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及幼儿园小班阶段实施策略
当今社会,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在一个大家庭里,六七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为孩子服务。于是,我们的孩子就出现了一系列的“独生女现象”:以自我为中心,心胸狭隘,自私,专横,一味索取,不知回报,没有责任感,冷漠,攀比。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家长一手拉着,另一只手提着孩子的玩具和自己的书包,匆匆走在去幼儿园的路上;早上孩子起床时,家长陪着他刷牙。为您的孩子握住漱口水杯。这样的现象,让我们不得不为现在的孩子们担心:当长辈老了,我们的孩子怎么办?由此我们提出:从幼儿园小班阶段开始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孩子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这对孩子今后的生活也具有深远的意义。但现在大多数孩子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无法很好地适应新环境。因此,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就变得非常重要。 “有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是《纲要》在健康领域设定的目标之一。
随着心理和生理的发展,3岁左右的孩子好奇心很强,渴望尝试周围的一切。他们有强烈的亲力亲为的愿望,有一定的模仿操作能力。他们渴望参加各种成人劳动。在学前教育“第二期课改”中,我们把培养孩子自理能力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之一。我们的老师也更加注重孩子的发展教育。幼儿园的日常生活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孩子生来就是好动的,以游戏为生”。根据小班孩子爱说话、爱玩、爱游戏的特点,结合课程改革第二阶段提出的日常生活,本着课程与课程融合的精神,我们最终提出“培养自理能力”。小班幼儿多维游戏能力。”
2、理性思考
(1)了解孩子自理能力的价值:
作为人类的特征之一,手部动作的发展对于幼儿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与其智力发展和人格形成有很大关系。自理能力是人类最基本的能力之一。包括吃饭、穿衣、洗脸、刷牙、独自上厕所等。幼儿期是大脑快速发育的时期。孩子的自我保健可以有效促进大脑结构的发育。小班的孩子越早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就能更快地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也能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社会责任感。 “一屋不干净,怎能扫天下”并将其转移到今后的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对于适应未来快节奏、高强度的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
(2)关爱孩子萌芽的独立意识,关注他们的游戏活动和发展过程。
小班的孩子就像刚孵出的小鸡一样。他们对周围的环境充满好奇,什么都想亲自尝试。于是他们洗手时湿袖子,刷牙时尝泡沫,吃饭时用小手、小脸、衣服和裤子。满身都是菜汤、米饭的痕迹……我们一定要照顾好孩子独立意识的萌芽,千万不要因为怕麻烦而扼杀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_@我是分割线@_@
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在为孩子提供各种物质材料和实践机会的同时,不应该只注重结果。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过程和结果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在开展教育活动的同时,要让孩子多体验游戏活动的过程,激发孩子在过程中的兴趣,不断引导孩子主动出击,积极实践、探索、发现。作为成年人,我们不应该责骂孩子玩游戏时乱扔垃圾。我们应该让孩子玩“垃圾”,体验“乱”中玩的乐趣,在玩中获得经验和发展。幼儿的实际发展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这些无形成果伴随着活动过程,并在过程中产生。
3.概念定义
自理能力:简单来说就是自助服务。照顾好自己是您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之一。从狭义的角度来看,它意味着能够“自己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学会做自己不会做的事情”。以培养饮食、睡眠、洗漱、排泄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
多维游戏:游戏是娱乐活动和游戏。多维游戏是指以游戏为基本形式,融合语言、游戏、生活、计算、科学等各个方面,贯穿儿童日常生活的多维游戏。具有主体性、开放性、激励性、游戏性、生活性、情境性、可操作性、居家合作性、融合性等特点。
4.理论基础
《纲要》指出:“幼儿身体健康主要表现为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孩子只有具备基本、简单的自理能力,才能健康成长、健康发展。还指出:在尊重和满足儿童日益增长的独立要求时,避免过度保护和替代安排,鼓励和引导尝试自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培养幼儿基本生活自理能力。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凡是他能做的事,都要让孩子自己做”的教育原则。如果孩子能够很好地掌握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自信心和自己处理事情的能力,这也会对以后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幼儿的智力发展应同时体现在手指的操作、语言的表达和用大脑的思维上。手、口、脑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内在联系。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对于孩子来说,游戏就是学习,游戏就是劳动,游戏是教育的重要形式。”高尔基还说过:“游戏是孩子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种方式。” 。 2-3岁是孩子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因此,游戏是儿童智力开发的动力。它可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使孩子掌握一些知识和技能,形成正确的对待事物的态度,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全面发展。 %d! s" W% h r+ m!c1 m.|:w!Z 孩子活泼好动,喜欢模仿,游戏一般都有特定的情节、动作和材料,模仿性和可操作性很强,符合他们的喜好。孩子从小就拥有一双灵巧的双手,在游戏操作中促进思维发展,丰富词汇量,增强自信心,不能浪费。智慧我们要教给孩子一些实用的、熟练的方法和技能,这是孩子学会生存、学会独立的起点。
@_@我是分割线@_@
五、研究目标
1、在教育观念上,教师要改变固有的教育观念,关注教育对象,真正观察、理解、欣赏孩子,成为孩子真正的伙伴。
2、在教育行为方面,教师要理性思考和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通过不断的自我反思来更新和改进教育行为和教育措施。
3、内容形式上,通过多维度的游戏形式,有效地将语言、生活、游戏、计算、科学等方面的内容融入日常生活中,促进孩子的多维度发展。
4、自理能力方面,孩子要巩固自我服务意识,学会自我照顾,促进孩子饮食、睡眠、洗漱、排泄等良好卫生习惯的形成。
六、研究内容
(1)了解家长对教育、育儿的态度以及孩子自理能力的实际水平。
父母的教育和养育态度对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影响很大。为了了解家长对教育的态度和自理能力的实际水平,开学前,我们走访了孩子们的家,了解孩子们的情况。我们还对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父母对孩子教育和照顾的不同态度,有的自由地教孩子,有的时候教孩子。 ,时间紧张,孩子反而可以理解四个级别。此外,我们还重点选取了卫生习惯、饮食习惯、生活技能三类十二个项目,根据孩子们的完成状况进行了三个层次的调查,即能做、基本能做、并且无法做到。
(二)探索培养儿童自理能力的有效手段和组织原则
一、主观性原则
学前教育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儿童发展为导向。课程应满足每个儿童安全健康、关爱尊重的基本需求,为儿童提供平等的学习和发展机会;课程设置应适应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激发幼儿主动、主动的学习。在我们的一日活动中,我们创作的游戏场景、提供的游戏素材都是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凸显孩子们的主体性。我们所有的游戏都是由孩子自主选择和操作,老师的角色已经转变为孩子的生活和游戏伙伴。比如早上幼儿园桌面搭建的时候,孩子们自己就想到用玩具里面的一座小拱桥当电话,和老师玩起了电话游戏。这时,老师不再是主体,孩子们的主体地位显露出来,孩子们在带路。和老师一起玩。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用这个“电话”鼓励孩子给其他孩子打电话,邀请他们一起玩。这样,同伴之间的互动就在游戏中发展起来。
2、开放性原则
所谓开放,是指我们在小班教学中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虽然游戏是基本形式,但我们在空间和内容的选择上是开放式的,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比如我们说孩子的户外活动应该是狂野的、有趣的,玩水就成为了一个很好的游戏项目。孩子们可以用他们的手和我们的小脚来玩水。小脚丫在水里玩的同时,也在给孩子们的小脚丫洗。所以找个阳光明媚、阳光照在身上温暖的日子。我们每个孩子都可以带一个足浴盆和一条小毛巾。老师和保育员给孩子们倒了半盆温水。孩子们脱掉鞋袜,在阳光下围成一圈,洗脚、玩水。洗完脚后,他们用毛巾擦干,然后一起穿上。袜子和鞋子。在这场比赛中,我们对场地的选择不再是单一的、传统的,而是比赛是开放的。它激发了孩子的兴趣,培养了孩子的自理能力。
@_@我是分割线@_@
3. 鼓励原则
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动手能力很弱。大人自然对孩子有一种爱。他们帮了又帮,掩护了又掩护,孩子们就失去了锻炼的机会。所以,我们老师要利用集体氛围,设下诱饵,用孩子们感兴趣、喜欢的方法,给他们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尝试自理。下午午睡起床后,当孩子把鞋子反穿时,不要急于单独指出。而是在集体环境中,用生动、俏皮的语气引导孩子“爬、爬、沿着裤缝爬、爬下去找”。触摸鞋子上的小耳朵。如果小耳朵没摸到,就想办法让它们出来。”这样引导孩子把鞋子上的带扣一起摸,孩子会发现“小耳朵”不见了,然后自己戴上。这时,老师要静静地关注孩子的活动,如果孩子发现鞋子穿反了,可以换回去,没有发现的要及时表扬。然而,他们应该及时给予指示并继续鼓励老师在积极鼓励孩子动手的同时,也提出了要求,让孩子在甜蜜的“诱惑”中体验到成功。又比如,培养孩子的洗手习惯一直是一个不容易的问题。这是因为孩子年纪小,毅力和自控能力差,这不能怪孩子们没有“不好好洗手就会得蛔虫”的经验。 ”,以及他们当然不能关注它。洗手时,孩子们把手打湿,随便搓揉,然后敷衍了事,或者边洗手边玩、玩。考虑到孩子喜欢被老师表扬,从培养孩子洗手的兴趣出发,每天找到一双最干净的小手,并在让小手干净的游戏中奖励一颗小五角星,逐渐激发孩子们的洗手兴趣。对洗手的兴趣。然后教孩子正确的洗手方法。将洗手的整个过程分为六个步骤,让孩子练习:打开水龙头——打湿小手——接触肥皂——产生小泡泡——冲洗小手并摇晃三遍——拿起毛巾擦干。对于孩子的每一个要求,老师都要充分考虑孩子自身的困难,为孩子提供一定的生活游戏情境。遇到这种情况,老师一定要抓住难点,讲解清楚,做好榜样,让孩子反复练习。并练习。当然,不要忘记给予孩子适当、及时的鼓励和表扬。
4. 游戏原理
利用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游戏语言和多维度的游戏材料,鼓励自理技能的练习。按照《纲要》精神,以游戏为基础活动,将教育融入到各项活动中,注重活动的过程,让孩子在玩中学习、在玩中学习。例如,角落活动、表演和角色游戏:喂养小动物、“给小猫洗澡”、“给布娃娃扣扣子”等,这些游戏利用拟人化的情节来巩固自理能力。在这些游戏中,孩子们将学习一些基本技能,例如吃饭、穿衣和分类玩具。然后,帮助孩子将其转移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这种方法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自然、友善、活泼,效果明显。
5. 生活原则
技能的形成是一个迭代的过程,要注意以后的巩固练习。尤其是小班的孩子,老师要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对孩子进行监督、检查、提醒,让孩子的良好习惯不断强化,自觉行为逐渐形成。
在日常生活活动中训练孩子的自理行为。上厕所、洗漱、随地大小便,体现了孩子的生活自理水平。我们要抓住这个关键时机,引导和监督孩子的自理行为,使他们养成习惯。例如,要求孩子如厕后自觉整理衣服,要求孩子饭前、如厕后自觉正确洗手,饭后正确漱口等。还有卫生纸的使用。小班的孩子,尤其是女生,小便后必须用卫生纸擦屁股。在日常观察中,老师们会发现,孩子们要么直接用一张薄纸擦拭,结果尿在手上;要么直接用一张薄纸擦拭,结果尿在手上;或者一次拿很多张卫生纸,既浪费纸张,又不一定能擦干净。如何使用卫生纸的活动自然而然地出现了。我们小班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具有日常性、随机性。
@_@我是分割线@_@
六、情境原则
在娃娃屋里放置一些娃娃和孩子们不能再穿的衣服和裤子,让孩子们给娃娃穿衣服、穿鞋、折叠衣服和裤子、洗手、洗脸……在更现实的场景中,进行游戏操作,获得生活体验和生活能力训练。您还可以在墙上布置一幅美丽的图画。背景图片上,有一些纽扣,男扣、女扣等钉在树上。让孩子们随意设计、创作画面的内容,比如把水果固定在树上,把它们粘在树干上。一只啄木鸟、汽车上的两个轮子等,让孩子通过扣、撕、粘等操作,发展手眼协调能力,锻炼小肌肉,使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得到巩固和加强。游戏对于幼儿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而情景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是最有趣的。因此,更容易激励他们克服困难,努力实现一定的目标,从而锻炼孩子的意志。
七、操作原则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个道理无时无刻不在体现。早上,老师热情地欢迎孩子们来到我们小学四年级的家。他们来到幼儿园后就整理好自己的物品。早餐结束后,他们自己把牛奶杯收起来。当他们流鼻涕时,他们会拿纸巾擦干净。午餐时,他们自己吃晚餐。做饭做饭……所有的环节和活动都在这个“家”的情境中进行,以不同的游戏形式,让参与、动手实践,多维度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八、居家合作原则
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家庭要及时沟通信息,交换意见,确定教育策略,协调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根据不同孩子不同阶段的表现调整策略,在长期协作中体验“综合效应”。
老师和家长要加强日常联系,达成目标共识,共同要求孩子,及时肯定孩子的进步,鼓励孩子,逐步提出新的要求。并及时回应家长的帮助请求。
学期中、后期,我们将继续通过个别家访、谈话、问卷等方式,关注小班幼儿自理能力的发展,让幼儿在不断地玩耍、学习、开展活动中。练习过程,并体验这个过程带来的乐趣,可以潜移默化地将这种能力的培养渗透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
9. 积分原理(多维原理)
在众多游戏中,给我启发最大的是喂养小动物。在这个游戏中,从提供的素材上我们可以说游戏是多维的、三维的。我们提供的动物头型盒包括小猫、小狗、小鸡、老鼠、熊;我们设计了圆形、方形、三角形、半圆形的小动物嘴巴形状;我们提供长柄小勺和短汤勺; “食”有大小各异的彩色汤圆、三角形鱼片、半圆形毛毛虫片、方骨片等。这些材料的提供可以将计算、生活、科学、语言等以自然有效的方式融合在一起,共同促进孩子多方面、多层次的发展。还针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设置了不同层次,不断激发孩子的兴趣,培养孩子自己做事的能力。
@_@我是分割线@_@
七、研究方法
调查方式: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家长对教育、育儿的态度、孩子自理能力的实际水平以及后续发展。
观察方法:在孩子的日常活动中,老师注意观察并记录孩子的语言和行为表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及时改进,调整教育方式和方法。
案例研究法:在对小班全体儿童进行研究的同时,还应密切关注个别特殊需要儿童的发展,及时有针对性地调整教育方法和内容,做到整体关注和个体关注并举。 。例如,结合我们幼儿园的孩子成长记录本,我们将设计好的关于孩子自理能力的要求和项目的表格附加到记录本上,并实行互动表格,以便老师和家长更生动地记录和记录。 ,及时有效。体现孩子自理能力的发展。
八、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
1、时间:2007/9——2007/10
2、任务:设计准备阶段主要工作:
第一:查阅文献,学习相关理论,收集资料。
第二:调查分析自理能力的基础和现状以及父母的育儿态度。
第三:设计研究课题,制定研究目标。
3.确定研究者和学习生成活动的基本指导思想;掌握以游戏为基础开展自我保健活动的一些原则。
(二)实施阶段:
1、时间:2007/10——2008/6
2、任务:
根据项目目标和实施计划开展一系列活动。
定期研究项目工作,不断完善项目方案。
收集小班自理能力内容、各种游戏活动形式、材料和内容,并进行筛选和提炼。
落实研究计划,如实、用线描记录过程现象,对个案进行理性分析。
(3)总结阶段:
1、时间:2008/6——2008/8
2.任务:汇总、整理、分析各类数据。
撰写项目最终报告。
【参考】
1.《幼儿园教育指导大纲(试行)》
2.李集美、肖向宁《幼儿园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0
3.叶兰、丁正林《新教育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07
4.高月梅、张宏,《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05
5.王振宇《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01
6.朱家雄《学前儿童卫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08
7、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