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新民晚报摄影记者年度作品集:记录城市变迁与时代力量
2024年即将过去。今年,新民晚报摄影师们依然忙碌在大街小巷,奔赴新闻现场,用镜头记录着时间的流动,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变迁。时光片断中,俯视市场,仰视时代。时光飞逝,这一年,唯一不变的就是我们对这个时代的记录。那么此时此刻,我邀请大家在影像的世界里回顾2024年的现实和力量,一起踏上2025年的新征程。
《新民晚报》相继推出
摄影记者年度作品集
让我们一起走进影像的世界
回忆这个不寻常的2024年
一起期待2025年
个人备注
初冬的上海充满了温暖:武康路的梧桐树下,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拍照打卡,利用城市步行街开启一场“城市考古”;在杨浦滨江的零碳咖啡馆里,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的故事被津津乐道,精品咖啡的香味四溢;世博文化公园双子山上,叔叔阿姨们拥抱蓝天,留下灿烂的笑容……一幕幕温馨的场景,也是人民城的缩影。
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你我,都是人民城市的见证者、建设者和受益者。幸福的瞬间定格,让我和所有观众都站在幸福之中。
2025年,继续放眼世界,寻找自我。
当2024年1月1日午夜钟声敲响时,上海弥漫着辞旧迎新的气氛。一起过年的市民和游客纷纷许下新年愿望。
2024年2月13日,龙年元宵佳节来临之际,上海夏福敬老院张灯结彩,装饰多彩,老人们饶有兴趣地参加游园会。从“养老”到“老享乐”,上海进一步完善居家、社区、机构统筹、医疗保健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老人创造幸福。真实的生活写照。
控江路501-515号(单号)建于1966年,因房屋为大型预制板结构,故又称“内江大板房”。 2024年3月28日,杨浦区“内江大板房”竣工改造项目迎来第二次咨询并正式签约。共有240户完成签约,同意率达到100%。第二次咨询签约首日100%签约。这是《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颁布后,全市首个原址改造+协议置换项目,再次刷新了杨浦城市更新的提速。
2024年4月9日,春光明媚,鲜花盛开。愚园路穿上了“春季限量版”“妆容”。 2021年起,愚园路将进入新的三年城市更新期,继续将传承城市历史文脉的使命践行到底。百年老路焕然一新,容颜焕发,生机勃勃。
2024年5月28日,位于苏州河畔的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陆续完成多栋旧建筑改造,其中两栋首次举办展览,27个“国家安全” “年级”校园建筑陆续启用。 2020年以来,“一河一河”两岸公共空间得到连通和改善。华东政法大学拆除了围墙,并与苏州河滨江步道连接起来,邀请市民和游客“亲近水、享受水”。
2024年6月11日,充满科幻感、位于浦东金鼎天地地块的莫比乌斯环公园开园。园区拥有上海首批G3级智慧停车场。公园也像莫比乌斯带的两侧象征着浦东的发展变化:发展中的变化,变化中的发展,发展与变化协调一致,永无止境。
2024年7月4日,上海博东馆迎来夏季客流高峰。 “博物馆热”持续升温,成为展示中华文化的窗口、与世界不同文明对话的平台。
2024年8月23日,淡水路成为“上海之夏”第二届道路生活节的秀场:音乐、艺术、美食、潮流……以道路为载体,呈现多元生活方式。对于上海的年轻白领来说,马路既是“工作圈”,又是“生活圈”。
2024年9月24日,市民攀登世博文化公园双子山。在每一寸土地都弥足珍贵的市中心,多了一个登山、游湖、观园的“天堂”。
2024年9月16日,1949年以来登陆上海的最强台风“贝比加”来袭。南京路步行街,警察和保安人员清理被台风折断的树枝。
2024年10月31日,上海人民城市实践展览馆揭牌,展示了上海人民城市建设最佳实践地的生动画卷。作为最早提出人民城市概念的地方,杨浦已将“工业锈带”转变为“生活秀带”,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在展厅里,人们感受到这座日益“年轻”的人民之城。
2024年11月6日,在上海展览中心,“人民城市——上海建设人民城市最佳实践”主题展览开幕。展览运用实物、多媒体、情景小品、互动等多种方式,展示上海打造人民城市最佳实践场所、谱写“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新篇章。
2024年11月27日,中外游客骑自行车在武康大厦打卡。漫步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区,无论是金色的梧桐、典雅的花园洋房还是特产商店,都让人流连忘返。
2024年12月1日,共和新路802弄18-20号、21-23号旧房竣工改造工程正式进入居民回迁阶段。离家一年多的34户居民准备返乡。 2023年,该项目创下13天完成100%签约、7天完成100%搬迁的纪录速度。图为2023年6月,居民告别居住了几十年的老房子。
2024年12月1日,新房里,老邻居们商量着如何装修。
2024年12月1日,老邻居搬回新家,幸福团聚。
首席记者 刘鑫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