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第13个联合国中文日:全球中文学习者共襄盛举
古川佑教授的近照。
乐琪教授(中)与留学生讨论汉字。
李晓宇在美国家乡的一个小镇上弹古筝。
石佳妮(右一)在语文教学课上。
2010年,联合国新闻部宣布启动联合国语言日,倡导和促进六种官方语言(中文、英文、法文、俄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在联合国的平等使用国家。其中,“汉语日”定在农历二十四节气“谷雨”,以纪念“汉字始祖”仓颉在文字创作方面的贡献。
今年4月20日是第13个“联合国中文日”。中国驻外使领馆、中国教育机构等开展了相关纪念庆祝活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和汉语联盟还联合举办了第三届“国际汉语日”活动,与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者和爱好者共同庆祝。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球已有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施汉语教育,76个国家将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境外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超过2500万人,累计学习和使用汉语的人数接近2亿。汉语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在这个重要的日子里,本期邀请国内外从事汉语教育的专家、一线教师、海外汉语学习者,共同探讨汉语带来的无限可能。
汉语是通往中国和世界的金钥匙
古川佑
对于学习和教授汉语的人来说,4月20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联合国汉语日。
我从1978年进入大阪外国语大学中文系开始学习汉语,至今已有40多年的学习经历。 1988年,我从北京大学中文系学成归来,开始在大阪大学教授中文。到现在已经30多年了。由于学好中文,我可以在世界各地有很多可以用中文交流的好朋友。我的汉语事业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而发展。可以说,我的生活已经离不开汉语了。我总觉得汉语越学越有趣,越教越有趣。
对于外国人学习汉语,或者教外国人汉语,过去在中国最常见的一个词就是“对外汉语教学”。进入21世纪,随着汉语教学的国际化和汉语本身的国际化,这个名称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或“国际汉语教育”。从2019年12月在湖南长沙举办的“国际汉语教育大会”开始,一直沿用“国际汉语教育”的名称。去年7月1日实施的最新标准名为《国际汉语教育汉语水平标准》。名称的改变反映了观念的改变。
在联合国汉语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想强调一下“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和价值。 “对外汉语教学”与“对外汉语教学”表面上只有一字之差,但两者有本质区别,不能混为一谈。如果把在国外开展的汉语教学称为“国外汉语教学”,那么还有无数的小类,比如日本汉语教学、美国汉语教学、韩国汉语教学等等。比如我在日本从事的汉语教学,第一个大前提就是我们在非汉语的环境,也就是日语的环境中教授汉语。学生只能在课堂上接触汉语。一旦他们离开教室,周围的世界就是他们的母语——日语环境。而且,我们的学生都是母语为日语的本地学生。更值得强调的是,在日本从事汉语教学的教师一直都是日本教师。例如,我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学习中文时,虽然我的老师中有一些老华侨,但大多数是日本老师,使用日语编写的中文教材进行教学。
现在,虽然汉语母语教师的比例有所增加,但基本情况没有太大变化。可以说,日本汉语教学的历史传统意味着“日本汉语教学”的本土化早在多年前就已实现。
我认为,汉语要想走出国门,成为国际语言,本土化非常重要。特别是由于COVID-19疫情的影响,学生无法出国留学,也无法在中国学习,只能在自己的国家学习汉语。国际汉语教育的本土化更为重要。
我们都知道学好外语可以打开一扇新的大门。学好汉语,我们就能得到一把打开中国、世界大门的金钥匙;如果我们学好汉语,我们就可以和世界各地说汉语、懂汉语的人交朋友,并可以用汉语与他们进行双向交流。如果我们学好汉语,生活将会变得丰富多彩、精彩。这就是学习和教授汉语的最大乐趣和意义。希望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学习汉语、学好汉语。
(作者为日本大阪大学教授、世界汉语教学协会副会长)
如果“一”字会说话
乐琪
认识一个汉字就像认识一个人一样。如果汉字会说话,它会告诉你:汉字包含了中国人对世界万物的经验和认识,也包含了古人的智慧。爱上汉字的不仅仅是中国人。瑞典汉学家高本汉投入大量精力探索汉字的古今演变;其学生林希礼的《汉字王国》风靡全球;美国瑞德爵士认真研究汉字,创立了汉字词源学。 Net,被誉为“汉字叔叔”;日本京森在“我和汉字”演讲比赛的舞台上讲述了他与汉字“京”的不解之缘……
值此第13个“联合国中文日”之际,“一”字用自己的故事与大家一起庆祝这个节日——
我是汉字“一”。没有一个汉字比我更显眼,也没有一个汉字比我更纤细。如果我旋转90度,它就像阿拉伯数字“1”。 I是最小的正整数,常用来表示人或物的数量。
我是一个指向性的词。那么问题来了,这个词指的是什么? “知事”一词是一种抽象的造词方法,即当人们没有或不方便画出具体形象时,就用抽象的符号来表示。指称文字多以象形文字为基础,加减笔画或符号。
在人类文化中,我被赋予了万物之始的含义,即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从“一”开始的。
我不是一个多音的人。你查一下新华字典,对我来说只有一个发音,那就是“yī”。然而,在汉语口语中,我能读出第二声和第四声。这就涉及到“声调变化”——人们说话时,某些音节的声调会互相影响,在单词连接时发生变化。这种现象称为“音调变化”。
我是最简单的汉字,却充满了丰富的含义——从顺序开始到头等、一流等。当我用它作为形容词时,可以表示“满”或“满”的意思,比如“他” “汗流浃背”,“衣衣汗”就是“浑身都是汗”的意思。 I也可以用作副词,置于两个重叠的动词之间,表示短暂的动作和动作,例如“听”和“想一想”。另外,我的意思还包括“如果”。人们常用“一次”和“万一”来表达假设。
我还想向大家介绍一首清代文学家陈航的《独字诗》:
帆、桨、渔船,
一个渔夫和一个鱼钩。
低下头笑,
一江有明月,一江有秋。
这首《一字诗》中,一共出现了10个“一”字。诗中的“一”字在不同的句子中有“数量一”、“饱满”、“完整”等含义,语气也发生了变化,显得生动而富有诗意。
我是一个常用词,由我能组成的成语有很多,一呼百应、一言一显、一绝、一搏、一危急、其中,有两个我最喜欢的成语。
第一个成语是“一言为师”。这个成语典故出自唐代。唐代有一位和尚,法名祈济。有一次,他写了一首诗,名叫《早梅》,其中有这样两句:“前村雪深,昨夜几枝开花”。诗人郑谷认为这首诗意境很好,情感很高尚。把“几枝”改为“前村深雪中,昨夜一枝绽放”,更能体现“早晨”的含义。齐霁虚心接受了郑固的建议。因郑谷只提出一字修改,故被称为“一字大师”。后来,当诗文一改一字而愈加完善时,改字的人往往被称为“一字大师”。
第二个成语是“一鸣惊人”。这个成语典故出自战国时期。楚庄王统治朝廷三年,没有颁布任何法令。于是大臣就问他:“有一种鸟,三年不展翅,不飞翔,不鸣叫,这是什么鸟?”楚庄王回答说:“它虽然还没有飞,但一飞就到了天;虽然它还没有鸣叫,但它到了天,一首歌就会令人惊叹。”半年后,楚庄王采取重整国家的大举措,终于一统天下。后来就出现了“一鸣惊人”这个成语,意思是平时没有什么突出表现的人,一下子就取得了惊人的成绩。
希望每个人都能遇到自己的“一言老师”,成为学习和工作中的“一鸣惊人”。
我是汉字“一”,我是你的好朋友。一字一世界,一字一宇宙!让汉字成为纽带,带您走进中国历史、中华文明。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中文的人并不孤单”
李晓宇
我来自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我是第20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全球冠军。
回顾我的汉语学习历程,感触良多。当我18岁的时候,我去中国读书,我的第一站是广东的一个小镇。那时我几乎不会说中文,听别人说话时常常感到困惑。但我依然对中国文化着迷,下定决心一定要学好这门语言。那时我喜欢广场舞和中国菜。虽然阿姨们说的很多话我听不懂,但我能感受到她们的热情。
我还记得刚开始学习汉语的时候,我感到很孤独,因为我身边没有多少中国学生。参加“汉语桥”比赛,我结识了来自世界各地学习汉语的朋友,收获了珍贵的友谊,不再感到学习汉语的“孤独”。
中国文化丰富多彩,每个汉语学习者都可以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比如中国传统艺术、中国饮食文化等,如果你有兴趣,就可以学。这样,你就会更有动力学习汉语,形成独特的学习方法。
我的兴趣是中国传统乐器,尤其是古筝。我很庆幸遇到了韩冷老师,是他带领我进入了古筝的世界。他不仅教我演奏技巧,还帮助我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我渐渐明白,每一首古筝曲子都包含着一个独特的故事,演奏者必须通过声音的音量和演奏的速度来表达这些故事,而不仅仅是准确地演奏音符。演奏古筝帮助我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随着我汉语水平的提高,参加“汉语桥”比赛已经成为我的梦想。 2019年,我参加“汉语桥”比赛,获得“旧金山赛区”第二名。还记得2019年春天的那个下午,我紧张地等待着“汉语桥美洲旧金山比赛”评委们给出的分数。当我听到老师说“第二名:李晓宇”时,我高兴极了。同时,我也下定决心再次参加“汉语桥”比赛。
2021年,我再次站在“汉语桥”比赛的舞台上,通过了各项考验,最终获得了全球冠军。那一刻,我最想说的是:“汉语是一座桥,对岸等待我的是美丽的中国。”
现在,我学习汉语已经7年多了,更让我自豪的是我成为了一名汉语老师。从去年秋天开始,我就在“希望中文学校”给中学生教中文。由于学校采用浸入式中文教育,学生长期接触中文。有时候我觉得他们的中文表达能力比我好。当我看到学生们用流利的中文交流时,我感到特别欣慰。
我想告诉大家,学习汉语不仅会让你不再孤独,还会丰富你的生活。
(作者为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中文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
架起中国友谊的桥梁
施佳妮
“你也喜欢这个歌手吗?” “是!是!” “你知道吗?他还有一首歌叫……”从克劳迪娅和胡索尼两个学生的对话中,我能感受到他们掩饰不住的快乐。这是最近我所教的中级语文学期课间休息时发生的一幕。和往常一样,每次课间我都会给学生播放中文歌曲,既是为了放松和调整,也是为了提供更多的中文输入。像克劳迪娅和胡索尼两位学生在汉语的帮助下打开友谊之门的故事,在汉语课堂上并不少见。
记得我刚到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工作时,我教的第一堂汉语强化班有14名学生,其中一位学生是一位年长的知名法学教授。有一次课间休息时,我问他对这门课的感受。没想到旁边的大学生却说教授做得很好,我们要加快步伐。老教授听后开心地笑了。他表示,虽然知道自己会比别人学得慢,但他会继续努力。因此,课间休息时,我经常看到教授向不同的学生提出问题,大家也很乐意帮忙。这样,整个班级的凝聚力就变得更强了。
随后,学生们参加了去中餐馆体验用中文点餐等活动。教授热情、开朗、经验丰富,分享了很多经验。例如,班上有一位西班牙女孩,遇到了学业困难。教授得知后,专门找她谈话,给了女孩很多帮助。教授告诉我,他很高兴回到校园。大家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气氛很好,他也感谢我的耐心指导。但我想我更应该感谢他,让我在维也纳的汉语教学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让我通过他看到了大家对汉语的热爱。
卢卡斯同学还通过汉语课收获了宝贵的友谊。他来自卢森堡。有一天,他一时兴起决定学习中文,于是他报名了我们的课程。此时他不知道的是,一位刚从中国青岛回来的名叫菲利普的德国年轻人也做出了同样的决定。两人的友谊是从进入语文班开始的。我不是他们的第一位中文老师,但是当我接手这个班级时,我的同事告诉我,他们不能坐在一起,因为班级可能会变得太热闹。事实证明确实如此。尽管因疫情原因课程改为线上,两人依然远程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卢卡斯告诉我,如果他没有上汉语课,他就不可能交到这么亲密的朋友,学习汉语也让他们的友谊更加丰富。
也许这就是语文学习的魅力。世界各地的人们因为汉语而聚集在一起,为同一个目标而努力。课堂上,大家齐心协力,探索汉语的奥秘;课后,大家分享了彼此的经历和感受,对汉语和中国有了更加多元化的认识。
(作者为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汉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