完整的航天产业链。但建造廉价火箭是一个挑战。 “60多年来,火箭工业一直是高精度、小批量的产品,因此单个零件非常昂贵。”舒畅想要的未来是“尝试让火箭大批量或者中小批量实现产业化”。产品,使成本能够大幅降低,这是未来的趋势。”
重塑航天供应链是零一航天打造自身价格竞争力的关键。
“与汽车行业相比,火箭遥不可及,主要是没有批量大小。我们首飞的时候,总是一次性投产两三套,而汽车行业则投产一次10万套,这不是一个概念。”舒畅提出了整合供应链的想法,就是内部做设计,外包部分制造工作。通过精选民营配套企业,零一空间建立了自己的供应链。
“很多民营企业无法进入航天领域,因为标准太严格。但通过我们的筛选,现在建立的零一核心供应链70%、80%都是非航天单位,其中60%以上是民营企业。”企业”。这是舒畅觉得行业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比如固体发动机,过去很多年没有一家民营企业做过这个。随着我们进入(这个市场),很多民营企业开始做这个。”进行技术改进。”他们看到了商业航天的活力和发展潜力。和书畅一样,每个参与者都在重写规则,“这就是整体单元的牵引力”。
在内部,舒畅将2018年视为商业化元年。 “去年的主题是产品化,今年的主题是商业化。我们将成为这个行业第一个提供像样的财务数据的人。”这也是投资者和业界所期待的。 “火箭公司的盈利模式其实比其他公司都好。”想象力丰富了很多。发射卫星、验证飞行、销售发动机和自主研发的电子产品非常多元化。 “政策红利期间,零一空间还将获得部分补贴收入。
目前,零一空间的订单已经排到2020年。对于未来,舒畅并不着急。 “我会不急不躁地积累20年,慢慢翻过来,只有把这些技术和专利垄断在自己手里,才有竞争力。”舒畅是一位勤奋的企业家。 “核心竞争力不是我一巴掌拍在头上,也不是三言两语就能糊弄你的,而是通过努力取得的。”
中国的火箭初创企业
舒适是一种祝福。随着中国军民融合战略推进到深度融合阶段,中国其他“SpaceX”也正在经历关键时刻。
就在“硅谷钢铁侠”埃隆·马斯克的火箭升空前几天,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完成了第101次发射任务。在这枚火箭上,还发射了初创公司九天微星的第一颗卫星。安装在其上。 2月2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发射成为这家创业公司发展的里程碑事件。
另一家公司张常武及其创办的蓝箭航天科技有限公司,也是同样在航天领域奋斗的中国主角之一。这家公司是商业航天开放后市场上为数不多的私营火箭初创公司之一。其创始人张昌武出身于金融行业。
开发和供应中断是火箭初创公司经常遇到的情况。
2月份,张昌武的合伙人集团高层始终没有表态,他有一种不祥的预感。该合同是与某央企所属研究所签订的。该研究院是我国固体火箭发动机设计、研制、生产能力最强的单位。但按照流程,需要向集团汇报合作事宜。
他建议自己往好的方面想。毕竟,这家社会资本主导的公司当时并不具备独立研发火箭发动机的能力。
作为军工主导产业,航天领域的火箭发动机技术一直被传统航天集团垄断。虽然军民融合战略一直鼓励中国国防工业技术向民用转化。
政策导向是:国防科技和工业技术向民间转化,用我国国防实力带动经济实力,是军民融合战略的重要抓手。航天工业作为我国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在军民融合战略中发挥着先导和先导作用。打破军队、十大军工集团、地方政府、民营企业四大主体各自为政的局面成为重要方向。
然而,中国尚未有任何文件对私人运载火箭领域提供详细指导。与此同时,私人火箭被视为中国商业航天的瓶颈。一旦私营火箭公司成长起来,未来数千颗商业卫星进入太空的门槛将几乎消失。
2017年3月下旬,张长武听说合作方集团要求各研究所不得向集团外单位销售火箭发动机。这意味着张昌武所在的公司当年无法完成原定的首飞计划。他顿时陷入了压力,不知道如何向客户、投资者、公司100多名员工解释。
“这是合法的商业行为,但却迫使我思考一个我从未思考过的问题,我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张长武认为,民营企业在技术能力、产业基础、融资能力等方面无法竞争。与传统航天集团相比。
经过与团队商讨,张昌武决定重新出发,自主研发一款独立于传统航天系统、适合商业市场的液体火箭发动机。他们认为液氧甲烷火箭发动机将是一个合适的选择。
那些纠结的日子里,在武汉航天工业基地的一家工厂里,躺着张常武梦寐以求的固体火箭发动机。这款火箭发动机来自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该公司由航天科技集团组建,俗称商业航天“国家队”。
成立不到一年,这家国家队公司发射了第一枚商业火箭,并获得包括国有和社会资本在内的12亿元融资,这比中国所有民营火箭公司的融资总额还要多。
但该公司首席执行官查雄权也有烦恼。多位行业资深人士表示,公司急需解决知识产权转化问题。记者就此询问了该公司。该公司表示,目前尚未涉及知识产权相关问题,正在组建技术团队。
但值得欢呼的是,原本由政府主导的航天产业正在逐步迈入大众消费时代,最终将走进寻常百姓家。
系统大佬、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高宏伟表示:“现在是航天技术实现广泛商业应用的关键阶段。”他认为,“如果说我们过去发展航天技术只是一项伟大的事业,那么现在我们就应该把它发展成一个伟大的产业。”
这也是很多中国火箭企业家追寻“星辰大海”时的感悟。
本文由创客公社编辑整理,来源:南方人物周刊、经济观察报等。后台回复“转载”即可获取授权规范。
丨
福百长丝
有果果|
丨
丨
丨丨|
丨|町町自行车
|丨
丨丨丨
丨丨丨
丨
丨丨丨
丨丨
丨
丨丨
丨丨
丨丨
丨丨
【江苏高校创业地图】丨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