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思维与商业模式创新:企业持续成长的必由之路
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高度动态变化的时代,几乎没有哪个企业能够持久、绝对稳定。在企业成长的过程中,战略思维和商业模式对于企业的发展尤为重要。在动态多变的环境下,企业如何抓住机遇、实现持续增长,需要企业家具备战略思维,通过不同阶段的商业模式创新实现成功转型。
11月18日至20日,新华都商学院2015级、2016级学生齐聚北京,聆听战略专家刘教授与希悦尔副总裁沉宏先生联合授课的《战略思维与商业模式创新》课程。课程内容丰富,信息丰富,让学员们受益匪浅。
课程一开始,刘老师就指出,成功的策略必须按照严格的逻辑来实施,并且可以通过美好的想象来产生,但永远无法通过想象来实现。战略的重点是确保以目标为指导的行动的一致性、集中性和连续性。通常,管理者对组织中现象的感知水平决定了他或她对问题的反应方式。事件感知只停留在表面。模式感知会给我们带来适应性思维和行动;系统感知方法是管理者需要建立的。德克·赫尔宾(Dirk Helbing)曾经说过:“将事物分解为大量较小但相互关联的部分可以解决许多复杂的问题,并在整个系统中取得令人难以置信的结果。”基于这些分析,企业决策者在判断一个企业的吸引力时,可以从需求判断、利润分析、风险控制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从可控和不可控因素性别和可持续性中寻找结构稳定性。
一个企业要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在掌握战略的基本原理后,实现环境、战略、资源的动态平衡。环境和资源是企业战略的出发点、基础和约束;资源的价值是由企业选择的战略和路径决定的。在分析了系统逻辑理论并与经典案例相结合后,学生们突然发现,这些组成部分在他们的脑海中都交织成一个清晰的形象。
老师是教导、教导和解决疑问的人。刘老师用两天的时间带领同学们了解了战略思维以及对商业模式创新的新认识,给了同学们很多秘诀和精髓。
在不断变化的商业环境中,企业家如何根据环境的变化及时更新商业模式?课程第三天,希悦尔副总裁沉宏先生以“价值创造与价值共享”为主题,分享了他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商业智慧。
亚历山大·奥斯特瓦尔德在《新一代商业模式》一书中说:商业模式是在特定环境中设计和执行的。沉老师提到,传统的单一供应商盈利模式已经逐渐转变。需要系统分析双方的盈利模式,用定量的方法判断业务增长和利润增长,实现价值创造和价值共赢。 “阳光明媚时盖屋顶”恰恰符合公司商业模式转型所需的具体条件。随后,沉老师提出了核心概念,即价值主张差异(DVP)与客户需求的相关性。价值主张差异是指公司与其竞争对手为客户带来的价值之间的差异。如何实现客户价值创造需要从四个步骤来分析:价值的有效衡量、基于客户感知的数据驱动决策、创造客户价值的协同组织结构以及对未来持续盈利和竞争优势的考量。商业模式的创新和变革具有相对价值。新模式的价值体现在客户定位、价值体验、价值量化等相关因素上。
同学们的积极思考和参与将课程推向了高潮。沉老师以一套完整的商业模式创新评价体系为背景,结合希悦尔的案例,用视频、图表等形式向同学们展示了如何设计成功的商业模式。
学生反馈
我从这门课程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它基本上是为我们公司量身定做的。
——2016级于小寒
本文由“135编辑”提供技术支持
这是我第二次参加刘教授和沉宏的课程,我仍然觉得受益匪浅。第一次没有消化的东西,这次有了新的认识。感谢两位老师的精彩讲座。感谢黄芳老师安排的课程
——赖飞亚2014级
本文由“135编辑”提供技术支持
我从这门课程中收获很多。过去,很多战略决策在企业运营中失败,造成重大损失。经过三天的学习,我的决策思路已经理顺了,能够少走一些弯路,把握未来的方向。
——2016级陈四海
本文由“135编辑”提供技术支持
给我一双雪亮的眼睛,打开我的想象力——新华都商学院的EMBA课程是我听过的最鼓舞人心、最实用的商科课程。他给我讲了商业和管理的支点和杠杆,以及撬动商业世界、化繁为简、剥去蚕茧的逻辑,给了我启发。无论业务运作多么复杂,只要找到支点、杠杆和商业模式,就有可能。晋升的可能性。每门课程设计均由“理论教授”和“实践教授”两位课程讲师串联,有机继承,将其他商学院单纯的案例教学变成案例理论加案例分析,大有裨益。
——2016级 杨光润
本文由“135编辑”提供技术支持
11月份的课程让我收获很多。这次我非常系统地梳理了我原来的商业思维逻辑。以下几点让人印象深刻:
1、战略构想的结构性思维,考虑宏观环境/自身内部资源等微观环境,结合目标,指定针对性计划。这需要找到一个框架和规则,而不是之前的直觉反应。
2、可以评价管理者战略思维能力的水平。优秀的管理者需要系统的结构和创造性的思维。我在想,优秀的企业家在哪里?他的思维逻辑处于什么水平?我们需要什么水平的思维来寻找创业者?如何“唤醒”这些企业家,促进他们硕果累累的成长?
3、这几年,新华都实践课程导师李汉生老师带领我们不断探索和寻找有效帮助创业者的模式和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在判断业务吸引力时,我们在“赛道、刚需、闭环、人剑合一”中阐述了赛道的概念。不过,刘雪老师还是给我们展示了更加系统的提高潜在用户转化的方法。这是我的知识“盲点”之一。我已经弥补了,我很高兴。
4、另一大收获是沉宏老师计算价值主张的差分法——DVP。这种方法进一步加深了我对价值主张的理解。下次我见到创业者时,我会直接问,你的价值主张是什么?量化的话要多少?它真的对“价值”客户有吸引力吗? 。
我利用午休时间帮助三位新华都EMBA校友分析了他们的创业项目。很高兴能为校友们做出一些贡献,希望大家多多交流。
总而言之,11月份的这门课程收获颇丰。感谢新华都的老师和同学们!
——李忠利2015级
·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