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2024年全国残疾人文化周开幕 郧西县残疾人文艺工匠展示自强不息精神
“残疾人文化事业建设是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郧西县残联副主任乐娟说,近年来,郧西县涌现出不少残疾文艺工匠。她们心灵手巧,一丝不苟,不断努力完善自己,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更多的“美”。
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的创作者王立根正在制作粮食画。云宣文 摄
用“食”点亮艺术
“金黄的稻田把稻秆压弯了,一位老人看着丰硕的稻粒,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身后广阔的田野,一片丰收的景象……”这幅画《水稻之父》是艺术家王立根创作,用了十万多粒粮食制作而成。以五彩缤纷的谷物为颜料,历时20多天,将“口中之食”变成“精神之食”。
王立根,46岁,有听力障碍,但仍然很聪明。王立根出生于郧西县上进镇吴家沟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他因童年疾病而丧失了听力。他从小就对绘画特别感兴趣,经常在河里找到彩色的石头来拼画。 2012年,王立根在晒米时突发奇想:“如果石头可以用来作画,那么金米也可以用来作画!”王立根随后买了胶水,开始探索用粮食作画。
粮食画的原料主要是芝麻、小米、小麦、大米、油菜籽及各种豆类。田园、山水、人物均可入画。它们天然环保,寓意着好运。画一幅食物画需要作者投入大量的精力。 “从拍照、选题材、制作踢脚线、加工食物等,少则半个月,一幅幅面大、风格复杂的画,可能需要半年多的时间才能完成。”王立根说。画越大,内容越复杂,价格也越贵。中小型画作价格从400元到2000元不等,较大的画作价格在38000元到42000元。
十年磨一剑,出鞘便锋利。 10年来,王立根反复绘画揣摩,勤奋学习实践,孜孜不倦,对每一件作品都精益求精。迄今为止,已创作粮食画200余幅,其中14幅被列入中国邮政“国家名片”,并收录在“一带一路中国梦”珍藏版邮票册中。这也是国内唯一以谷物为材料的作品。正式纳入。 2019年作品《禅声》被北京美术馆收藏。同年,作品《民族风情》荣获上海第27届金白玉兰奖美术大赛金奖。四年后,作品《稻公》在首届省残疾人书画大赛中荣获三等奖。
在郧西县上锦镇明清老街上的“墨流画园”里,来自江西的学生林平正在精心制作《上锦古镇》。 “我学画已经4年多了,在王老师的指导下,我现在又多了一项技能。”前来向王立根学习的人络绎不绝。大多数学生是失业者,还有一些残疾人。 “我想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帮助更多的人。”王立根说。
郧西县特殊教育学校金海潮老师在美术课上授课。云宣文 摄
用“技能”传递温暖
在郧西县特殊教育学校聋哑人工艺室里,金海潮老师正在指导学生制作木雕。学生们用刻刀仔细地剪掉多余的部分,逐渐勾勒出花朵的轮廓。学生们临摹的木雕作品《叶与花》是金海潮在2023年湖北工匠杯技能大赛中获得二等奖的作品。
金海潮毕业于河南省中州大学聋人艺术设计学院,2007年9月到郧西县特殊教育学校任教。从教17年,金海潮潜心研究教育理论,大胆开展教育活动。改革。他开设了美术、剪纸、木雕等九门课程。课间休息时,他和学生们一起练习。松枝、竹叶、胶合板等不起眼的东西,都被他改造成了精致的工艺品。 “学生多次在国家、省、市、县级美术、书法、摄影比赛中获奖。”郧西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刘成文说。
2024年,金海潮在第七届全省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十堰队(木雕)项目中荣获“湖北省技术能手”称号。凭着对教育的热爱,他多次参加省、市的教育教学活动。获得个人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2022年被郧西县教育部门评为郧西县“师德先进个人”。多次被评为优秀导师,真正做到了“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以人为本”。
教师善于教学,艺术传递情感。金海潮将手工制作视为学生的职业技能。景泰蓝画、根雕、十字绣、浮雕等工艺品深受学生喜爱。其中十字绣作品《武当仙境》、《赋》荣获武当山“武当绣娘”称号。 “一等奖、二等奖,学校资金都很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他获得了近7万元的残疾儿童生活补助;天坛模型和《七夕爱情故事》、《七夕爱情故事》等剪纸画。” 《金陵十三钗》、《关羽》、《观音》、《五福》、《武汉云熙世家》等作品,在上锦云熙电商城展出特色街、观音双石沟。
优秀的“技能”和责任感。 2016年,金海潮当选郧西县聋人协会主席。据郧西县聋人协会会员李淼介绍,金海潮经常带领聋人群体学习理论和业务,并利用协会群聊和线下活动等方式讲解各项残疾人友好政策,帮助残疾人群体自立自强。自力更生。
郧西县残联工作人员为残疾人进行现场教学。王汉体 摄
用“巧手”帮助残疾人创业
“绳子一定要拉紧,不仅要加固扫帚,还要美化外观……”郧西恒达扫帚专业合作社生产车间,王凌霞正在教新生唐永江学习扫帚编织技术。与王令霞一起来上班的残疾人目前有18名员工。由于自身视力障碍,她更加关心这些员工,为他们新建了员工食堂和宿舍,保障他们的日常生活。
20多年前,她和丈夫一起外出打工。由于身体原因,他们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工作。她发现,扫帚的需求量很大,销路很广,而用来生产扫帚的“铁扫帚草”在她的家乡郧西随处可见。是的,这让夫妇俩意识到了商机。王凌霞夫妇专门学习了扫帚的手艺,用扫把白手起家。
“当时我凑了800块钱,自己在家做扫帚,老公出去找销售,这样一干就是十几年。”王令霞说,早期没有设备,铁扫帚杆又干又硬,只能靠双手和腰。我用尽全力收紧了扫帚柄。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手掌布满了疤痕、水泡、伤口、老茧和新的伤口。我还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柱炎等疾病。这非常困难。
先苦后甜,为一方带来好处。王令霞制作的扫帚以其优良的品质和良好的信誉逐渐打开了市场。 “直到每个人都富有之前,一个人才富有。”王令霞经常挂在嘴边这句话。 2009年,王令霞夫妇联合171名村民成立了郧西县第一个农民合作社——郧西县恒达扫帚专业合作社。她成为该县铁扫把行业的带头人,先后举办了30多期免费培训班。参与人数达到1000余人,探索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全村50%以上的农户发展了扫帚产业,带动了村民增收。
“我在这里工作四年了,王老板不仅教会了我技能,还给了我稳定的收入,我很开心。”残疾人王华军说。王令霞回乡创业以来,已招收600多名残疾人,为他们提供就业岗位,让他们掌握铁扫帚加工和种植技术,带领他们自主创业。
近年来,郧西县拓展残疾人就业渠道,开展就业创业关爱行动,通过比例就业、集中就业、个体经营等多种就业形式促进残疾人就业。已扶持残疾人示范基地5个,扶持人数150人。有个体经营残疾人和残疾人技术专家30余人,提供就业岗位300余个。逐步加强残疾人建设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为残疾人学习文化技能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