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柳洲东路分校:多场景打造劳动教育生动课堂,从未来菜园到厨房烟火
从“未来菜园”到厨房烟火,到处都是热闹的教室
“我的菜是长在水里的!” “我的树苗会渴吗?”学校的班级水培架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课间聚会场所,也是劳动实践的场所。为了让孩子们充分体验大自然,郎孝柳州东路分校结合学校生态文明特色教育,推出了“未来菜园”水培种植劳动课程。在班级门口设置了“一平方米”的水培种植劳动区,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观察、思考、实践、操作的积极体验。选择种子、加速发芽、观察生长周期和日常变化……孩子们在小世界里获得了“小农民”和“观察者”的双重体验。
春天播种,秋天收获,冬天储藏。在田野里练习可以滋养情感和心灵。在郎孝柳州东路分公司的绿色体验园里,孩子们被土地包围,了解蔬菜、节气,在天然的“大课堂”中活动四肢,享受无限的农耕乐趣。近年来,学校精心开展“按节气学种植”综合实践活动,带领孩子们从课堂走向大自然,从书本走向田野。 “立夏将至”、“谷雨将下”等农谚和节气知识伴随着手头的农活。实践深入孩子们的内心。 “我要教给他们的不仅仅是如何种菜,更重要的是几千年来农民传承下来的智慧和新时代农业的发展。生活在城市里的他们,也必须知道在哪里“每一口粥、每顿饭、每一种蔬菜都来源于土地和劳动力。”学校相关老师说。
“看!我种的萝卜!我和妈妈约好了萝卜排骨汤课!” “我回家要做一盘热菠菜!”每到收获的季节,孩子们自己种的菠菜、萝卜、青菜等蔬菜的甘甜“上市”,土味的劳动教育也延伸到了厨房的烟花里。炒、煮、煎,香味四溢。从种植、种植到端上餐桌,各种各样的蔬菜在孩子们的手中转变。 ,农业实践链条也被封闭。
家校同校,生活智慧悄然绽放
廊孝柳州东路支行坚持打造学校与家庭双战线。通过线上日常打卡,引导孩子主动参与家务,从扫地、叠衣服开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从父母的“小助手”到家庭的“主人”,孩子们的劳动观念一步步转变,在日常生活中享受着劳动的快乐。
“今年我在校园工作了约67个小时,新学到的劳动技能包括包饺子,希望新的一年能学会一道特色菜!”高三学生李宇宁在总结一年的劳动成果时写道。总结中看看自己的成长和知识的不足,为自己制定新的劳动小目标。在学校的倡导下,孩子们主动书写劳动日志、假期劳动总结、年度劳动“账单”等,用劳动作为标尺,记录下成长的痕迹。
热爱劳动,“聪明”地生活。在长期的家校共育和劳动实践中,学生们迸发出许多人生智慧和“巧妙创意”。将矿泉水瓶身剪成花瓣状,就成了打蛋器;扫把和双面胶的“两把剑”变成了地毛贴,地上飞舞的蓬松毛发就这样被精准捕捉到了。更多 还有自制小夜灯、桌面扫地机器人等小玩意和小创意。依托于劳动的土壤,孩子们对生活有了更加真实的感受,在解决劳动问题时也有了丰富多彩的想法。
暑期特别作业,专业体验探索劳动真谛
“我的祖父母几十年来一直与纺织品打交道。我们经常听到他们说,‘千人纱,万人布。’”从棉花到成品并不容易。”暑假里,郎孝柳州东路分公司的周同学在家里公司的陪同下,参观了纺织厂,了解了基本的纺织工艺,体验了小型“流动载体”。捡起流动的木管,放到手推车上,运送到指定地点,简单的工作过程在周的实用日记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看似轻松的工作,其实只需要十分钟。”几分钟后,汗水如雨般滴落。 “从一团棉线到一千根线,从一百层纱到一块布,诸多工序让周深深体会到每一根线的来之不易的价值。我也感叹机械化时代的发展。”
在实践中体验职业,探索劳动的真谛。不仅是周老师,郎校柳州东路分校的所有初高中生都在刚刚过去的暑假里完成了这份特殊的暑期作业。他们转型为收银员、花店店员、后勤员等,在学校和家长的陪伴下积极融入各种劳动岗位。从初入职场到总结经验,熟能生巧,孩子们在努力中收获了实用的知识和快乐的果实。 “别小看超市收银员的工作,我以为只是用价格扫描仪扫描商品而已,没想到收银也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 “虽然很累,但是能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还是很好玩的!”虽然是短暂的经历,但孩子们在这次独特的暑期经历中收获了很多成长。
学习不仅仅是课本的营养供给,更需要源源不断的实践能量。从融入日常生活的必修自理课程,到养花、学习劳动技能,郎孝柳州东路分公司的孩子们在劳动实践中绽放光芒。郎小柳洲东路分院不断探索打造多维度的劳动教育“现实课堂”,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德育智育功能。
北疆新闻记者 张玉莲